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发表日期:2007/11/19 19:50:06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无 有771位读者读过
A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教材
《果实和种子教案》教学案例与评析
教材分析:
在学生对生活的果实和种子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本课将帮学生形成果实和种子的概念,既让学生获得对植物相应器官的认识,又能对其特点进行一些了解。
本课主要教学活动有两个部分:
第一,通过辨认活动认识什么是果实,什么不是果实。指导学生通过剥、切等。(多种方法意识到果实有果皮,内部有种子。
第二,认识种子的内部构造。要求先预测种子里面有什么,并画下来。用镊子细心解剖用水浸泡过的种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再一次画下来,从而使学生经历“预测——解剖——观察——记录——表达”这一探究过程,并通过预测、解剖、观察和两次实验记录的对比,意识到仔细观察的重要性。实验结束后还要求学生课后研究其它种子的内部结构,这是科学知识向课外延伸的重要途径。
一、 辨认果实
1、又到了阳光和煦、微风轻拂的春天,校园里到处洋溢着浓浓的春的气息。老师今天将和大家一起来研究植物,首先我们来研究果实(板书:果实)。
2、老师叫大家把自己认为是果实的东西带来,你们都带来了吗?
3、下面就请同学们把带来的东西在小组内集中摆放,并介绍一下带的东西(小组交流)
4、大家带的东西可真多呀!你们小组都带了哪些东西呢?(请一个小组长介绍本组带的东西)
其他小组有没有不同的?(其他小组补充介绍)
5、追问:你们带的都是果实吗?它们有哪些共同特征?
6、生观察、研究果实的共同特征,师巡视指导。
7、交流研究结果。(生汇报的过程中师相机讲解果实外面的皮在科学上叫“果皮”,而果实里面的籽在科学上叫“种子”,并板书:果皮、种子)
8、你们带来的哪些不是果实,为什么?
9、小练习:(多媒体出示图片)生预测是不是果实,预测后出示解剖图验证。
10、小结:开花植物的种子都在自己的“家”——果实中受到保护。凡是有果皮和种子两部分构造的都是果实。我们可以用这个标准来判断一些植物是不是果实。萝卜内部找不到种子,所以不是果实。当然,也会有些例外,比如无籽西瓜、无籽葡萄、香蕉等一些果实就没有种子,但它们仍然属于果实。
11、看来对于果实来说种子是很重要的(板书:种子)。如果给你一种果实,你能不能很快找到它的种子呢?(出示剖开的果实图片,生找出果实的位置)
【评:果实的概念学生十分模糊,往往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这一环节的目的就是按照由外到内的顺序,让学生找一找,剖一剖,看一看,比一比,发现果实里面有种子这个特征。反馈发现,学生现在很容易就能把果实找出来了。】
二、 认识种子的内部构造
1比较干湿种子的不同。
⑴谈话:如果把种子放进泥土里会发生哪些变化呢?(学生预测)
⑵是不是和大家想的一样呢?(观看录象资料:种子的一生)
【评:种子的变化学生知道一些,但不全面,本环节目的是 在了解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给学生一个全面的认识。视频的播放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观看,也了解了的种子的变化过程。】
⑵看了这个片段,我们知道一粒小小的种子竟然能长成一株植
物,种子真是神奇呀!大家想不想研究种子的神奇之处呢?
⑶今天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两包蚕豆种子,请组长上来领取。
⑷把这些种子放在一起,看看它们 什么不同?我们来赛一赛,看哪组同学发现得最快、最多。
⑸学生对干种子和湿种子进行比较,师巡视。
⑹学生汇报比较的结果(湿的软干的硬、湿的有水干的没有水、湿的皮发白干的颜色深、湿的容易撕干的撕不动、湿的皮光滑干的皮粗糙、湿的味浓干的味淡……)
2、预测种子里面有什么。
⑴刚才同学们用看一看、摸一摸、捏一捏、撕一撕、闻一闻等各种方法看出了种子泡过水之后发生了一些神奇的变化。
⑵那么种子有没有其它神奇的地方呢?(引导学生说出种子里面一定很神奇)
⑶种子能长成一株植物,它的里面到底有何神气呢?你们肯定有自己的想法,请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并请记录员记录下来,可以写也可以画。(出示记录表格指导填写)
⑷学生在小组里交流并填写表格,师巡视指导。
⑸学生汇报
生1:我猜种子里面有很多水。
生2:我猜种子里面有营养。
生3:我猜种子里面有小芽。
生4:我猜种子里面有一层一层的皮。
……
⑹指出:刚才很多同学都猜测种子里有芽,它就像是一个小宝宝会长大,我们就叫它植物宝宝,好不好?
3、解剖、观察种子里面有什么
⑴刚才同学们做出了很多猜测,究竟种子里面有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做?(做剥种子观察的实验)
⑵你打算怎么去做这个剥种子的实验呢?觉得解剖和观察时要注意什么?(生思考半分钟后回答)
⑶教师讲清实验要求:先用镊子去撕皮再剥;在剥的时候一定要仔细,撕皮也要仔细,不能伤了皮里面的东西;要观察种子里面的植物宝宝在哪里,有什么特征;当观察不清里面的东西时,可以用放大镜,要及时把观察到的记录下来,可以画也可以写。
⑷教师利用镊子、放大镜等工具示范解剖、观察浸泡过的蚕豆种子,指导解剖及观察方法。
⑸小组分组实验:用镊子仔细地剥开用水浸泡过的蚕豆种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并及时记录见到的。
⑹小组汇报观察情况。(这些种子都有两片瓣有一个粗粗的小根和两片小小的叶子)
⑺出示蚕豆种子内部结构图,生预测植物宝宝各部分将来会长成植物的什么。
【评:学生在观看种子的成长的视频资料时,看到一株小苗破土而出,发出了阵阵惊叹,他们迫切地想知道种子里到底有什么,此环节正是在学生的这种需求下安排的,教师采取先猜一猜、画一画,解剖后再看一看、画一画、比一比的方法,非常适合学生的认知需求,学生不仅了解可以用画图的方式来描述自己的观察结果,知道种子里面有“植物宝宝”,还懂得了细致观察对于科学学习的重要性。这对于以后的科学学习是非常有帮助的。】
三、 课后延伸
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蚕豆种子的神奇之处,其它种子是不是也和蚕豆种子一样呢?请同学们课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种子做做实验。
【评:探究其它种子的结构是一个开放的问题,也是需要时间验证的问题,本课老师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对果实和种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然就很想知道其它种子的结构,这是他们课后想办法去猜想、设计实验验证的动力。】
教学体会:
我认为本课的教学有如下成功之处:
首先,教学环节比较清晰,引导学生经历了一个探究过程。整个课堂教学,我设计了这样几个大的环节:首先引导学生按照由外到内的顺序发现果实里面有种子这个特征,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亲自动手观察蚕豆种子,看看蚕豆的构造,最后课下延伸亲自观察其它种子,比较结构的异同。可以说整个教学环节,老师引导学生初步经历了一个探究的过程。
其次,结合农村学生实际,充分调动学生探究兴趣。在课的导入部分,我利用学生带来的材料,再加上教师的简单引导,学生的探究兴趣很快被调动起来,为后面的探究活动奠定了基础。
最后,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进行教学。本节课的教学实践表明,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教学,不仅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对于新知识的理解,而且还会使学生将新知识主动迁移到生活中,更好地促进学生对科学概念的建构和掌握。本节课,在学生看完影片资料,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猜想了蚕豆种子里面的样子,并用简单的画图方式表示出来,让学生手脑并用,使探究更有效。
一节课下来,通过自己的反思,我也发现了本节课存在的许多不足:
1.学生探究的指向性不够明确。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只顾考虑教学时间的问题,而忽视了学生探究活动的指向性问题。本节课中,教师对于探究活动的要求没有讲明、讲细,例如在观察蚕豆种子的结构时,没有让学生具体观察其内部结构,导致有些学生在观察其结构时没能观察到胚的形态特征。
2.在交流环节中,缺少生生间的交流。本节课中,体现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但是生生间的交流比较薄弱。例如,学生解剖后画出蚕豆种子结构图,可以引导学生之间进行互相的交流和质疑,从而加深对胚的认识,这样就会显得自然流畅。
3.教师的语言不够精练。本节课中,老师一味地重复学生说的话,耽误了教学时间,以致于最后的总结延伸草草了事,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认识到在课堂教学的关键之处,教师的引导及提问不能停留在浅层次上的“为什么”、“有什么”,应引发学生从事物的科学本质作出深度的思考。此外,教师要真正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既不要高估学生的潜能,更不能低估学生的潜能,这样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对学生的学对于师生的健康发展都是无可置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