禄口小学语文学科2016-2017年第二学期教研组计划
发表日期:2017/2/13 13:06:27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禄小教师 有602位读者读过
禄口小学语文学科2016-2017年第二学期教研组计划
一、指导思想:
问题导学就是通过创设特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获取和运用知识、技能,激发其学习主动性、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课堂教学方式。它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以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为中心,即教学过程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讲解过程,而是根据课本知识要求和学生的知识经验,把教学内容问题化,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贯穿教学过程;以发展学生运用知识综合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意识及学习能力为重点;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索学习为关键,即教师是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者,解决问题过程的指导者,学生学习的鼓励者。
为实现教与学方式的实质性转变,实现教学向学生学习的回归,切实达到有效教学。我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以问题解决为主线,以“学、议、导、练、理”作为操作五要素,并与多种学习方法相结合,从而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使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情感得到同步发展。
二、研讨专题:语文学科“问题导学式”研究
三、研讨目的:
1.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愿望,使他们初步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实现语文教学的各项目标。
2.在实验研究的过程中提高教师对语文教与学的规律的深入认识和实践操作能力,从单纯的教学设计的研究,向对教材、学习策略的深入研读的转变,将“教语文”和“引导学生学语文”紧密结合,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水平。
3.构建符合语文教学规律和我县小学语文师生实际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
四、研讨具体措施:
1.有效“先学”——有效教学的基础
“学”即“先学”。有效的“先学”是课堂进行“议”和“导”有效展开的保证,而先学的有效性必须建立在先学内容设计的有效性和先学活动展开的有效性基础之上的,需要教师紧扣目标,把握学情,对不同的课型、不同的内容,遵循“精准”、“保底”、“分层”的原则设计不同的先学内容,让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主动学习。同时要关注对不同学生先学方法的指导、先学习惯的培养以及评价的激励,并保证每个学生足够的先学时间。
我们觉得 “先学后教”,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补充。我们以自主设计学习导航(前置性作业)为课堂教学的突破口,“学习导航”即学生的预习作业,是开展课堂教学的前提条件。学习导航的设计很注重学习自学能力的培养,体现 “先学后教”的教学理念。
A、课文的先学。布置学生课前预习,把课文读通,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可以读给家长听,帮助纠正。如:课上,老师在检查学生对词语的掌握这个环节。从课堂的反应来看,学生的词语预习是比较到位的,为课文的感悟节省时间。
B、布置学生查阅与学习课文相关的资料,可以为学生更好地学习课文提供智力背景。这个背景越丰富,学生学起来越轻松。因为课外阅读的这些东西,有千万个接触点与课堂上所学的东西是相通的。因此,我们觉得学生课前对课文有所了解总比一点不了解要理解的快一些,这样,课堂学习的效率就会更高一些。比如这节课中交流的:化石的资料,李四光的小故事等等。同学们在交流碰撞中,对石头书有了更多的认识。
2.有效“设问”——有效教学的前提
语文课堂提问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它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要合理地运用课堂提问,使其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很好的实施,并以此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我们组在有效设问上,也进行着一定的研究:
a、在主要内容上设问,预想设计富有整体性的问题。
学生阅读课文时,往往感到一读就懂,但又不能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中心思想和结构线索,因而对课文的理解是含混不清的。教师从全篇的主要内容入手,精心设计提问,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b、在课题处设问,预想设计富有吸引力的问题。
课题往往是一篇文章的灵魂,它是一篇课文的高度浓缩,仿佛是文章的眼睛。围绕课题设计富有吸引力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c、在关键处设问,预想设计富有统领性的问题。
学习一篇课文,如果设计的问题过多,缺乏针对性,不仅费时低效,而且学生的能力也得不到发展。教师若抓住教材的关键,在关键处设问,提出富有统领性的问题,则教学事半功倍。
d、从学生的问题中提炼,解决学生真正存在的问题。
“学成于思,思源于疑。”人的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高质量的问题,对于学生个性品格的形成和智力的开发具有很高的价值。学生提出的问题,正是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如果教师的教学以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学,定会事半功倍。提问是创造的起点,没有这种问题意识,就没有创造性。
3.有效“交流”——有效课堂的关键
“议”其实就是合作交流,是学生在自主学习之后,把自己的学习心得、成果在小组中与同伴交流,展示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认知过程,通过组内成员的共同探究,形成共识,并能从中得到启发,从而提高对问题的认识。为了让课堂交流真正能成为学生的“学习资源”,提高交流的有效性,需要落实“议”的任务、把握“议”的时机、教给“议”的方法。
课堂上学生交流自己先学的心得、成果。我们通常采用小组交流或全班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相互启发,从而形成共识。我们在提高小组交流有效性方面也展开了相关的研究:要求每个学习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小组成员按照一定的顺序,针对话题进行研读,在课本上做好批注。教师巡视各个小组的学习情况,进行不同的点拨指导。组长确定大堂交流的方式。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老师提出相关话题:仔细阅读课文想想:川川和磊磊在石头书中刨到了哪些学问?学习小组针对此话题展开讨论。
4.有效“引导”——有效课堂的支撑
学生的学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在教学中,要提高教学效率,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前、课中、课后都要体现教师的主导性。
课堂中,引导是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和点拨。课堂中,教师应该在精讲教学环节中起主导作用。引导一定要做到精当、简捷、明了,其作用多半具有引导性和示范性。本课教学中,教师根据话题,从问题入手进行课文的精读感悟,进行有效的教学引导。
通过朗读、提问题、及联系上下文理解关键词意思等方法,让学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感悟,引导学生积累、丰富课堂,促进内化。
5.有效“练习”——有效课堂的拐杖
课堂练习是巩固新课的重要途径,是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体现,是教师获得反馈信息的桥梁。因此,要取得最佳教学效果,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就要充分了解学情,因课设计练习,做到练习不在多,贵在精当,体现层次性、开放性、实用性,并保证每个学生有充足的练习时间。
6.有效“理清”——有效课堂的结点
“理”即“理清”。这个“理”是总结,是内化,是反思,是提炼,也是质疑,是一个教学静置、沉淀和巩固的过程,是对教学效果的追问。因为课堂所学的知识相对零散,所以需要利用“理”来实现建构,最终实现学的清晰。
学生“理”的能力不是与生具有的,它是伴随着学习活动的不断总结与反思逐步积累经验,不断实践与提高的。所以需要围绕教学目标,在内容、形式和空间上精心设计“理”的环节与过程,保证有效。课堂总结,是内化,是反思,是提炼,是对教学效果的追问。教学结束,通过师生对话,帮助学生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刨到了哪些知识?让学生走出文本,升华对文本的认识,激起学生对对大自然的热爱。
7.有效“拓展”——有效的课堂延伸
课标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要“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拓展阅读的研究和实践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展开的,其基本做法是就语文教学中某一阅读素材相关的主题,搜寻更多的材料加以整理、阅读,进而加深对课堂阅读素材的理解,并通过这一开放的过程,使学生直接接触更多的阅读材料开展阅读实践,以期对语文素养的形成起到积极作用,因此受到教师的普遍欢迎,成为新课程改革推进以来语文教学最明显的变化之一。
我们在进行拓展性材料的选择时,考虑学生的生活阅历、认知水平、现有知识、年龄特点等,选择的是切合学生实际,使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如:对于低段的孩子,重在激趣。要求他们认真阅读以便讲给别人听;不求深度和广度,以学生愿读、爱读并乐于表达为目的。对于中段的孩子,则引导他们有目的地读整篇的故事。如今天教学的石头书的相关资料的阅读,就会要求他们主动收集尽可能多的资料,了解更多关于石头书的知识,并在课堂上交流,互相补充,以形成相对完整的知识结构。对高年级段的学生,除了围绕主题收集资料,开展阅读活动并交流外,还要引导学生对所阅读的材料作深入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带领他们通过质疑、辨论、争论等形式开展探究性阅读和审美性、批判性阅读。这种思维的交锋不一定非要产生一个正确的答案,只要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出富有个性的独特的见解,就应该得到教师的肯定和提倡。
四、教研课安排
序号 |
周次(时间) |
上课人 |
备课内容 |
|
1 |
2(2月21日) |
张冬香 |
学科带头人展示 |
课改研究导学课 |
2 |
3(3月2日) |
卞良燕、杨茹 |
集体备课展示课 |
课改研究导学课 |
3 |
5(3月14日) |
陈永静、周苗苗 |
集体备课展示课 |
课改研究导学课 |
4 |
6(3月21日) |
孔海燕、叶海燕 |
青年教师研讨课 |
课改研究导学课 |
5 |
7(3月30日) |
宋雅文、祝云龙 |
骨干教师展示课 |
课改研究导学课 |
6 |
11(4月27日) |
朱晨灿、邱宏 |
集体备课展示课 |
课改研究导学课 |
7 |
12(5月4日) |
徐文、魏奇媛 |
青年教师研讨课 |
课改研究导学课 |
8 |
13(5月11日) |
贾蕊欣、刘春燕 |
青年教师研讨课 |
课改研究导学课 |
9 |
14(5月18日) |
胡元元、魏海芳 |
青年教师研讨课 |
课改研究导学课 |
10 |
15(5月23日) |
王梅、谢婧 |
青年教师研讨课 |
课改研究导学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