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德育天地>>文章内容
新生的心声 陈婧
发表日期:2017/2/27 9:23:00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张冬香 有475位读者读过
新生的心声
陈 婧
这学期,我们班转来了一位来自山东的新同学,小宋。
报名的时候家长很多,小宋的妈妈一直绞着手,不安的神色让我的眉头也不由的揪的紧紧的。终于得了空,我问了小宋的情况。宋妈妈羞赧的说自家的孩子在山东老家呆了四年,文化知识恐怕需要老师多费点心。我却并不只关注孩子的成绩状况,又问宋妈妈一些关于孩子性格的问题。果不其然,宋妈妈立刻就皱了眉头。她说孩子平时就不怎么爱讲话,在新的环境里,恐怕会难以融入,也担心孩子内心孤独,更加内向。
其实,每个学期都会有新生转入。而据我观察,新生至少需要一个月左右才能对新的班集体有所适应。具体体现在:1,他们的心理很脆弱,即使被老师点到名字都会慌慌张张。2,行为表现经常有两个极端:过于个性或者过于沉默。3,对新集体的接受程度或张扬或过度隐瞒自己的想法。有些孩子会不间断的与之前班级相比较;有的孩子则是压抑个性,导致心理孤独,无法找到认同感。但是,正如教育家杜威所说,要顺应孩子的天性教育。所以作为班主任,我得帮帮他早点度过适应期呀!
案例1:(浅谈境况)
一个星期三下午,我趁着小宋交作业的时候叫住他。
我:(翻了翻作业)小宋呀,你的字很工整呀!真是一个认真的好孩子。
小宋有点不好意思的笑了笑。
我:你在班级里有没有认识新的朋友呀?
小宋:恩,我的同桌。
我:对,你的同桌是一个很开朗有趣的孩子,你们一定可以玩的来。
小宋又有点不好意思。
我:那你上课都听得懂吗?好像你们的教材和我们不一样。
小宋:我妈妈给我报了一个补习班。
我:哦,那还挺好的。你要认真学啊,老妈赚钱不容易呢。
小宋点了点头。
我:你有什么想对老师说的话吗?
小宋:老师……值日表上没有我的名字。
我:哦,对了,老师给忘了。那是上个学期用的值日表。谢谢你的提醒,你真是个细心的小朋友。
小宋看着我笑了。
我:以后,有什么想对老师说的话,可以自己来找我哦。或者小纸条也行的。
案例2:(走,做早操去)
最近,学校在学习绳操。小家伙们一听到早操的音乐响起,就急急忙忙的往外冲。宋同学初来乍到,不知道站何处,往哪里,在人群中有些孤零零的。看到我,小宋仿佛看到救命稻草。他的眼神一直粘着我,想让我注意他的情况。我装作没有看到。这时候,班级有“爱管闲事”的小朋友出面了。
学生1:老师!宋同学没有队伍!
学生2:他没带跳绳。
宋同学有些不知所措。
我:好,大家排好队。宋同学,你想站到哪里呀?
宋同学不明所以的看了看我,估计在想,难道不是按照个子高矮分的吗?
我:好吧,宋同学初来乍到,很多同学他都不认识。那么“山不过来,我过去。”有谁愿意让宋同学站在自己的身边,给他做做操的榜样呢?
孩子们纷纷举起了小手。
宋同学有些开心,他选择了与他身高差不多的小朋友,站在他的前面。
我:红领巾是少先队员都必须佩戴的。但是宋同学大概是不熟悉咱们的班规,“不知者无罪”嘛!要不,我们今天相信他,明天一定能带来,怎么样?
大家高声说了“好”。
宋同学目视着我,我知道他一定能记得带红领巾。
我:走!咱们全体四五班的小战士们要去学早操啦!
案例分析:
转校生的转化过程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过程。首先,教师得找到一个自然而然的时机与学生沟通,并且尽量找出该生优点,让学生觉得你对他的态度是友好并且欢迎的。然后,教师要观察学生的心理状况,暗示他,你虽然是新生,但是你正在慢慢的适应我们班。在人际交往这方面,我认为虽然交际是以一种网状结构呈现的,但是对于有退缩行为的新生而言,应该让其交际由“点到点”开始。宋同学对于自己同桌的亲近就是一种自然的“点到点”交往过程。
对于宋同学认知到自己没有被安排到值日表的时候,我是非常震惊的。这表明宋同学的心理其实是“外向型”的。他并没有如他母亲所说,是一个“内向”的孩子,因为他能够观察自己身边的环境,积极与其他同学作比较,而不是封闭在自己的内心,不愿融合进新的班级。所以案例2中,我尽量给予他与其他小朋友直接“对话”的情境。教师在其中起到的是调和与引导的作用,而不是指令的发布者。宋同学有着与其他同学交往的想法,教师应该对此强化,促进新生有事件背景的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与融合。
宋同学的心声也是其他新生的心声。他们在新的环境中战战兢兢,却也在鼓起勇气,努力适应。我们教师应该多一些宽容与关怀,让新生在爱与关注中,对话及友谊中加快适应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