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教学教研>>教育教学>>文章内容

[转载]小学生礼仪教育

发表日期:2016/12/12 9:03:20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伍凤娟 有536位读者读过

小学生礼仪教育

沈志会

摘要: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传统礼仪教育也发展的非常成功,因此在历史上被称为“礼仪之邦”。孔夫子曾经说过:“礼之用,和为贵”,由此可见了礼仪教育对人们的重要性,它关乎于社会的稳定,民族的繁荣与富强。仪容仪态传统文化的相似、开设了相关的礼仪课程“孝道”教育。

本文主要就小学生的学校礼仪教育、家庭礼仪教育为维度,就仪容仪态、传统礼仪、相关课程以及孝道教育展开描述,并提出发展小学生礼仪教育的相关建议,希望对小学生礼仪教育的发展有点贡献。

 

 

 

关键字:小学生 礼仪教育

1绪论

1.1文献综述

1.1.1国内外关于礼仪教育的相关政策

200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迫在眉睫的主要任务,必须深入贯彻落实思想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与政策,从而推动国家思想道德教育。

2010年12月30日,教育部颁布《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内容共有五个部分: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主要内容、实施途径。要让学生知道并铭记中国是具有的历史源远流长的文化古国,而文化礼仪在历史上的地位更是举足轻重,在当今社会文明礼仪依旧是每个人必须学习的内容,是每个人的基本素质与要求,应该每个人都了解到礼仪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2014年国务院颁布《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提高全民思想道德建设。

1973年,韩国在各级学校开设礼仪相关的课程。从小学就开始设立“道德课”,高中开设“伦理课”,在大学开设相关伦理课和社科课,形成系统有效的礼仪教育体系。

1.1.2 礼仪教育的研究现状

在《中韩两国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之比较》一文中,程维丹将中韩两国的家庭教育进行比较,指出中国家庭过分地重视学习成绩而忽视了道德礼仪教育。[1]

在《礼仪金说III-服务礼仪》中,金正昆将礼仪分为政务礼仪、商务礼仪、服务礼仪、社交礼仪和国际礼仪。[2]

在《中韩大学生礼仪教育比较研究》中,朴雪花分别总结出中韩两国的传统礼仪,中国的传统礼仪:见面之礼、行走之礼、拜贺庆吊之礼和入座之礼。韩国的传统礼仪:拜访礼仪、见面礼仪、送礼礼仪、尊重长辈。[1]

《德育读本》中写道:青少年学习“礼仪”,在提高自己自信心的同时要学会尊重他人。学习“礼仪”要重在实践。强调“坐而言不如起而行”.

 1.1.2.1家庭礼仪教育的研究

中国的家庭中,礼仪主要是称呼、问候、餐桌礼仪等,要尊敬父母,每天要向爸妈问好,在餐桌上,让长辈先吃,不能大声咀嚼。平时在得到别人帮助后要向别人讲谢谢等。笔者认为在家庭教育中还有个很重要的礼仪就是做客礼仪,之前网络上的“熊孩子”的问题就是很典型的现象,小孩子到别人家乱翻东西,所以家长一定得注意。

《韩国家庭教育》一书中写道:韩国父母非常注意从小对孩子的伦理、道德、礼仪教育,以家庭礼仪为中心,孝道、和谐,为他人着想是韩国家庭教育的重点.

在韩国的家庭中,大人主要是言传身教,我们都知道我们可以在孩子身上看到大人的影子,所以这点极为重要。父母给孩子们起榜样作用比任何教育都要重要。韩国在本国的传统的节日时,韩国父母都会给孩子们穿上传统服装。韩国的礼仪教育主要依靠家庭教育来完成,孩子从小就养成了使用敬语和有礼貌的习惯。

1.1.2.2 学校礼仪教育的研究

学校的礼仪教育不只是书本上的纯理论教育,而是需要社会实践的行为教育,是一种融入学生日常行为的礼仪教育。

朴雪花在《中韩大学生礼仪教育比较研究》中指出良好礼仪的校园环境也是一种教育资源,它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一种无声的教育。

尊师礼仪一直是一个很重要的礼仪。尊敬老师,友爱同学是学校道德教育的基础。在韩国,学生跟老

 

2相关概念界定

2.1关于礼仪的界定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传统礼仪教育也发展的极为成功,因此在历史上被称为“礼仪之邦”。孔夫子曾经说过:“礼之用,和为贵”,由此可见礼仪教育对人们的重要性,关乎于社会的稳定,民族的繁荣与富强。

《中小学礼仪教育问答》一书中写道:礼仪是一种道德修养,是思想觉悟的外在表现形式。礼仪是一种社会秩序,是提倡的人们应一起维持的行为准则。礼仪是一种社会生活的润滑剂。它帮助人们艺术地、友善地处理各种复杂的关系,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国家的繁荣昌盛。[1]

田丽明和张玉水从广义和狭义上去理解礼仪,从广义上讲,礼仪是一个时代的典章制度;从狭义上讲,礼仪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当中由于历史文化、风俗人情、时代特征等因素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大家都默认且实行的符合社会和谐发展的行为规范与准则。[2]

综上笔者认为礼仪就是符合大众的认知的、维护社会和谐的思想上的规章制度,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的言行规范和待人接物的标志。

2.2礼仪的特点

第一,社会规范性。规范性是礼仪的本质特点,要想使自己能够融入到这个集体、这个社会当中,人们在任何场合都得时刻以正确的礼仪规范控制自己的言行。而新的社会就会出现各种各样新的问题和要求,礼仪是符合当代社会发展的一种行为准则,因此它在继承原来礼仪规范的同时,是随着是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社会性。

第二,传承性。礼仪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和生活实践中形成,以某种习惯或者传统传承下来,约束和控制着人们的交往行为。任何国家的礼仪都有国家特有的风格,是一种民族特色,因为它是从传统、从人们以往的社会实践中传承下来的。

第三,差异性。因为当代的礼仪都是由前人的经验结合着历史渐渐形成的,每个国家、每个民族、每个年代的历史和经验都是不一样的,因此每个国家、每个民族、每个年代之间的礼仪都是有区别的。每个人在一个国家里所处的社会环境不一样,礼仪规范也不一样,这里面包括了太多的差异。[3]

2.3 关于礼仪教育的界定

教育是指以现有的经验、知识传授给人,为其解释各种现象及其原因,其根本是以人的一种相对成熟或理性的思维来认知对待,让事物得以接近其最根本的存在,人在其中,慢慢的对一种事物由感官触摸而到以认知理解的状态,并形成一种相对完善或理性的自我意识思维。

而礼仪教育就是继承前人对礼仪的认识,结合如今的社会形势,形成符合社会的恰当的礼仪,然后将这种认知教给别人,让他在自己的思维中去慢慢接受礼仪并用礼仪来指导自己的某些行为。

笔者认为礼仪是一种与社会实际相联系的行为规范,其最终也都能方便自己与他人

3礼仪教育具体内容

1、仪容仪态

仪容是指一个人的外貌、外在形象,包括其五官、发型、穿着等;仪态是指人在行为举止中的姿态,包括站姿、坐姿、走姿等所有的形态,中国有句话叫“坐如钟、立如松、行如风”。在学校里中学生都会被要求穿校服,衣服干净、整洁、大方得体,发型简洁自然。

2、传统文化

中国作为儒家的原创国,中国现在的大部分人的思想还是受到儒学的影响,可见其思想的根深蒂固。因此现在的儒家礼仪在中国也很盛行。

3、相关的礼仪课程

学校从小学就开展了思想道德课,一直在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方面人才。平时经常开展一些主题班会与讲座,向同学们介绍相关的礼仪规范与准则。学校也很注重实践,让学生们在实践中培养礼仪素质,将理论与行动结合起来。

4、“孝道”教育

在中国“孝”自古以来就是一大美德,历史上也有很多类似陈毅孝母、朱寿昌弃官寻母的故事,在当代,孝顺父母、尊敬长辈也是每个人都应该且必须做的事。在某种程度上,“孝”已成为衡量一个人道德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

 

4具体措施

5.1形成良好的家庭礼仪文化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教师,所以家庭对于小学生的礼仪教育也十分重要。在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员之间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孩子产生深刻的影响,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孩子的礼仪素养,全面培养孩子的道德水平。在《公民道德建设纲要》中提到:高尚的品格要从小孩子的时候,就开始进行教育,也就是说从家庭中,父母要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培养孩子们的礼仪素养。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每个家庭基本上都具有良好的家训、家规和家礼,因此父母要充分借鉴这些良好的规范文化,树立属于自己家庭的良好礼仪文化。从古至今,《家规》、《家训》、《家礼》等这些优秀的古典文化对于无数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到现在已经形成中华民族共同遵守的良好礼仪习惯。我们要不断发扬这些积极的文化思想,才能够促进子女礼仪修养的提升。

5.2建立有效的学校礼仪教育系统

中国学校礼仪教育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执行力不够,在上级颁布了相应的措施或者举行了相关的活动时,大多数学校都只是应付检查式的执行,只有在领导检查时才举办活动,比如主题班会之类的,简单介绍相关礼仪知识,缺乏实践。学校也没有专门的课程,只有思想道德课,而且思想道德课也不受学校的重视,课程少也经常不上。教材更是没有统一编制,内容杂乱无章,重复、缺失。学校这种以应付检查式的短暂的进行礼仪理论教育,不能统筹安排,实践性差,很难取得影响。

要不断加强小学生对礼仪教育重要性的意识,学校要抓住重点,制定好合理的教育课程,将礼仪教育纳入教学活动中。在选择教材时也要慎重,学生各个阶段的礼仪教育的课本要统筹合理安排。通过开展多姿多彩的活动,大力弘扬礼仪教育,从整体上提升小学生的礼仪素养水平,提高小学生对礼仪教育的认识。培养小学生讲文明、懂礼貌、爱集体、爱劳动的良好习惯。同时还要教育他们遵纪守法、尊师重教等良好的品格,实现小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全面进步。

5.3社会营造礼仪教育大环境

对于小学生来说,培养他们的礼仪文化,除了家庭和学校的教育之外,社会教育也同样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社会所涉及到的范围要更加广阔,社会中有不同的组织结构、社会媒体和团体,这些不同的组织中,具有不同的礼仪文化,这些文化是小学生离开学校之后需要长期接触的,对于小学生家庭和学校以外的生活产生极大的影响。家庭和学校在开展礼仪教育的时候,要充分发挥社会资源的优势,号召社会各界积极贡献力量,尤其是公众人物的榜样作用一定要做好,全面推动小学生礼仪教育质量水平的提升。

5.4政府的高度重视

韩国政府1973年就在各级学校设立礼仪教育课程,制定法规。从幼儿园开始就设立专门的礼仪教育课程,让孩子自小就将这些礼节无意识地渗透在自己平时的行为当中。课本也是由国家教育部统一编制,培养专门的礼仪教师。因此我国政府需要加强对礼仪教育的重视,出台相关的政策,加大公益宣传力度,播放礼仪教育相关广告,呼吁国民一起加强对礼仪教育的认识,进行全民性的礼仪教育运动。

 



[1] 程维丹.中韩两国对孩子的家庭教育.[J].理论探索,2009.

[2] 金正昆.礼仪金说III-服务礼仪.[J].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 朴雪花.中韩大学生礼仪教育比较研究[D].延边大学,2010

[1] 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教育工作处.中小学生礼仪教育问答[M].上海交通大学,1993.

[2] 田丽明.张玉水.礼仪课堂[M].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3] 朴雪花.中韩大学生礼仪教育比较研究[D].延边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