您的位置 >> 教学教研>>教育教学>>教学反思>>文章内容

在思变中谋新法

发表日期:2017/3/29 15:15:38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刘利萍 有620位读者读过

在思变中谋新法

“变”与“不变”是相互对立的,时代在蜕变、时代中的人更是在蜕变,课标也就为了适应发展而不断蜕变成适应现在教育教学的引领航标,面对成长中的孩子,教书育人的我们应该要学好新课标这一领航者,在思变中谋求新的教育教学方法。

新课标的“变”体现在很多方面,理念从“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修改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意义更深、内涵更广,有更强的时代精神和要求;教学理念中新增“要处理好四个关系、有效的教学活动是什么、数学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注重启发式……”等基准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里学习,着眼于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完整发展。以苏教版四下第七单元“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三角形》为例,我们能发现应对课标要求下教材的变与不变。

一、依教材挖资源

教材,教师手中的第一手资料,既体现了新课标的基本要求,也展现了编者的设计意图,更是供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新教材与以往教材相比,从材料的选择到呈现方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科学合理的教材结构、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新颖丰富的呈现形式、生动活泼的练习设计、富有弹性的教学内容,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1为什么这样安排

能否领会编者意图,是衡量教师理解教材深浅的一个重要标志。对编者意图领会得越深,越能充分发挥教材在教学中的作用。教学过程是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整体观念,从教材的整体入手通读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弄清每部分教材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分析处理教材。对每一节课内容,都要思考:例题为什么这样设计?习题为什么这样编排?结论为什么这样引出?通过思考,把握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学习的重难点,从而设计出适合孩子学习的教学环节。例如,苏教版四下《认识三角形》这一内容,过去是将三角形的认识和三边关系整合在一个课时中,而新课标教材拆分成了两个课时这样的设计更加人性化,将画三角形的高和三边关系两个重点加难点分离了,做到一节课解决一个关键,让学生有时间思考、有时间活动。以前听别的老师上课,感觉两课放在一起也挺好,便于学生学习的过渡,感觉时间上也来得及。不想,在真正教学“认识三角形”一课时,才发现原来看似简单的“认识三角形”中隐藏着这么多的内容,就单单认识三角形顶点、边和角之间的关系就需要时间,同时还要在画三角形中理解三个顶点不能在同一直线上的特点。而三角形的高这一重点兼难点需要的时间就更多了。所以分开学习对学生深入研究和理解是很有帮助的。

2、怎么展开教学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以原有的知识经

验为基础,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在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下,教师的教学起点决定着孩子的课堂学习空间,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起点时,要以学生的认知基础为基准。对孩子来说,许多知识都在他们的生活里出现过,只是他们没有认真研究过而已,这时教师的教学起点就可以是孩子的生活经验。例如,《认识三角形》中,学生已经直观认识过三角形,生活中三角形也很常见,这就是学生的学习基础,教师要以此为基点展开设计,让经验唤起学生的记忆。

3内容不实际怎么办

教材提供了大量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和操作活动,为孩子的学习

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但是当教材中呈现的问题情境与孩子的生活情境不是很接近时,教师就要思考怎么让学生真正熟悉理解。其实,这时需要的就是教师的整合,可以将其换成孩子熟悉的事物根据实际调整。如《认识三角形》中在学习人字梁的高时,因为人字梁对学生来说年代久远,不熟,如果直接出示会让学生很莫名其妙,这时就需要老师的过渡衔接,根据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引入到建筑上对三角形的应用,从而感受人字梁其实就是一个三角形,也就自然理解了三角形的高在哪儿。

二、依学生定教法

1个性发展

学生是具有独立个性的人,新课程倡导尊重学生个性,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学生个性,使学生自觉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教师要意识到学生的差异性,要在尊重学生差异性的前提下发现孩子的闪光点,从学生实际出发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标准去衡量,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验成功的快乐。

2情感张扬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情况,还要关爱学生的生活情感。在每天的学习生活中,要主动关心学生的日常生活,关心他们的生活冷暖,认真倾听他们的独特想法,同情他们的痛苦和不幸,公平的对待他们,不讽刺挖苦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和在乎,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健康成长。

3、评价多元

在对学生的评价上不能只关注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还要注重对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考察学生是否积极主动的参与数学活动,是否乐意与同伴交流合作,是否有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否有自己的思考过程,对基础知识是否掌握,是否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学生的评价方式要多元化,对学习情况的评价可以才用课堂观察、课后访谈、昨夜分析、实践活动等不同形式,对学生总体情况评价可以将教师评价和家长评价相互结合,实现对学生的最实际的评价。

课标的变化带来的是一系列的变化,我们在教学上也依据课标行走在探究的路上,在让自己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中活学活用教材,以课标为引领,定学生为目标,探究新的适应学生的教学方法,探索如何让学生真正快乐的学习数学、让数学不再枯燥。虽然思变的地方很多,思变的过程也很难,但是思考的脚步不能停止,都要围绕为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发展这一不变的宗旨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