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设计找规律(一)
发表日期:2007/11/21 12:30:08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无 有792位读者读过
《找规律》(一)作业设计
江宁区禄口中心小学 卫国兰
《找规律》(一)这部分内容要让学生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的中的简单规律。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用数学观点分析生活现象的初步意识及能力。因此,我在本节课作了如下的作业设计:
一、 预习作业,激发探究动机。
学生开展预习活动,目的是为了课堂上集体学习做好准备。除了可以直接用已有经验获取知识,还可以通过实验、观察、调查、收集材料等方式,归纳推理等方法,对新知形式一定的体验。
我在教学《找规律》(一)课前,布置了这样的预习作业:
1. (1)两个手指能夹住1根小棒,3个手指能夹住( )根,一个手能 夹住( )根。
(2)2人站成一排,2人之间有( )个间隔
3人站成一排,3人之间有( )个间隔
4人站成一排,4人之间有( )个间隔
以此类推,30人站成一排,30人之间有( )个间隔,51人站成一排,51人之间有( )个间隔。
(3)3人站成一个圆形,3人之间有( )个间隔
4人站成一个圆形,4人之间有( )个间隔
5人站成一个圆形,5人之间有( )个间隔
以此类推:30人站成一个圆形,30人之间有( )个间隔,51人站成一个圆形,51人之间有( )个间隔。
2. 结合1、2、3题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要求让学生六人一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游戏和探讨。
利用简单的游戏,为学生创设现实的问题情境,并让学生自主地观察、发现、推理,使每一位学生都经历探索的过程,有着自己的体验和发现,增强了他们探索、研究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同时作业(3)也为“首尾相接的封闭图形中间隔物体的数量相等”这个难点的突破打下伏笔。
二、 巩固操作,提供探究机会。
在新授的例题完成之后,我在巩固练习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动手操作,逐步深化对规律的认识,我设计了如下的巩固练习(小组合作完成)。
1. 任意拿几根小棒摆成一排,在每两根小棒中间摆一个圆,将结果填入表中:
小棒根数 |
|
|
|
|
|
圆片个数 |
|
|
|
|
|
2. 任意拿几个圆片摆成一排,在每两个圆片中间摆1根小棒,结果填入表中:
圆片个数 |
|
|
|
|
|
小棒根数 |
|
|
|
|
|
比较、观察这两个表格,看看小棒根数与圆片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让学生通过操作,一一间隔地摆放小棒和圆片,进一步感受规律的普遍性,然后思考、讨论小棒和圆在排列中的不同位置及数量关系,使学生把获得的具体,感性的认识逐步上升为数学思考,初步感受有关的简单数学模型。
3. 再出示一题:在一个正方形的会议场地四周放一些鲜花,每两盆月季花之间放一盆杜娟花,放了10盆月季花,应放杜娟花多少盆?
设计的主要意图是寻找生活中具有相同规律的现象,沟通生活与数学的联系,让学生体会,两种间隔排列的物体,无论是围成圆形还是正方形,只要是首尾相接的封闭排列,两种间隔物体的数量相等,从而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思路。
三、 拓展练习,增强探究能力。
拓展练习,在使学生掌握了基本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后,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又可以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在这一课时上完后,我设计了这样的拓展题:招聘小小设计师,我校要搞一块绿化地来美化校园,准备种植柳树和桃树,有12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种一棵桃树。如果种11棵桃树,你怎样设计?如果种12棵桃树,又怎样设计。
这个设计,主要意图是使学生体会到直线上的间隔现象和封闭图形的间隔现象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体会规律的发展变化,启发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正确地解决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增强探究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