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教学教研>>教育科研>>文章内容

禄口小学2016-2017年第一学期厚德组活动记录(八)

发表日期:2016/12/6 20:22:06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张福新 有448位读者读过

23、雾凇第一课时导学案

刘春燕

 

自主学习

一、欣赏图片,感受雾凇的美丽  

(一)看了这凝霜挂雪,戴玉披银的美景,你有什么感想?说说你的感受。          

 

(二)、“雾”是个生字,读(    ),你是怎样记忆“雾”字的?你知道“凇”字为什么是两点水吗?     

二、初读课文      

(一)课文的字音都读准了吗?谁来试试?       

笼罩  凝结  模糊  弥漫  洁白  晶莹  

蒸腾  缀满  缭绕  淹没   琼枝玉树   

在这些词中,你理解了哪些词义?下面分小组友情提示交流一下,带着感情色彩,把这些词再读一遍。  

(二)课文中有两个长句,比较难读。我们怎样才能读好它呢?现在大家自由的读读。

1、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句中这几个词,特别有意味、特别美,朗读时要轻一些、慢一些,试一试。

2、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便会/情不自禁地赞叹: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这句话要读得悠长,注意几处的停顿,表现出无比赞叹的感情,读读看。)

(三)如此美丽的雾凇,你们想读好它吗?下面我们分小节把课文读一下。 通过课前预习和朗读,你能说出这课的主要内容吗?你会给课文分段吗?课文3个自然段各自主要写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词语优美、景观奇特,朗读时语调要稍显高昂,读出欣赏、自豪的语气。) 第二自然段:(朗读时语调要注意把握节奏和变化,语速要稍慢。)第三自然段:(朗读时要读得悠长,表现出无比赞叹的感情。)

(四)按上述朗读指导要求,自由读一读,齐读。

合作探究

学习第一自然段。

(一)同桌互相读第一自然段,想一想、画一画这段课文中有哪些描写体现了雾凇景象之奇的。(在关键词下面加圆点,小组交流。)  

交流展示

 一、讨论交流:读了这段话,你从哪些词中感受到雾凇景象之奇特的?

 二、现在大家已感受到雾凇的千姿百态。它们像什么?(填空练习)

吉林雾凇有的像(             ),有 像(               ),还 像(              ……真是千姿百态!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读出雾凇的美丽、奇特,读出我们的自豪心情!(小组交流展示)

达标检测

一、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大地冰封(fēnɡ  fēn)   模糊(mú m?)  十里长堤(dī tī)  

    凝结(nínɡ línɡ)   零下(línɡ nínɡ)  俗称(shú sú)   

二、看拼音,写词语。    

lí huā   m?  hu    shè shì

(       ) (       )  (        )

yān  m?   jiànɡ  lín    nínɡ  jié  

(        ) (            ) (           )    

三、比一比,再 组词。    

堤(    摸(    凝(     饱(    拂(    莹(   

提(    模(    疑(     泡(    佛(    萤(   

选词填空:  

漂浮   吸收   变成   凝成     遇到   

地面上的水被太阳晒着的时候,(       )了热,(      )了水蒸气。水蒸气(    )冷,(    )了无数的小水滴,(       )在空中,(      )了云。云层里的小水滴越(    )越多,就(     )雨或雪落下来。

 

小组成员交流研讨

 

    吉林雾凇全国闻名,作者以清新明快的语言,描绘了这一奇观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前几天听了赵灵芝老师的这堂课,给我感受最深的是她在教学中以“读”为主线,将“读”的联系贯穿在整个过程,通过看一看、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等活动环节,带领学生走进美丽的雾凇奇观,学生由“读通课文——读懂课文——会读课文”,经历了“三读”的语言实践过程,培养了良好的语感,也感悟了课文中蕴涵的情感及道理。

    雾凇形成的过程是本课的重点,体悟文本是怎样具体描绘“水汽”到“雾凇”的变化过程是难点。教学这一部分时,老师与语言文字的训练结合起来进行,让学生想象课文中描写的景象,接着抓住了“树木被雾气淹没了,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和“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这几段话,引导学生品词、品句,通过 “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体会雾凇是逐渐形成的,抓住“最初……逐渐……最后”指导学生学生用心去读,边读边想,读出感悟,学生在读中感悟了雾凇动态之美,就能在脑海中浮现由银线→银条→银松雪柳的一幅幅画面来。这样丰富了学生的表象,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理解文章意境提供创造了中介。

    老师在授课中鼓励学生积极质疑,激起探究雾凇形成原因和过程的欲望。

    通常我们的质疑放在开课之初,板书揭题之后,就启发学生结合课题进行质疑,这样给人开门见山的感觉,也利于给学生设置悬疑,让他们在下面的学习中学得更主动。课中针对学生的质疑,老师抽取了两个关键问题,即雾凇形成的原因和过程,从而引出了课文第二小节的学习。培养学生爱读书、会读书,特别是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已经成为语文教学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