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教学教研>>教育教学>>两组建设>>数学中心组>>文章内容

2016-2017下学期禄口小学数学第三次教研

发表日期:2017/3/29 10:41:53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陈良力 有543位读者读过

       今天,我们迎来了禄口小学第三次数学教研,也是两位年轻的女教师,为我们展现了不一样的风采。第一节课郑老师将侧重点就放在帮助孩子建立起“角”的正确表象,初步感知角是有大小的。郑丽老师利用教具三角板引入让学生找角。整个课堂分为四个环节:一是通过指一指活动,初步感知角的形状;二是通过找一找活动,引导学生从“生活角”中抽象出“数学角”,认识角的形状和各部分名称;三是通过开放性的操作活动,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以及感悟角的大小和变化特点;四是角在生活中的应用,巩固角的知识。在整堂课中,创设了直观、生动且富有挑战性的活动,通过“操作——探究——交流”的研究方式,促进学生将丰富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刻,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在整堂课中,郑老师创设了直观、生动且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活动,通过“操作——探究——交流”的研究方式,促进学生将丰富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刻,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而且在这节课中,在多个地方运用了多媒体和投影仪。特别是在显示角的各部分名称,角的画法及变角时,充分运用了多媒体的动画功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并掌握知识,而在展示学生所画角和用纸条摆角时,郑老师则合理的运用了投影仪。这节课,郑老师以一个引导者的身份在组织课堂学习,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整个课将观察、操作、演示、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在引导学生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了(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让他们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经历知识形成过程。这真正体现了,新课标提倡的“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这一理念。

   第二节课是陈老师的同课异构,首先通过“游戏--猜图形和摸图形”来吸引学生的注意,这激起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期待着这节数学课是如何在玩中学的。然后,在导入新课的过程中,老师由找图形的方式以旧引新。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让同学们在生活中找角,使学生初步感知角,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观察中,得到大量的感性认识,形成角的正确表象。感知角的这点是尖尖的,摸一摸角的两边,感知角的两条线是直直的,这时老师给出儿歌“尖尖的地方是角的顶点,直直的线是角的边”这一概念,同时让学生归纳出角的组成,从而揭示角的本质属性,在此基础上得出角的共同特点:一个顶点,两条边。以上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都围绕着“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这一知识与技能目标在进行。一节课下来,老师讲得不多,只是适时的给予讲解指导,相反学生讨论、动手操作的时间较多,这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而在教学方法上较注重师生互动,在回答问题和做游戏时都体现出这点,尤其是在关于画角的儿歌这个教学活动上,同学们起立和老师一起边唱儿歌边用手画角。在整堂课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很高,学生亲自动手折角、画角及改变角的大小,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体验角的一些本质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