禄口小学2016-2017年第一学期厚德组活动记录(八)
发表日期:2016/12/6 20:22:06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张福新 有636位读者读过
23、雾凇第一课时导学案
刘春燕
自主学习
一、欣赏图片,感受雾凇的美丽
(一)看了这凝霜挂雪,戴玉披银的美景,你有什么感想?说说你的感受。
(二)、“雾”是个生字,读( ),你是怎样记忆“雾”字的?你知道“凇”字为什么是两点水吗?
二、初读课文
(一)课文的字音都读准了吗?谁来试试?
笼罩 凝结 模糊 弥漫 洁白 晶莹
蒸腾 缀满 缭绕 淹没 琼枝玉树
在这些词中,你理解了哪些词义?下面分小组友情提示交流一下,带着感情色彩,把这些词再读一遍。
(二)课文中有两个长句,比较难读。我们怎样才能读好它呢?现在大家自由的读读。
1、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句中这几个词,特别有意味、特别美,朗读时要轻一些、慢一些,试一试。
2、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便会/情不自禁地赞叹: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这句话要读得悠长,注意几处的停顿,表现出无比赞叹的感情,读读看。)
(三)如此美丽的雾凇,你们想读好它吗?下面我们分小节把课文读一下。 通过课前预习和朗读,你能说出这课的主要内容吗?你会给课文分段吗?课文3个自然段各自主要写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词语优美、景观奇特,朗读时语调要稍显高昂,读出欣赏、自豪的语气。) 第二自然段:(朗读时语调要注意把握节奏和变化,语速要稍慢。)第三自然段:(朗读时要读得悠长,表现出无比赞叹的感情。)
(四)按上述朗读指导要求,自由读一读,齐读。
合作探究
学习第一自然段。
(一)同桌互相读第一自然段,想一想、画一画这段课文中有哪些描写体现了雾凇景象之奇的。(在关键词下面加圆点,小组交流。)
交流展示
一、讨论交流:读了这段话,你从哪些词中感受到雾凇景象之奇特的?
二、现在大家已感受到雾凇的千姿百态。它们像什么?(填空练习)
吉林雾凇有的像( ),有 的 像( ),还 有 的 像( )……真是千姿百态!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读出雾凇的美丽、奇特,读出我们的自豪心情!(小组交流展示)
达标检测
一、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大地冰封(fēnɡ fēn) 模糊(mú m?) 十里长堤(dī tī)
凝结(nínɡ línɡ) 零下(línɡ nínɡ) 俗称(shú sú)
二、看拼音,写词语。
lí huā m? hu shè shì
( ) ( ) ( )
yān m? jiànɡ lín nínɡ jié
( ) ( ) ( )
三、比一比,再 组词。
堤( ) 摸( ) 凝( ) 饱( ) 拂( ) 莹( )
提( ) 模( ) 疑( ) 泡( ) 佛( ) 萤( )
选词填空:
漂浮 吸收 变成 凝成 聚 遇到
地面上的水被太阳晒着的时候,( )了热,( )了水蒸气。水蒸气( )冷,( )了无数的小水滴,( )在空中,( )了云。云层里的小水滴越( )越多,就( )雨或雪落下来。
小组成员交流研讨
吉林雾凇全国闻名,作者以清新明快的语言,描绘了这一奇观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前几天听了赵灵芝老师的这堂课,给我感受最深的是她在教学中以“读”为主线,将“读”的联系贯穿在整个过程,通过看一看、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等活动环节,带领学生走进美丽的雾凇奇观,学生由“读通课文——读懂课文——会读课文”,经历了“三读”的语言实践过程,培养了良好的语感,也感悟了课文中蕴涵的情感及道理。
雾凇形成的过程是本课的重点,体悟文本是怎样具体描绘“水汽”到“雾凇”的变化过程是难点。教学这一部分时,刘老师与语言文字的训练结合起来进行,让学生想象课文中描写的景象,接着抓住了“树木被雾气淹没了,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和“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这几段话,引导学生品词、品句,通过 “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体会雾凇是逐渐形成的,抓住“最初……逐渐……最后”指导学生学生用心去读,边读边想,读出感悟,学生在读中感悟了雾凇动态之美,就能在脑海中浮现由银线→银条→银松雪柳的一幅幅画面来。这样丰富了学生的表象,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理解文章意境提供创造了中介。
刘老师在授课中鼓励学生积极质疑,激起探究雾凇形成原因和过程的欲望。
通常我们的质疑放在开课之初,板书揭题之后,就启发学生结合课题进行质疑,这样给人开门见山的感觉,也利于给学生设置悬疑,让他们在下面的学习中学得更主动。课中针对学生的质疑,老师抽取了两个关键问题,即雾凇形成的原因和过程,从而引出了课文第二小节的学习。培养学生爱读书、会读书,特别是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已经成为语文教学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