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昼夜交替》教学设计与评析
发表日期:2009/4/11 17:20:31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无 有719位读者读过
教学资源分析:
《昼夜交替》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昼夜与四季》里的第一课,研究的是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看到太阳每天东升西落,昼夜交替的现象已是司空见惯。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可能也不算是新知识了,但要想解释清楚为什么太阳会东升西落,还要费一番思考。本课的目的就是要进行观察、实验、分析,发现其中的科学道理。
教材内容及环节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提出问题。通过观察比较同一城市同一地点拍摄的白天和夜晚的图片的异同,引发学生思考“昼夜交替是怎样形成的呢?”鼓励学生发挥大胆想象,作出多种猜测。
第二部分,介绍科学史。分别是古希腊人提出的“地心说”和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这部分内容包含着许多人类探索宇宙的艰难历程及探索前景,可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并能受到独立思考,不断追求新知识,敢于怀疑、勇于创新的教育。教学时,利用课件演示的方式进行,让学生有形象、直观的思维。
第三部分,模拟昼夜交替成因实验。这部分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教学时,先向学生介绍实验器材,讨论实验方案,包括如何观察,如何记录,小组成员的分工合作等。
第四部分,应用与拓展。安排三项内容,其中第一个了解经线(地球自转一周需24小时。)是为下面活动(①解释不同地区日出时间不同的原因。②探究时差对人的影响。)作铺垫。 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时间适当选择。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昼夜现象假性解释。
2、会做昼夜成因的模拟实验,以回答和解决有关昼夜交替成因的问题。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昼夜交替是由于地球围绕地轴自转形成的。
2、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
3、了解合理怀疑是科学进步的动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交流。
2、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不迷信权威。
一、 导入揭题:
1. 出示课件(一)“白天和黑夜”的照片。
2. 谈话:这是两张同一地点的照片,你们能从时间上比较出它们的不同吗?(学生很快答到“一张是白天,另一张是夜晚”)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3. 师小结揭题:白天又可以称为“昼”;夜晚又可以称为“夜”。(板书:昼夜)大家知道白天过去是夜晚,夜晚过去又是白天;白天和夜晚总是周而复始地交替着。(板书:交替)
【评:以课件(课本上原有的两幅图)导入,教师巧妙追问,轻松自然地引出课题“昼夜交替”为下面的提出问题作了恰如其分的铺垫。】
4. 师问:那么为什么会有昼夜交替的现象形成呢?请大家猜测。
5. 学生猜测。
6.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给出适当的评价、引导。
二、 介绍科学史。
1. 讲述过渡:其实,关于这个问题,古人也比较感兴趣,并做过大量的研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两种。第一种是“地心说”。
2. 出示课件(二)“地心说”,介绍。
3. (师用鼠标相机点击相关部位)简述:他们认为,地球是不动的,太阳、月亮都围绕地球转。这就是以地球为中心的地心说。这种说法,人们信奉了上千年。一直到16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通过大胆地猜测,大量的实验,对此产生了怀疑,认为“地心说”是错误的,并提出“日心说”。
【评:此处科学史的介绍中,通过哥白尼对信奉上千年的学说提出怀疑,渗透对学生不唯书,不唯师,不唯上的科学态度的教育。】
4. 出示课件(三)“日心说”,介绍。
5. (师用鼠标相机点击相关部位)简述:他认为太阳是中心,太阳是不动的,而是地球在动,在公转,在自转。(师用鼠标做出公转与自转的方式。)
所谓公转,是指地球和其他行星绕太阳转。大家看,鼠标指课件,地球对着太阳的一面显得亮一些,是一天中的什么时候?(白天)背面昵?(夜晚)
哥白尼认为,地球在公转的同时,还在不停地自转,自西向东。(师边介绍边用地球仪演示,自西向东转),就是这种转动形成了“昼夜交替”。
6. 小结过渡:这就是沿用至今的“日心说”,这种说法是否正确呢?是否能解释昼夜交替的成因呢?大家想不想用实验来验证一下?(想!)
【评:五年级的学生,前概念中对地球的“公转”和“自转”是有一些了解的,并不会感到陌生。但自转的方向是难点老师应强调介绍,演示给学生看,否则学生不易弄懂自西向东的方向,实验时,会造成实验结果的不准确。】
三、 模拟实验。
1. 介绍实验器材
讲述:为了做好这个实验,老师为大家准备了手电筒(边说边举起),这代表太阳,还准备了地球仪,这代表地球,还有固定手电筒的泡沫支架。
2. 讨论实验方法及注意事项。
方法:打开手电筒,把手电筒和地球仪的位置距离调整好。观察地球仪,当地球仪不转时,记录你的发现;当地球仪自西向东转动时,也记录你的发现。
注意事项:
(1)手电筒和地球仪之间的距离适当,以电筒光圈照到地球仪的一半为宜。
(2)调节好“太阳”和“地球”的位置后,实验过程中,不要去移动。
(3)转动地球仪时,自西向东,方向不能转错。
(4)实验过程中,记录下你们的发现。
(5)小组中4位成员,要分工合作,共同完成这项实验。
【评:此项实验难度较大,实验的方法及注意事项,是能否做好实验的关键所在,此次实验需要注意的问题比较细,比较多,学生很难讨论完整,老师可以选择适当时机讲解。另外,合作精神在此项活动中尤为重要,实验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小组实验中去,这样才能形成信息互补,使小组成员人人都感到对方的重要性,认识到自己在小组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会合作,愿意合作,善于合作。】
3. 实验探究。
四、 汇报交流。
出示课件(四)“昼夜”
1. 指名学生汇报。(边汇报边演示课件)
2. 根据学生汇报,小结得出:
(1) 地球仪不转时,一半是亮的(白天),一半是暗的(夜晚)。
(2) 亮(白天)和暗(夜晚)的交界处,应该是日出和日落。
(3) 地球仪转动时,原来亮的(白天),一会儿就变成了暗的(夜晚);原来暗的(夜晚)一会儿就变成了亮的(白天),不停地转动,不停地交替。
……
3. 讲述;一会儿是白天,一会儿是夜晚,这不就是昼夜交替吗?现在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形成了“昼夜交替”吗?(板书:地球不停地自转)
【评:在介绍地球转动时的发现,可以让学生观察某个国家,例:中国的变化,这样学生有了具体的观察目标,更容易发现其中的变化。】
五、 应用与拓展。
(一) 1、出示课件(四)“昼夜”。
2. 过渡:就这样,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不停地交替,在这昼夜交替处(师用鼠标指划),要想再次看到日出,想想看,地球需要转动多少?(一周)大概多少小时?(24小时)
3. 讲述:科学家把地球自转一周定为24小时。根据这一点,科学家在地球仪上标出24条竖线,(观察地球仪)大家看它们把地球仪分成了24等份,那么地球转动一等份需要多少小时?(1小时)
【评:地球自转1周24小时,自转一等份需1小时,其实是为下面一个活动作铺垫。】
(二)创设情境:那么关于看日出还有一个问题,需要大家帮助解决,愿意吗?
出示课件(五)“日出”第一部分。
小明住在秦皇岛,小强家住乌鲁木齐。一天两在在电话里争论:“都说自己先看到日出。”请问他们谁说得对?
学生回答后,出示课件(五)“日出”第二部分。
假如在秦皇岛的小明是5:00看到日出,那么乌鲁木齐的小强几点钟看到日出,为什么?
学生观察地球上的经线回答。
【评:创设具体的情境,带动学生思维,同时也充分体现师生平等,“愿意吗?”营造了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三)考考你。
过渡:同学们,说得真棒,看来掌握的不错,老师想考考大家?仔细听:小红从北京到纽约后,白天总是想睡觉,夜晚却不困。你能解释其中的原因吗?
学生依据地球仪上北京和纽约的位置展开思考。
【评:应用与拓展的三个内容,可以根据课堂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总评:教师能在指导学生探究方面下功夫,始终将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重难点突破有方,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一定情境,帮助学生思考、启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对昼夜形成原因进行大胆猜测,提出质疑,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学习兴趣得以提高,合作能力得到培养。通过实验,学生对昼夜成因有了一定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