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教学教研>>教育科研>>研究团队>>文章内容

禄口小学2016—2017年第一学期课外阅读组活动记录(八)

发表日期:2016/12/7 13:46:53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张福新 有467位读者读过

     《掌声》教学反思

                                            王秋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张田若先生认为:“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可见,“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是培养学生综合性语文能力的客观要求。

读的重要性已深入每位教师的心中,在以往的朗读教学中,教师却往往以自己或班级中优生的朗读作范本,以自己的情感体验代替学生的个体情感体验。喉咙沙哑,但清一色一个调儿。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倡导个性化朗读,鼓励个性化朗读,让学生的个性在朗读中飞扬。

1、美化导语  激发兴趣

朗读最注重一个“情”字。在朗读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巧妙的导入方法,调动学生情感,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朗读。如教学《掌声》这篇课文的第一段,引导学生读出英子的忧郁,我是这样引导,轻轻地说:“小朋友已经走进英子的内心去了。英子的内心是那么郁闷,她总是坐在教室一角;英子是那么自卑,她不愿意让同学看到她走路的姿势。请小朋友把这一节读一读。”在学生朗读前这样一引导,学生们一改洪亮地大声朗读,纷纷投入到课文中去,争着读出英子的“忧郁”。教师寥寥数语,艺术性地促进学生的思维、想象等心理活动,让学生自主参与到朗读实践中,取得较好训练效果。

2、拓展想象  入境美读

    阅读的过程是把文字的信息转化为生动的表象的过程。朗读是一个把无声的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着想象,充满着不可言喻的情感体验,对文字的理解,对思想的发掘,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凭借这个过程来实现。

  如:在教学《掌声》一文中的“她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朗读训练时,针对一些学生把“默默地、早早地”等作重音强调的现象。我这样引导:“同学们,刚才读得不错,不过请大家再读读这句话,想象一下,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英子怎样坐在教室的一角?这样重读“默默地”是否符合这样的情境?”在学生想象到这一句话是表现出来的情境,感受到了英子的自卑后,我不失时机地说:“小朋友,请你们带着这种感受边读边想。”结果,学生不由自主地在读“默默地”前作了一个稍长停顿,再轻读“默默地”,其效果不言而喻。学生在想象中感受,去感受中领悟,在领悟中实践,因而达到了“情动而辞发”,能够“设身初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更委婉”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

阅读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是阅读教学的实质所在。在引导学生找出描写小英表现的句子后,我引领学生细细读这些句子,看看能读懂些什么。抓住小英动作、神情表现变化“把头低了下去、犹豫、慢吞吞、眼圈儿红了、流下了眼泪、微笑”,让学生想一想,议一议,走进小英的内心世界。我依托教学内容,创设了教学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把学生当作文中的小英,问:“小英,你为什么低头?”“小英,你在犹豫什么?”等,学生就这样随着故事的推进,在与主人公小英亲密接触。引导学生填补空白,深入文本对话。如“小朋友,此时,你就是小英的同学,你想用掌声告诉她什么?”小英听懂了吗?同学们为她送去第二次掌声后,小英为什么微笑?此时,她有哪些心里话要说?多层面的对话设计,激活了学生思维,使得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主人公的形象也立体化了。学生是听说读写的主体,学生正是在听说读写的自主活动中不断“自得”成长起来的。

语文课不能游离听说读写的训练。在指导阅读理解的过程中,在引领感悟词句的同时,我把说的训练,如“掌声改变了一个人,小英由变得 。”穿插在其中,学生在说的过程中感受到掌声的力量。把写的训练安排进课堂,让学生想一想曾经给谁送去掌声、想给谁送去掌声、自己曾经得到过谁的掌声,引领学生进行归纳表达,同时帮助学生认识了怎样去“珍惜、献出”掌声,让学生通过学习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