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教学设计及教后反思
发表日期:2007/11/18 10:12:46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无 有698位读者读过
《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教学设计及教后反思
江宁区禄口小学 江远畅
教材分析:
《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是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学期第五单元——《提出问题》的第一课。本课从儿童爱提问的天性出发,围绕“提出问题”这个中心,依靠“仔细观察”、“结论怀疑”、“科学小制作”三个次级主题为载体的研究,突出关键词:“尽可能多”,让学生在一系列提问活动中懂得从哪些方面提出科学问题,并为实现下一课主题“提好问题”做好准备。
设计思路:
依据“在活动中学科学”、“用教材教”、“课堂带动课外”等相关新课程理念进行设计。
1. 在活动中学科学。教学设计中把中心任务“尽可能多地提出”与“制作纸飞机”活动紧密相连,借助“制作纸飞机”、“玩纸飞机”两个环节的教学培养学生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提高“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的能力。
2. 用教材教。本教学设计对教材作了较大的变动,首先,教学内容顺序上的变动。依照教参上的安排应上两上教时,第一教时从生活出发,凭借“了解法布尔”、“走进厨房”、“走进大自然”完成本课次级主题:“仔细观察”,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课堂四十分钟非常有限,我们无法走进厨房、大自然,就算借助多媒体把厨房、大自然搬进课堂,但也远没有自家的厨房那样有特性,有千奇百态,有独特的情怀。况且在没有老师先“扶”一把的三年级学生,就算是教师在课前布置学生仔细观察厨房及大自然中熟悉的地方,然后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学生也无力做好。于是我把第二教时中的“科学小制作”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的这个次级主题的教学移至第一教时。在此教学中暗示学生可以通过仔细观察做法、玩法,纸飞机下落等现象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我心中暗思量:有了这样的“扶”,课后让学生走进厨房、大自然仔细观察,就会心中有数,有眉目了。其次做的纸飞机变了。教材上的纸飞机是我们这一代(六七十年代出生)人小时爱玩的,现在小孩玩得很少,就算有几个人会玩,他们折叠出来的飞机花样也少之又少,更谈不上提出“什么样的纸飞机会拐弯?”什么样的纸飞机滑翔得会远了?况且这种纸飞机由于飞得远,在教室里探究,很难施展开,于是我选用了苏教版2003年6月第二版四年级上册P64页描述的纸飞机。多问题的提出对今后的教学只有铺垫,无需担心会重复。
3. 课堂带动课外。学生经过这一节的学习,应该说对“仔细观察”与“多提出问题”之间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感悟。让学生带着这个“工具”及在课堂上浓厚的提问兴趣,走进厨房、走进熟悉的地方,学生定能提出更多的问题。
教学目标:
1. 知道提出问题既是人的天性,也是科学探究的起点。
2.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
3. 科学小制作中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重点)
4. 感悟仔细观察与提出更多问题之间的密切关系。(难点)
教学准备:
演示材料:小黑板,纸飞机及纸飞机图纸若干、回形针若干、表格若干、剪刀。
小组材料:纸飞机图纸,回形针,学生自带的小剪刀。
教学过程:
一、 故事激趣导入。
1. 上新课前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大家注意听,想一想故事里讲的人是谁?
2. 讲爱迪生小时孵小鸡的故事。以前有一个男孩,他发现母鸡能把鸡蛋孵出小鸡来,于是他问自己,他能把鸡蛋孵出小鸡吗?那一天从鸡窝里捡出几个鸡蛋,放在鸡窝旁的干草上,然后趴在鸡蛋上像母鸡那样孵起了小鸡。妈妈找他吃饭,直到傍晚才发现了他。妈妈又高兴又心疼,摸着他的脑袋说,他这样做是孵不出小鸡的。于是他问妈妈,为什么孵不出?他妈妈回答,温度不够?他紧跟着追问,什么温度才行?这个小男孩就是——后来成了闻名世界的——
3. 爱迪生爱提出问题(板书:提出问题),后来成了发明大王。我们同学爱提出问题吗?从小到大都向大人提过哪些问题?现在请问同学们像爱迪生那样勇敢地把问题提出来。
4. 学生提问。
【设计意图:欲借助爱迪生提我们看来近似荒唐的问题,即“他能把鸡蛋孵出小鸡吗?”来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借爱提问的爱迪生后来成了发明大王,激发学生的提问兴趣。教后反思:事实是听了故事后,学生提问兴趣浓了,但一句指向不明的“从小到大都向大人提过哪些问题呢?”又把学生问愣住了,出现的情形,就好比大人碰到其他人问1+1等于几一样?如果能像江宁区教研员刘老师点评时说的那样提问时有更明确的指向性,如:有没有一直想弄懂而到现在依旧没有弄懂的问题,或者以前提出的引以自豪的问题,请同学们大胆提出来,我想效果可能就会更好一些。由此看来提问也需符合学生的现有水平。设计中的提问太容易了,容易得让学生不知所措。】
5. 同学们提的问题真不少,大多是源自我们好奇或想获得信息,爱提问是我们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的表现,也是学科学,进行科学探究的起点,非常重要。
6. 在我们学习科学中每个人都能提出问题,然而有的人只能提出很少的问题,有的人却能提出很多问题,那怎样才能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呢?这节课我们学习:在科学小制作活动中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
在科学小制作活动中
板书:
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
二、 在科学小制作活动中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
1. 在制作纸飞机生活中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
(1) 今天我们就来制作纸飞机(随即演示几个纸飞机下落)怎么做呢?
(2) 小黑板出示纸飞机制作方法。(苏教版2003年6月第二版四年级上册P64页)
A、指名学生读纸飞机制作方法,教师演示制作。
B、 制作完毕的教师介绍机翼、机身。
(3) 希望同学们在过一会儿的制作中仔细观察,多问几个为什么,更多地提出问题并把问题及时记录在表一中,能提出4个问题为ê,之后每多提一个问题增加一颗ê。
(4) 组长上台领材料。(信封中有表格一张,回形针4个,机翼A与B一样宽的图纸有5张,机翼A窄B宽的图纸有3张)
(5) 学生制作、提问,教师巡视。
(6) 全班交流、评价。
注意:第一小组汇报要讲出所有问题,第二小组开始先汇报所得数ê,然后只讲出与前面小组不同的问题,故而没有汇报的同学,要认真听!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各小组得ê情况。
【设计意图:教者欲让学生通过做纸飞机提出更多的问题。为了实现此目的,教者有意识地只给了4个回形针,另外,纸飞机的图纸也不尽相同,其中有3个机翼A与机翼B不同宽。借助这些暗示,希望把学生观察注意力引向制法的本身,从而尽可能多地提出。诸如:有回形针的纸飞机没有回形针的纸飞机下落会怎样?机翼A与B等宽同机翼A与B不等宽的纸飞机下落哪个快?等等问题。教后反思,教学实践中学生虽然也提出了:“为什么机翼一个向前折,一个向后折”、“机翼长一点会怎样?”,我的纸飞机机翼一大一小,别人的一样,我们的纸飞机下落会一样吗?等烙上仔细观察痕迹的问题,但是没有出现教者希望问题源源不断的场景?穷其原因:一是学生没有进行本课排在第一的次级主题在仔细观察中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学习,学生对“仔细观察”与“多提出问题”之间关系训练感悟不够。而仔细观察是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的基础技能。二是对学生制作纸飞机的困难程度认识不够,虽在课堂上做了演示,但还有五六位同学做错了,导致学生提问题的时间不充分,这显然是对同学制作纸飞机速度估计不准所致。】
2. 在玩纸飞机中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
(1) 在制作纸飞机的环节中,某小组提的问题最多,请大家以掌声表示祝贺,其它小组也不要气馁,我们可以在玩纸飞机的环节中通过努力提出更多的问题。纸飞机的玩法有很多:可以一个纸飞机下落;可以两个纸飞机(不一样的)从同一高度一起下落;可以把机翼朝下落下;……(师边说边示范)。大家先想好玩法,然后两人一组轮流玩,其他成员仔细观察,并针对玩法或看到现象提出问题,组长负责记录在表二中,看哪一个小组提的问题多。
【设计意图:通过“掌声”语言的激励,和玩法示范的“扶”,期望学生有更多的玩法,观察到更多的现象、提出更多针对性强的问题。】
(2) 学生玩纸飞机,教师巡视。
(3) 交流汇报。
(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追问是针对什么玩法或针对什么现象提出的,其余要求同前。)
【设计意图:加强学生提出问题要仔细观察和提问题要有依据的意识。】
(4) 评价。
总结后说:只要我们爱提问,我们都会是未来的小科学家。
【教后反思:学生玩得高兴,问题提的起劲。可是由于教者考虑是公开课,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探究时间。寻其原因,归根到底是前面制纸飞机耽搁时间太多,而且教师受“一节课完成”的束缚太紧,未能很好地处理生成性问题。缺少科学教师的科学精神。】
三、 课后延伸,为下节课作铺垫。
1. 未来的小科学家们,咱们的厨房是大家熟悉的,我们三(4)班教室前的两排香樟树是大家熟悉的,针对它们你们能提什么问题吗?
2. 小组讨论两分钟。
3. 全班交流。
4. 针对它们想提更多的问题吗?下课后,回到家时,对它们进行仔细观察,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并及时记录在本子上,在下节课学习“在观察活动中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时,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对自己熟悉的厨房和教室前的两排香樟树进行提问:学生由于平时可能不在意而想不出更多的问题,于是教师要求学生带上这节课的感悟到的“仔细观察”与“多提问题”关系密切的这个工具,在课后再次提出问题,实现教者大科学学习观的设想。】
【教后反思:1、用教材教是新课程标准倡导教学理念。我们教师在运用这一先进科学进行教学时要先“吃”透教材本身。即:明白教学目标,理解编者编排意图,模清学生现有经验水平。明确目标是统帅,知晓意图是前提,了解学生是关键。本课时教学教师对前面两者掌握得较好,但由于对学生现有经验水平把握不准确,导致产生了探究时间不充分,未能很好完成预期教学目标的遗憾。从学生实际出发是关键。2、编者对学习材料及探究活动的安排都是建立在充分了解学生认识规律和水平基础上,我们教者不能随意变动,且堂而冠之“用教材教”。本课把在仔细观察活动中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放在次级主题中的第一位进行研究。显然暗示“仔细观察”是“多提出问题”的基础,只有基础打得牢,才能更好地实践后面的教学。3、教师处理生成问题要冷静,不要被课堂四十分钟束缚的太紧。本课时教学中由于对学生制作纸飞机的速度判断错误,而致使之后的教学活动草草而过。如果教师能抛开“公开课”、抛开“四十分钟”的束缚,一步一个脚印的按照教学设计展开教学,效果可能会更佳。】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