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教学教研>>教育教学>>教师培训>>文章内容

教中思,思而写

发表日期:2016/12/28 15:57:37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刘利萍 有474位读者读过

教中思,思而写

------记听吴善虎老师讲座杂感

 

陈婧

 

我曾经感慨过古人有千般记忆与智慧,却难以寻确切的踪迹。灵感的闪光、智慧的迸发,在一个文字记载奇缺的历史上,在历史的碎片中变得模模糊糊,难以窥见一二。而今人,记录的途径太多,理论上,将自己拥有的智慧记录下来会变得容易很多。然而,我们作为被要求经常反思教学过程的老师们却发现,将自己日常教育教学的经验写下来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于是这天,我有幸听了一节由吴善虎老师做的关于《草根老师如何做科研》讲座。老师字字珠玑,解答了我的许多疑问,比如:有时候发现无法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完全的记录下来,使思考变成文字;比如,合格的文章摘要应该怎么写;比如,一般的论证方法有哪些等等。 “天道酬勤”“要尝试,要常试”“机会总是青睐又准备的人”“决定一个人是否能成功的关键条件永远只能是他是否有上进心。” 受益良多,愿扪心自问:你可以做到吗,年轻的你?

    然而给我感触做大的仍然是:多积累,多勤记。

    其实,每次要上交教育论文的时候,我感到非常头疼。原因就是:平时忙的杂事太多,虽说经常在课后对自己的课堂或者是管理方法进行分析总结,但是毕竟是头脑中一时的思考,并未十分勤奋的将其记录下来。等到有需要这些平时的灵感啊,经验文字的时候,却苦于脑容量太小,果然书到用时方恨少啊!试想如果功夫用在平时,大概也不会到左后火急火燎,左右应付吧!

那么怎么积累呢?

    老师说,首先就要多看书。看什么书呢?看与自己所授科目相关的杂志或者是教学案例;看与教育相关的专家的专著,这里他推荐了魏书生、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学文章;看与教育并无直接联系,却对哲学思维以及开拓视野有很大益处的书,比如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 ;看教育学变迁的史书,更要看月月有更新的教育杂志。因为毕竟最新颖的、值得思考与借鉴的教学思想与方式都是以这些前沿杂志为大本营进行改革的。若是平时不能了解相关新思想,便是井底望天,故步自封。

    第二,要勤动手记。这个其实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简直困难。作为教师,我们经常都有一种感受,那就是:白天的生活被几个四十分钟以及几个十分钟切割着,似乎,我们都难以真正空闲下来,为自己倒一杯热茶,不急不忙的饮着。上课的时间需要心无旁骛,下课后又有选择的给予一些人课后辅导,或者是忙着琐碎的班主任事务。所以该怎么办呢?我想起来之前有位江宁实验小学的徐老师,她说,她有个习惯,就是在电脑的桌面上放置着许多空白的文件夹,一旦有一些灵感,就往里面塞。一个思考一个文件夹,到晚上下班回家,变督促自己别偷懒,将文件文档填充实。这是一个不错的办法。大家都是有着差不多生活节奏的人,但是有的人思想的火花能得以发扬光大,实现自己育人桃李满天下的教育理想,而有的人却在交稿时间之前抓耳挠腮痛苦不堪,并且整个教育生涯如同一场了然无痕的梦境一般,临到终点却一无所获,一无所留。

    第三,勤借鉴。这里的“借鉴”并非是“空手套白狼”般的不劳而获,而是能在别人处理事情或者是别人的教学案例中找一个突破口为自己理论的落脚点,以点绘面。老师在这里给我们举了一个例子,那就是有次他在听一位名师的《卖火柴的小姑娘》的公开课中,发现她对于结局中“卖火柴的小姑娘为什么死去的时候嘴角带着微笑?”的处理与自己的处理方式不一样,于是他查阅资料,研究安徒生主要的行文风格后,作了一篇文章,有理有据的对这位名师的说法进行反驳,并且他们俩的互相争论的过程被教育文摘刊登作为一次不同教学思维的比较,这显然是一件非常难得的事情。以别人的案例或者是思想作为自己作文的立足点,就像在自己的论文小树苗边撒了营养土,有助于你更快的找到自己教育思想以及教育风格,更有益的是,你会发现论文如果这么写,思维的重量便增加了。

    看着老师列出的他这么多年辛勤付出才收获的许多有思想的论文时,我内心敬佩的同时,却也暗暗下了决心,要好好利用我有限的教育生涯,写出有着无限教育尝试的文章。这样,记录自己思想的轨迹,供给给更多的后来人以丰富到的营养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