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教学教研>>教育教学>>两组建设>>备课组>>二年级>>语文>>文章内容

禄口小学2016-2017第二学期二年级集体备课材料(二)

发表日期:2017/3/27 16:39:44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禄小教师 有645位读者读过

禄口小学2016-2017学期年级集体备课材料(二)

主备人:周苗苗  备课时间:2017.3.27

一、研究的专题:以导学案为抓手探究语文课堂中“问题导入式”课改模式的研究

二、研讨的课题:20、《欢乐的泼水节》

三、教学目的和要求:

1、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知道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初步了解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独有的风俗习惯。

四、教材的理解和分析:

课文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并进行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教育。全文紧扣“欢乐”来写,可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体会傣族人民过节的欢乐心情。课文配有插图,生动描绘了傣族人民相互泼水和唱歌跳舞的情景二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阅读、分析能力,但不是很强,所以可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学习课文。

五、能体现专题的独特的设计理论依据:

导学式教学模式是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的有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教学的每个环节和过程都有具体的做法和目的,只要我们认真去理解、把握其教学思想,不要使这种模式程式化、教条化,而能创造性的根据学科特点及课型、学生实际、进行教学预设,灵活运用好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并能充分运用好教学资源,课堂上能以“学”定“教”,以“学”定“导”,就一定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有效。六、能体现专题的教学设计或独特环节列举:

 

设计理念

一、情境导入,学习第一自然段。

1.我们祖国美丽富饶,今天老师带你们去一个美丽的地方,这里如诗如画、风景秀丽,还有着“动植物王国的美誉”,让我们一起热情的呼唤它的名字——西双版纳,介绍傣族、引出泼水节。(随着图片出示“西双版纳”、“凤凰花”。)

2.同学们伸出手跟老师一起写“泼”,相机指导“泼”字读音和写法。齐读“泼水节”。

3.出示第一自然段,谁来读一读。

4.“一年一度”就是一年几次啊?

是啊,一年才举行一次,多难得啊,指导学生读好“一年一度”。再读第一自然段。

【设计意图:伴随着葫芦丝演奏曲《月光下的凤尾竹》,一张张西双版纳风光的画面出现在孩子们面前,学生身临其境,一下子就进入到课文情境当中,进而产生想去参加泼水节的情感需要。同时随图片出示了“西双版纳”、“凤凰花”这两个词,在课后绿色通道中的5 个生字,这两个词中就出现4个,在欣赏图片的同时也认读了词语。指导学生读好“一年一度”这个词再到句子,把课文第一自然段粗略带过。】

二、初读课文。

1.你们想知道傣族人民是怎样过泼水节的吗?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认真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注意听要求:读书要字字入目,读准字音,读完后标上小节号。

2.学生按要求读课文。

3.检查生字词:

幸福  吉祥  水桶  互相    意味  象脚鼓点

(1)指名读第一行词语,注意后鼻音。

(2)谁来读第二行,注意“瓢”的读音。

(3)读完“象脚鼓点”之后,出示图片,这就是“象脚鼓”,发出的声音就叫“象脚鼓点”。再读词。

【设计意图:在词语检查时,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认为对“象脚鼓点”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先出示图片让学生认识“象脚鼓”,再听鼓声明白这种鼓发出的声音就是“象脚鼓点”,从而能读好这个词。】

4.长句子的指导。

(1)开始泼水了,大家互相追赶,你拿瓢往我衣领里灌,我端盆向你身子上泼。

(2)地上铺满了火红的凤凰花瓣,空中回响着欢乐的象脚鼓点。 指名学生读,你能读出停顿吗?

学生读完后,出示画好停顿的句子,齐读。

5.请三个同学配合读第二自然段,加上动作,比一比,谁读得好,泼的最开心,其他同学比一比谁听得认真。

【设计意图:课文第二自然段是本课重点,在课文朗读检查时让三个孩子合作朗读这一部分,其实这一节就是三个层次,我们不可能要求二年级的学生划分层次,也不能要求他们概括,这样设计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整体上感知这节的内容。教学时我预设三个问题(泼水前的准备,泼水时的情景,泼水节的意义),让学生根据我的提示读。】

三、扣读导悟,感受泼水节的欢乐。

1.人们是怎么做准备的呢?

出示:这一天,人们提着桶??有的撒上了花瓣。

(1)指名读。

(2)这里的清水可不是一般的清水啊,滴上香水,闻一闻,你闻到了——(指名学生说)

撒入花瓣——(指名学生说)

读读,比比谁的水最香,谁的水最美。(指名读)

(3)泼水的时间不没到,可人们却早早地来到大街上。

随机采访学生:你为什么来的这么早啊?

是啊,泼水节是一年一度,很难得,不能错过的。谁能读好第一句。(指名读,及时评价)

(4)小结:我们都在焦急地等待着欢乐时刻的到来,就让我们一起表达出此刻的心情吧!(齐读)

2.人们是怎么泼水的?

(1)大街上的人越来越多,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到来了,看,泼水开始了。

出示:开始泼水了,大家??笑开了花。

指名读,其他同学仔细看图。

(2)指导学生看图。

①现在我们把目光一起投向这位年轻的姑娘,看她是怎样泼水的?

指导学生从动作、神态着手。

②把整盆的水从小伙子的衣领上倒下来,这就是“灌”。 ③你能选一个人说说他是怎样泼水的吗?

学生描述,认识“泼”、“洒”等动作。

【设计意图:泼水时的情景则是通过动作让学生感受当时人们的欢快心情,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充分利用课文的插图,让学生一起把目光投向这位年轻的姑娘,看她是怎样泼水的,指导学生从动作、神态着手。然后让学生自己选一个人来说说他是怎样泼水的,在学生的描述中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感悟文章用词的精当,感受泼水的快乐。】

(3)说得真好!再来看几个特写镜头。

(4)此时的大街已经成了水的世界,欢乐的海洋。你能读出他们的快乐吗?(配乐朗读)

指名读,老师也想读一读,赛读。

(5)带上灿烂的笑容,我们也来读读。(齐读)

3.个个身上湿淋淋的,人人脸上却笑开了花,你知道为什么吗?(板书:笑开了花?)

(1)引导学生读“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谁身上??怎么能不高兴呢!”(板书:吉祥如意)

指名读词,“祥”是生字,我们把它放大,分析字形,伸出手一起书空。

是啊,泼水是表示祝福,被泼越多认为越吉祥。

(2)人们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这个小小的感叹号传递着人们大大的快活!(板书:!)

(3)如果你也在泼水,你想把这吉祥的水泼向谁的身上,送出你什么的祝福?

出示:我把清水泼向老人,祝愿。

我把清水灌进姑娘的衣领,祝愿。

我把清水 ,祝愿。 指名说。

(4)我想把这吉祥如意的清水泼向同学们,祝同学们学习进步,天天快乐!

我们把水泼给听课的的老师,祝他们——

(5)送出祝福的同时,你也得到了许多的祝福!(齐读最后一句)

4.你觉得这是一场怎样的泼水节?(板书:欢乐的)齐读课题。

5.把你们的欢乐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吧!欢乐的音乐响起,开心地读读这一部分。看看谁泼水泼得最快乐。

【设计意图:当学生对泼水的场面有了一定的画面基础,体会到泼水节的快乐时,让学生参与其中,“如果你也在泼水,你想把这吉祥的水泼向谁的身上,送出你什么的祝福?”这可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把书本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理解了文本,情感也得到了升华。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6.学习第三自然段。

在这欢乐的节日里,泼水仅仅是其中的一个节目,还有其他精彩的节目等着我们呢,读读第三自然段,说说还有什么节目?(出示第三自然段文字) 齐读。

7.出示词串。

老师给这一课编了一个词串,我们配上音乐读一读。

8.指导背诵。

四、学习生字。

1.出示“吉、如、味”。

2.三个字都有“口”,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哪个“口”字写得最大?

3.“口”在不同的部位,写法就不同,同学们写字时特别要注意。

4.学生描红。

【设计意图:生字教学,老师充分尊重学生,放手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能力,根据自己的能力学习生字,老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得出学习的成果。先让学生通过观察三个口的不同,再交流讨论,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学生兴趣大增,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

五、拓展。

我们伟大的祖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节日,回家查资料,了解其它少数民族的节日,下节课我们再来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