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教学教研>>教育科研>>七彩故事>>文章内容

会“说话”的墙——墙文化开启班级三方管理新模式

发表日期:2017/1/4 0:00:00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刘远方 有645位读者读过

“说话”的墙——墙文化开启班级三方管理新模式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要“使学校的墙壁也能说话。”教育心理学认为,学校墙壁是教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非常重要的教育作用。因此,在很多学校的班级布置中,墙壁作为师生关注的焦点,时常被名人名言、班级常规以及学生自己的作品等充盈着。而笔者却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发现,这些被精心布置的墙壁往往开始能够吸引学生的目光,起着教育作用。久而久之,就会被作为一种被淡忘的存在,渐渐地,就成为了教室的装饰品。想要墙壁会“说话”,就要把它的作用发挥到实处,让它所说的“话”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让它所说的“话”时常“响起”在学生的耳畔,让它切实发挥着班级管理的作用。

一. 源起:从教师管理到学生管理

孩子是国家的希望,而教师就是推动希望实现的重要力量。因此,教师的发展一直是学校工作的重心之一。我们学校也不例外,通过各种方式促进教师的发展。本学期,在学校教师发展中心的墙壁上就贴着长长的表格,第一栏列着学校每一位教师的姓名。第二栏列着每位教师在开学初对自己提出的教育教学和教科研目标。第三栏中暂时是空着的,一旦教师在某一方面获取成绩,学校就会用小纸条将成果以文字的形式展现。一方面将实际与目标进行对比,一目了然。另一方面,对自己以及对其他教师也是一种激励。墙壁上的表格记录着每一位教师的点滴成长,让每位教师明确自己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可谓是用心良苦,同时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笔者灵机一动,为何不能把这样的管理方式用在班级管理上呢?其实,无论是学校对教师的管理,还是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我们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过于形式化而不注重实效。将教师或者是学生的日常表现细致明确地呈现在大家都能看得到的墙壁上,不仅操作性强,而且具有显而易见的教育意义。

(一)榜样的作用  

卢梭说:“榜样!榜样!没有榜样,你永远不能成功地交给儿童以任何东西。”

学生对于学习的榜样,从来都具有一种羡慕而又遥不可及的感觉。教师时常在班级的学生面前表扬某位学生的优秀事迹,一方面是对该生进行嘉奖,另外一方面,很大一部分目的是为了激励更多的同学向榜样学习。可是效果往往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好,问题就在于,孩子们并不理解你的用意所在,更重要的是你所呈现的只是一个口头上的抽象的提示。因此,我们将每位同学值得推崇的表现以文字的形式记录在墙上,让更多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对比去学习。

(二)有目标才会有动力

     墙上的第二栏就贴上孩子们在开学初,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提出的目标。笔者对此进行了大致的记录,有的写着“语文成绩进入全班前十名”,有的写着“运动会上短跑项目中要拿到名次”,还有的写着“我要当上英语小组长”……在孩子们斗志昂扬的目标中,笔者也对新学期充满了期待。有目标才会有动力,自己给自己制定的目标应该更加容易实现并且具有针对性。即使不与别人进行比较,今天的自己比昨天的自己有所进步,那也是一种莫大的喜悦。

(三)让墙会“说话”?有意思

    我告诉学生们:我们共同要去填满的这面墙是会说话的。它会告诉我们谁在进步,谁在成长。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孩子们都觉得很有趣,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每个孩子都在期待自己的成果能够快点被展示在墙上。

二. 实施:从单方管理到三方管理

(一) 单方管理初见成效

    墙文化管理模式开启之后,无论是在学习、体育、劳动等各个方面,学生的表现都非常积极。每天我都会利用晨会课总结前一天值得表彰的同学,考试前五名的同学、有进步的同学、运动会上取得名次的同学、诗歌大赛得奖的同学、拾金不昧的同学、劳动积极的同学……渐渐地,我发现原来自己的孩子们身上有这么多这样或那样的优点,只是平时没有关注而已。开学一个月后,班级的墙壁上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的同学的成果栏上已经贴满了纸条,有的同学至少也有一两张。看得出来,每个同学都在暗地里较着劲,他们希望“会说话”的墙能将他们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同学们也时常流连在这面墙前,看看自己的成果与预设目标的差距,再看看别的同学值得学习的地方。班级中形成了一股强烈的向上氛围。看来,墙所“说”的话已经开始发挥作用了。

(二) “小志愿者”制度受到推崇

就在班级的墙面管理制度如火如荼地进行时,学校开展了“志愿星耀校园”的活动。这也是学校为了完善班级管理而制定的活动,让每个班的孩子“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我决定将此次活动与班级的“会说话”的墙结合在一起,同时逐渐将管理权交到学生手中,做到让孩子们之间互相管理互相监督。

通过与班级同学的共同商议,将班级的各项事务细致划分,并明确志愿者职责。接着再由学生自主申报,全班学生选举形成。我们在班级的墙壁上另辟出一块表格,作为志愿者的每日签到表,第一栏由志愿者填写,是否完成职责。第二栏则交由班级同学进行监督,提出意见。今天班级的花是否浇过水了、同学们的红领巾时候检查完毕、黑板槽是否清理干净……志愿者的工作做得如何,通过自我管理与其他同学反馈进行双向管理,“会说话”的墙都会一一告诉我们。

(三) 让自我管理成为可能

在班级的管理上,班主任要把重点放在“把班级还给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参与班级的管理活动”,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和提高自尊心、自信心,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让每个学生在学校中得到最好发展,让每个学生都品尝成功的快乐。但实际上,一个班级中那么多的孩子,想要真正做到自主管理,难度是比较大的。笔者曾经在班级中做过尝试,制定各种班级制度尽量增加学生管理的自主性,但都因为操作过程过于理想化而脱离实际而不了了之。

看着墙壁上一列列清晰的表格,我突然恍然大悟:想要学生完全自主管理班级是很难的,但是,在教师管理和学生相互管理的两层基础之上,学生的自主管理应当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孩子们开始在墙壁的表格中,自行记录自己的一日一周及一月表现,自我检查、自我管理。做的好的地方,提醒自己坚持,不到位的地方,及时反思并向他人学习。“会说话”的墙每天都会告诉我们新的信息,而班级的三方管理模式就在一面墙中悄然而生了。

三. 思索:从“记录”到“成长”

(一)“三有”记录才是行之有效的记录

有监督。从教师单一的管理模式过渡到师生三方的管理模式,监督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一旦将管理权逐渐交到学生手中,由于学生的判断能力有限,评价标准不统一、管理过程混乱、管理结果不公平等现象就会出现。而学生之间的互相监督管理就巧妙地避免了这一弊病。孩子们的眼睛是雪亮的,孩子对自我管理的同时也受到其他孩子的监督与关注。两层管理的相结合让记录更加真实有效。

有反馈。在“小志愿者”墙壁记录表中,志愿者完成了每日的职责之后,则会在今日的登记表格后面进行签到。待他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反馈之后,其他同学就可以进行确认,如果没有做到位,教师及其他学生就会进行适当的提醒,真正确保了班级的事务“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

有对比。时常听到有的班主任会对繁琐的班级管理事务进行抱怨:“这个问题已经跟孩子们强调了很多遍了,可是他们还是做不好。”实际上,很多时候口头上的说教孩子不一定能够领会,不如给孩子一个身边真实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无穷大,我们将每个孩子值得被学习的地方都展示在墙壁上,让每个同学都有简单而直接的学习方式。另一方面,将自己开学初量身定制的目标放在一个大家都能看得到的地方,不仅让学生努力学习别人,同时也在用心超越自己。

(二)每个孩子都值得被期待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我们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别之处,只是有些孩子身上的长处多一些,明显一些,一眼就能让大家看到;而有些孩子身上的长处比较少,或者是比较不明显,有待我们用放大镜去发现。

可是,现在的一些教师和家长常常只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面,根本看不到孩子的其他方面的优点。以至于很多孩子缺乏自信,认为自己学习不如别人,就事事不如别人。美国教育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几乎每个人都是聪明的,但聪明的范畴和性质呈现出差异。学生的差异性不应该成为教育上的负担,相反,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我们要改变以往的学生观,用赏识和发现的目光去看待学生,改变以往用一把尺子衡量学生的标准,最终促进每个学生都成为最好的自己。

我们教室的墙面上所记录的不仅仅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还有很多学生在其他各方面的表现成果。我渐渐发现,当我们悉心地把孩子的一点一滴记录下来时,我们能够惊喜地看到很多平日里被我们忽视的隐藏在深处的东西。

(三)看得见的成长

    我们发现,一旦孩子的优点被挖掘出来,他们即刻变得更加自信、更加积极。他们的态度甚至会延伸到方方面面的表现中去。因为他们看得见自己每一次的成长,于是就会更加期待下一次的成长;因为他们所有的潜能都被挖掘,而不再认为自己的那么一点小技能无足挂齿;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每时每刻的表现,都能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关注。“会说话”的墙说出了我们平日里听不见的话——原来,每个孩子都是如此地值得被期待。

四. 成效:从“管”到“不管”

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即使是最好的儿童,如果生活在组织得不好的集体里,也会很快地变成一群小野兽。”班级管理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教学质量,任何一个教师都会把班级管理放在极其重要的地位。

在新形势教育背景下的今天,班级管理再也不是教师一个人的事情,它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一种互动的关系。墙文化所开启的班级三方管理模式,正是逐渐让班级管理从教师的全权掌管过渡到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管理。在这样的以后一种模式中,依托“墙”的作用,让记录成为一种习惯,文明也就成为了一种习惯。“会说话”的墙,让我们听到了每个孩子在集体中茁壮成长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