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教学教研>>教育科研>>论文案例>>文章内容

论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及意义

发表日期:2017/3/13 15:12:37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刘利萍 有3243位读者读过

                       论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及意义

                

陶行知的一生有着许多精辟的教育思想,创造教育思想便是其中的一支奇葩。他的一生有丰富的创造思想,有不少创造性的贡献,他的开拓进取精神令人惊服。他的创造,他的开拓,体现在一个“新”字。创新,提倡新教育,但什么是创造?什么是开拓呢?陶行知认为,教育应该是创造教育,教育的最终目的便是要求受教育者在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江泽民总书记曾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作为承担培养人才的教育,推陈出新,培养受教育者的创造意识。陶行知说:“真的教育必须造就能思考,能建设的人。”能“思考”,意味着要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建设”,意味着能承担起改造,建设国家的重任,进行创造性的社会实践

一.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十分丰富,这里我们只选择其核心理论加以介绍。
    (一)生活教育论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包括三个基本观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1.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观点,有三层含义:(1)教育与人类生活相伴而生。陶行知认为,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就有了人类的生活,也就有了人类的教育。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生活是不断前进的,教育也要不断进步。他认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2)生活与教育密不可分。陶行知认为,过什么样的生活就受什么样的教育:过康健的生活便受康健的教育;过科学的生活便受科学的教育;过劳动的生活便受劳动的教育;过艺术的生活便受艺术的教育;过社会革命生活便受社会革命的教育教育不通过生活是没有用的,需要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
而教育。为生活需要而办教育,教育与生活是分不开的(3)教育具有终身性。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教育与个人生活共始终,也就是说,人要活到老学到老。
    需要注意的是,陶行知所说的教育,不仅指学校教育,而是包括学校教育在内的整个社会生活的广义教育。生活即教育,不是说生活等同于教育,而是说教育与生活经历同一过程,教育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教育。
    2.社会即学校
    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伴随生活即教育而来。陶行知社会即学校的基本观点:学校要与社会统一,把社会办成一个大学校,形成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在内的大教育体系。这种学校以青天为顶,大地为底,人人都是先生、都是学生、都是同学。他说:整个的生活,整个的教育,都统一在整个社会之中。"“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因此,我们又可以说,
社会即学校
    在这里,陶行知把杜威的学校即社会翻了半个筋斗,提出社会即学校,因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生学习的东西太少,而且与社会生活是脱离的,就好像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抓来关在笼子一样,把社会生活搬进学校,学校的空间并没有扩大。社会即学校就大大地增加了教育的素材、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和场所,学生可以获得更多有用的知识。因为凡是生活的场所,都是教育的场所,跨出校门,走向社会,把工厂、农村、店铺、庙宇、监牢都视为学校,成为课堂。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的目的是扩大教育的范围和内容,使广大劳动群众的子女能够接受适合他们生活的教育。
    陶行知主张社会即学校",另一个目的是想改变学校教育只为有权有势阶级服务的现状,以此推动大众的普及教育。
    3.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用陶行知的话来说,教学做合一”“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个方面,而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情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
在做上学的是学生
    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有如下含义:教学做三者不可分割,做是教与学的中心。教学做三者是密切相关的,但是都统一在做上。做是教的中心,也是学的中心,教者学者都要在的实践中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他以种田为例,种田要在田里做,便在田里学,在田里教。教师拿做来教才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才是实学。他特别强调
获得知识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做合一的主张,强调了实践是获取知识的途径,有助于培养年青一代的动手操作能力。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陶行知过于强调生活教育的价值,把生活教育看成改造中国教育、中国社会的唯一出路。他把生活教育混为一体,从而降低学校教育的特殊作用。

()创造教育的方法——“六大解放
    在创立生活教育理论过程中,陶行知又提出了创造教育思想。他的六大解放观点对我们培养儿童的创造力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解放儿童的双眼
    解放儿童的眼睛,就是要摘掉儿童眼睛上的有色眼镜,使眼睛能看事实,要破除封建教育使儿童脱离社会实际生活的做法,应培养儿童对自然和社会进行观察和分析的能力,培养他们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儿童的性情得到陶冶,意志得到锻炼。
    2.解放儿童的大脑
    解放儿童的大脑就是把儿童的头脑从固有的迷信、成见、曲解、幻想中解放出来,让儿童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
    3.解放儿童的双手
    解放儿童的双手,给孩子以动手的机会,让儿童自己动手操作,使他们在手脑并用中发展创造力。为此,必须打破封建教育不让儿童动手、摧残儿童创造力的旧传统。
    4.解放儿童的嘴
    解放儿童的嘴,是要让儿童言论自由,要让他们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允许他们对事情有疑问。疑问是人类发明创造的起点。儿童只有有了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其创造力。1924年,陶行知在《每事问》一诗中写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的巧,愚者问的笨。人工胜天工,只有每事问。
    5.解放儿童的空间
    解放儿童的空间,就是给儿童提供广阔的创造舞台,为他们进行创造活动打下基础。为此,必须反对鸟笼式的学校,反对导致儿童营养缺乏的教科书,要让小孩子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会中之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自由地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并且向古今中外三百六十行学习,只有解放了儿童的空闻,才能搜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其内在之创造力
    6.解放儿童的时间
    一般的学校把儿童的时间排得满满的。各种考试使得儿童没有时间去接触自然和社会,结果就使得儿童失去学习人生的机会,形成无意创造的倾向,到成人时,即使有时问,也不知道怎样去发挥其创造力。因此,创造的儿童教育首先要为儿童争取时间之解放,时间的解放,可以使儿童有时间从容地消化、思考所学知识,去接受自然和社会的
宝贵知识,积极去创造
    ()师德思想
    陶行知先生不但以自己一生的教育实践,树立起高尚师德的典范,而且对师德也很有研究。
    1.教师对教育事业要有赤诚之心
    首先,教师要有奉献精神。教师要把教育事业看成一件大事来做,要认定教育是大有可为的事情,是永久有益于世的。故此,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有为教育事业献身的精神。他曾经赋诗来表达这种精神: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
    其次,教师要有乐业精神。陶行知在《新教育》一文中指出:一定要看教育是大事业,有大快乐,那无论是做小学教员,做中学教员或做大学教员,都是一样的。虽然教育工作辛苦而薪水少,但是,看到小学生天天长大,由没有知识变为有知识,像一颗种子萌芽而生叶,开花而结果,这里有极大的快乐。
    第三,教师要有强烈的责任心。无论什么样的孩子,教师都要同样负责,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
    2.教师要热爱学生,爱满天下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奉行的格言,也是他所提倡的师德规范。师爱是陶行知师德思想的核心。热爱学生就要对学生一视同仁,无论家庭地位高低、财富多寡、相貌丑俊,都一样看待,不可偏爱,不抱成见,不徇私情。
    热爱学生就要尊重学生。在这一点上,陶行知为我们树立了典范。在办学实践中,陶行知十分注意尊重学生意见。比如,晓庄师范停办,教师不能回校任职,学生便自动组织儿童自治学校。对此,陶行知异常高兴并写诗恭贺:有个学校真奇怪,大孩自动教小孩。七十二行皆先生,先生不在学如在。自治学校的学生认为这首诗中的"字需要改动,陶行知先生认为言之有理,马上改为小孩自动教小孩"
    热爱学生就要对学生严格要求。他要求教师不仅上课对学生负责,课余时间也要严格要求学生,以免他们在闲暇时间做错事。对已经犯错误的学生,陶行知主张要用爱心去感召他们,让学生勇于改正错误。
    陶行知强调热爱学生要用真心、真情,因为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的深处
    3.教师要友爱同事,团结合作
    “通力合作”  “同心协力是陶行知反复倡导的团结协作的师德规范。在l941年拟定的《育才创造年计划大纲》里,陶行知明确地把以互助合作精神相待作为一项重要的师德规范。
   陶行知坚决反对教师之间的知识封锁,将教师‘‘不能放弃争斗’’而不能‘‘谋充分之合作视为最可耻的行为",他真诚希望在教师间创造出精诚团结”  “同心协力的境界。
    4.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陶行知师德思想的重要内容。陶行知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自化化人的。因此,教师应当以身作则",强调身教重于言教。他曾经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真教师才能培养真人才。陶行知从培养人才的高度,将‘‘教人做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将塑造能服务于大众的真人作为教育培养目标,将真教师"作为教师学习的楷模。
    教师怎样才能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陶行知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首先,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养到为人师表的地步",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自己应能做到。比如,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自己首先要有创造精神;要使学生成为品德高尚的人,教师就应当有高尚的师德,时时躬身实践,处处严于律己,给学生做出表率。
    其次,教师要有民主作风,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以身作则,必须发扬民主作风,在师生之间形成民主平等关系,共同合作,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其体现在教师要与学生共学、共事、共修养。用这种方法就能渐渐地培养。心心相印的师生关系。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需要我们深入学习和理解。

二、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深远意义

(一)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构建及其现实意义

什么叫创造和创造教育,陶行知在《第一流的教育家》一文中作了这样的阐述:“敢探未发明的新理,即是创造精神;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即是开辟精神。创造时,目光要深;开辟时,目光要远。总起来说,创造、开辟都要有胆量。在教育界,有胆量创造的人,既是创造的教育家;有胆量开辟的人,即是开辟的教育家,都是第一流的人物。”陶行知在《创造宣言》一文中,对创造的目标和机遇作了更为系统地论述:“创造主未完成之工作,让我们接过来,继续创造。教育者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他还进一步指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从这些论述中,不难看出,陶行知的创造教育理论,是鼓励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教学规律,大胆尝试教育改革,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之路。陶行知先生不但是教育创造理论的倡导者,更是创造教育理论的身体力行者。他是杜威的及门弟子,受着杜威先生“教育即生活”的思想影响,但“8年的经验告诉我此路不通。在山穷水尽的时候才悟到教学做合一的道理”。于是“另找出路”,从而提倡乡村教育运动,把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翻个筋斗,换成“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确立了“生活教育论”。他所主持创办的晓庄师范学校、湘湖师范学校、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等均别具创造教育理论特色。这些学校既是陶行知创造教育理论实践基地,更是创造教育理论的结晶和典范。

“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他能启发解放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之工作。”那么在教育实践中如何实施创造教育呢?陶行知在《糊涂的先生》一文中,辛辣地批判了传统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病:“你这糊涂的先生!你的学堂成了害人坑!你墨水笔下有冤魂!你说瓦特庸,你说牛顿笨,你说像个鸡蛋坏了的爱迪生。若信你的话,哪儿来的火轮?哪儿来的电灯?哪儿来的微积分?”如果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改革教育,努力解放儿童的创造能力。他指出,中国从前有一个很不好的观点,就是看不起小孩子,就是小孩子没地位。我们要使儿童的生活成为儿童的教育,就是“从成人的残酷里把儿童解放出来。”陶行知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认为,解放儿童的创造能力,主要是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嘴、空间和时间五个方面。首先要解放儿童的头脑。“儿童的创造力被固有的成见、迷信、曲解、幻想层层裹头布包缠了起来,我们要发展儿童的创造力,先要把儿童的头脑从成见、迷信、曲解、幻想中解放出来。”大胆地想象,大胆地思考,“惟独从头脑中解放出来的创造力”,才能大胆地思索创造。其次要解放儿童的双手。传统的教育总是要求儿童静坐、静读、静写,不许儿童动手,动手就要打手心。儿童的双手被束缚起来,就不能执行头脑的命令,往往因此摧残了儿童的创造力。陶行知要求教师和家长,不要束缚儿童的双手,让儿童的双手在大脑的指挥下大胆地去干,大胆地动手参与。为此,陶行知还例举了爱迪生在他母亲的支持下怎样动手创造,一步步地让他成为发明大王地事例。第三要解放儿童的嘴。儿童有问题要允许他们大胆地讲,大胆地提问,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当初,孔子入太庙,也是每事必问。从问题的解答里,可以增进他们的知识。“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可见,大胆地问是多么地重要。从这一点上讲,传统的师道尊严是要不得的。当儿童对教师说:“我对您有意见时!”教师能以一种欣赏的眼光看待,以一种尊重儿童的心态倾听是很不容易的。第四要解放儿童的空间。“从前的学校完全是一只鸟笼,改良的学校是放大的鸟笼。要把儿童从鸟笼中解放出来。”现在的一些家长,教师让儿童在课余参加许多的辅导班,以为便是扩大了儿童的学习、活动空间,其实这是把儿童放进了多个鸟笼而已,儿童并无自由选择权。当他们接触自然,接触社会,拓展感性的视野,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内在之创造力。因为“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只有解放了空间,才能搜集丰富的资料。”第五要解放儿童的时间。“现在一般学校把儿童的时间排得太紧,考试太多。连小学的儿童都要受到双重夹攻,日间由先生督课,晚上由家长督课,为的是准备赶考,拚命赶考,还有多少时间去接受大自然和社会的宝贵知识呢?”“最要不得的,还是赶考把时间赶跑了。一般学校把儿童全部时间占据,使儿童失去了学习人生的机会,养成无意创造的倾向,到成人时,即使有时间,也不知道怎样下手去发挥它的创造力了。创造的儿童教育首先要为儿童争取时间去解放。”

(二)进行创新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是时代的要求

在我国,素质教育的呼声从未象现在这样响亮。素质教育己成为当代教育改革的主潮。要培养具有创造性的人才,离不开素质教育的实施。要实施素质教育,则不离开创新教育,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遗憾的是,陶行知先生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就已提出的问题,现在不但未得到有效的解决,反而愈演愈烈。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学生们为考分“赶走了脸上的血色,赶走了健康,赶走了对父母之关怀,赶走了对民族人类的责任。”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21世纪,综合国力的强大需要高新技术人才,市场竞争的激烈不仅影响到高校学子就业问题,小学幼儿园的孩子就已经在想“我要为考大学而好好读书”。陶行知先生早就把普及教育和控制人口的增长联系起来,否则“一万年教育也不会普及”。现在“大众文化”的普及已基本实现,“高等教育”的普及已迫在眉睫了。

当然,仅仅解放儿童的创造力是不够的,更要注重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在解放儿童头脑、双手、嘴、空间、时间的基础上,首先培养儿童建立创造第一需要的良好习惯,其次要做到因材施教。教与学是教师的共同活动,是教学论的起点。教师应该在教与学这特有的舞台上培养儿童的创造力。陶行知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教,不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先生如果只“教”或只“教学”,这是把学生当做“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学的积极性,也不能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先生只有教学生学,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钥匙,启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才能“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不能主观地“拿学生来凑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而应该主动去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改进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因为学生的禀赋不同,接受能力各异,教学方法也不能强求一律,“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同时,教师要“一面教,一面学”,不断提高自己,只有自己水平提高了,才能教好学生。陶行知先生认为“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同园丁一样,首先要认识他们,发现它们的特点,而予以适宜之肥料、水分、太阳光、并须除害虫。这样,他们才能欣欣向荣。”由此可见,陶行知先生提出的以教师勇于开拓创新为前提,以努力解放和培养儿童创造力为中心的创造教育理论,同目前我们推行的素质教育理论是基本一致的。从本质上看,创造理论是属于素质教育的理论范畴。

江泽民总书记曾经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陶行知先生当初倡导创造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打倒日本鬼,建立新中国”,实现“正义与自由的理想之国”。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理论,既符合中国当时的国情,又符合现代教育发展的潮流,既对我国新民主主义教育事业发挥过积极的历史作用,又对今天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中国教育史上极其宝贵的经验和财富。我们要珍惜这份宝贵的教育遗产,充分发挥其积极的作用,为当前的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鉴,是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进一步的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