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让数学课堂“新鲜”起来
发表日期:2016/12/5 14:08:28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伍凤娟 有455位读者读过
让数学课堂“新鲜”起来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禄口中心小学 周娴
摘 要:陶行知先生指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要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创新的乐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采取各种有效手段,促使学生想创新,敢创新,会创新,乐于创新。数学学习也应作为一种创新乐趣、一种实践体验、一种成功享受,让学生徜徉在活动数学、体验数学的快乐生活之中。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须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深入挖掘教材的多解因素,要勤于钻研,吃透教材,鼓励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多侧面、多方向思考问题。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解题技巧,而且还可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营造和谐氛围,让学生勇于创新
陶行知先生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得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展到最高峰。”课堂上,教师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人,热爱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一位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获得成功。当学生发言时,教师认真听取,不打断学生的思路,学生回答问题无论正确与否,一律表示欢迎,必要时展开讨论,在这样和谐的氛围中,学生才会敢于创新。课堂上,当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我不会批评他,而是经常说:“谁来帮助他?我们大家一起再来想一想!”从而做到了鼓舞信心,纠正错误,肯定成绩。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创造出一种和谐气氛,使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帮助学生树立创造的勇气和信心,鼓励他们进行创新的尝试。教师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学生则“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师生情感融洽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从而诱发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必须首先坚持教学民主,在课堂内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充满信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产生自觉参与的欲望,无所顾忌地充分表达自己的创意。我在教学中非常注重教学情景,在教学上做到由单一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知心朋友、指导者、帮助者与合作者,转变为和学生共同探索的伙伴。例如,在教学《认识角》一课,我创设了学生的“审美情境”:让学生在五角星、三角形中,感受角的特点;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感知“角”,另外本节课中还安排了“创造角”这一活动,让学生自主动一动,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学生也就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学习接受了新知识。
二、发挥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创新
陶行知先生在《创造宣言》一文中说“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因此,教师要注意创设让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和享受成功的快乐。学生只有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才会有内在的高层次的创新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最活跃最现实的心理成分,是一种带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当学生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们就会主动地积极地执着的去探索追求。有人会说数学是枯燥乏趣的,其实不是这样的,数学教师的创新行为就要求在教学时突出这个“趣”字,使学生喜欢数学,对数学感兴趣。例如我在上“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大胆地进行了创新,在导入时我积极创设了 “小朋友分蛋糕”的情境,并通过动画课件演示出来。生动直观的演示,鲜艳动人的画面,学生的眼睛直盯着大屏幕,我觉得课件的应用深深地吸引了学生。与书本上枯燥的教学内容相比,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了愉悦的学习氛围。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有哪些联系。而在新课标下,不只是一味的传授知识,还注重能力、兴趣的培养、能够解决实际问题,这样以来就不会认为只是“纸上谈兵 ”。
创设情景,引导儿童进行数学的再创造活动,是在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小学生学生获取课本上的知识并不是简单地接受知识,而应在创造中学习,通过让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实践活动等行为,从而获取知识,实现主动发展,也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敢于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如教师讲,学生练,满堂灌死记硬背的教学的形式,而是努力创造条件,精心设计问题情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于教学的全过程。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展开充分自由的讨论,分组讨论、全班交流、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小组质疑,组织数学实践活动等,把教学过程创设成个性发展、合作交流的过程。例如,在教学按不同标准分类时,我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深入到情境图中观察图中的人物可以分成哪几类?然后收集有关数据,再利用收集到的数据鼓励和启发学生制作统计表,结果学生找到了不同的分类标准。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创新意识
学生的发展是在与环境互动中实现的。互动即活动,教学活动需要以相应的环境为载体,来诱发学生产生感知、思维、想象等心理活动或操作、表达、交际等外显活动。创设情境方式多种多样,教师可采用谜语、游戏等形式,或利用录音、幻灯、图片等多媒体电教手段,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的实际内容联系起来,激起学生心理上的疑团,形成悬念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快速进入学习的状态之中。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积极的思维往往是从疑开始的。因此,在创设学习情境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只有善于思考,才能深入地体会到数学的魅力,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唤起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产生强烈的探究意识,使他们喜爱数学。在教“元角分的认识”一课中,一年级的学生对于元角分的掌握一直不到位,因此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母亲节快到了,小明想给妈妈买一件礼物,就把自己攒的1角硬币都拿出来,一数有30个,拿着这么多硬币不方便,于是小明就找隔壁的老爷爷来帮忙想办法,老爷爷说这好办,收了小明的30个1角硬币,又给了小明3张1元钱,小明有点不高兴,觉得有点吃亏。你们说小明拿30个1角硬币换3张1元钱的纸币亏不亏?为什么?首先组织学生讨论:有的学生将这30个硬币一角一角地数,每10个1角放在一起,然后再告诉大家这10个1角就是1元,3个10个1角就是3元,所以30个1角和3元是相等的;根据学生的分析,再组织学生观察已分好的硬币,从中找规律:“看看元和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很快得出结论:“1元10角相等”,“10个1角就是1元”,“1元就是10个1角”,“1元=10角”。这样不用老师去讲解,学生自己就已经掌握了元角分的互相转化,从而总结出了转化的方法。让学生充分享受学习的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四、拓展解题思路,让学生体验创新
陶行知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认为:“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能启发解放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教师要引导学生亲身经历没有答案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再创造的探索过程中,形成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初步的创新能力。
“解题就是意味着把所要解决的问题转化为已经解决的问题”。类比推理在科学实践中有着广泛而普遍的应用,在数学中它同样是发现概念、方法和公式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把教学重点转移到如何指导学生通过实践获取知识、创新知识。也就是如何让学生学这一难点上,只有解决这一难点就不会再有什么难点了。例如:三年级应用题中经常出现“松树比杨树少15棵”类型的题目,学生对其中的“相比较的两个量谁多谁少?”这个问题的回答往往是“杨树少,松树多”,尽管教师多次提醒学生要认真看清题目,但学生还是不明白,对这句话没有理解。我们可以用类比法进行引导,效果会很好。问:“航航,你今年几岁了?”(9岁),“你妈妈今年几岁?”(33岁),“那么,能不能根据谁比谁少说一句话?”。答:“航航的岁数比妈妈少24岁”。问:“同样的,松树比杨树少15棵,是谁多、谁少?”这样的类比设问,学生学得既有趣又掌握得好。这种通过教学手段上的突破、创新,为学生提供了广阔天地的联想,想象和创造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陶行知先生说每个人都希望成功。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体验开始,从直观的和容易引起想像的问题出发,让数学在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具体情景之中,使学生在解决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过程中,体会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近感。我们教育工作者有义务和责任培养学生思维探索和创新的种子,应使每位学生在课堂上都能体验到创新的乐趣,在创新的天地里愉快的学习。
参考文献:
[1]吴兆民.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意法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2(41).
[2]马红娥.某学校数学合作学习对学习效率影响探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06).
[3]徐文斌.承上启下抓好数学教学[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