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教学教研>>教育教学>>两组建设>>语文中心组>>文章内容

语文教研(五)------ 多元课堂的构建

发表日期:2016/11/2 14:09:10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禄小教师 有665位读者读过

语文教研(

                  多元课堂的构建

时间:2016.11.2

执教: 贯茜老师执教年级上册《青海高原一株柳

       伍凤娟老师执教一年级上册《家》

 

现行语文课堂教学多是教师进行知识的传授,学生多是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很少有

机会形成、表达自己的独立见解。语文课堂教学应是学生发出与众不同的声音的场所。这就要求教师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实现师生、生生的多向交流与互动,培养学生的表述能力,提供让学生发展的意识的空间,为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提供土壤。

现代教育界逐渐形成了“双主体”的观念,即教师和学生为语文课堂教学关系中平等的两个主体。从分工上讲,教师是主导者和引导者,学生应是积极主动和能动的学习主体,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和顺从者。教师不应该成为语文课堂教学无所不知的先知、“一言堂”的宣讲者,而应该是可以接受质疑和挑战的交流者。双主体观念的形成,使教师从高高的讲坛上走下来,走到学生之间,进行平等的交流与对话,使多向二维语文课堂教学的进行成为可能。此外,学生有了自主学习的意识,在课堂上就不会坐着等老师讲授和灌输。学生有了自主学习的行为,就不会在课堂多向交流时无话可说。自主学习的开展为进行多向二维的语文课堂教学铺平了道路。

教育,说到底就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苏霍姆林斯基说: “小学教师提出这样一个努力目标: 到四年级结束时,一定要使儿童掌握迅速地、半自动化地书写的能力”,这其实就是一种正确、流利书写的习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 ) 的“总体目标和内容”要求: “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可见,语文学习习惯培养是小学语文课堂的重要任务。

在今天听到的课上,老师们在这方面做得都比较好。在《家》的教学中,伍老师习惯培养贯穿始终。“捧起书本,放开声音朗读! ”“把书轻轻放下! ”“大声说话,你的声音很美! ”“这几个小朋友读书的姿势特别美。”“写字时要做到‘三个一’。”“看着老师的板书,仔细观察。”“要多为同学的表现而鼓掌! ”这些关于习惯的提示语和评价语,像丝丝春雨,绵柔而温情,像咬定青山的松树,执着而扎实。因为有了这样的习惯训练,所以最容易乱的一年级课堂却井然有序,教学流程行云流水。如果在每一堂课上,我们都能够像这些老师一样耐心培养良好的习惯,孩子们必定终身受益。

多维语文课堂教学形成于双主体观念和开展自主学习的教育改革浪潮中,具有可行性。

同时,在构建多向二维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以爱为源泉,形成师生角色的合理定位,并注重德育智育“两手抓”。总之,我们期待通过多维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出更多的更优秀的身心健康的栋梁之材。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

贯茜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重点: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难点: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了解预习,整体感知。

1、课前,大家已经预习了《青海高原一株柳》,文中的这一株柳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概括)

2、生自由说。

3、从大家的发言中,我听出来了,大家对这株柳树充满了一种敬佩之情。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株柳的世界,去感受它的神奇。(板书课题)

二、自主研读,交流共享。

自主阅读

1、请同学们仔细默读文章,你是从文中哪些语句中感受到青海高原这株柳的神奇,把它画出来,还可以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

2、师巡视了解学情。

交流共享

(一)环境恶劣

1、你是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青海高原这株柳的神奇的?

2、指名说(先读文中的句子,再谈感受)

“在青海高原,每走一处,面对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心头便弥漫着古典边塞诗词的悲壮和苍凉。”

3、你从哪些词语中读出这种感受?

“广袤无垠”、“寸草不生”、“青石嶙峋”、“深邃的蓝天”、“凝滞的云团”

4、指名读这几个词。(词语有温度,言语表心声,要把词语读好。)

5、听同学们读这些词语,使我不由得想起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的诗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那悲壮与苍凉让人心头一震啊!

6、你呢?谁愿意说说自己心中的感受?(生自由说自己想到的边塞诗词或心里感受)板书:  悲壮  苍凉

7、就在这广袤无垠,青石嶙峋的高原上,我们的眼前突然出现了一株绿色的柳树,给你什么感觉?(惊讶、惊奇……)

8、作者的这种感受在文中是如何表达的?( “哦”了一声)

9、请你读出惊讶、惊奇的感觉。

过渡:哦!这是一株怎样的柳树呢?让我们看一看它吧!(出示描写柳树的语言)

(二)旺盛的生命力

“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树叶覆盖出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

1、指名读并谈感受。(生命力的旺盛)

2、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它生命力的旺盛?

①“两合抱粗”,师生演示  感知柳树的粗壮(板书:粗壮)

②“百十余平方米”,一间教室大约有五十平方米,一株柳树的树阴大约有两间教室那么大。 (板书:高大)

    朗读指导紧跟其后,引导学生读好“两合抱粗”,读中想象“两合抱粗”的样子,再次感受柳树旺盛的生命力。

3、在如此苍茫荒凉的原野上竟生长着这样一株高大的粗壮的柳树,这个“哦”里还有什么情感在其中?(赞美、赞叹……)

4、指名读“哦”

5、想读好这个“哦”先倒吸一口气,然后慢慢地虚声读。

6、师:范读

7、生:跟读

8、怀着这种情绪读一读这株柳(齐读描写柳树的样子的语言)

小结:这样高大的一株柳竟能在这如此荒凉,如此悲壮的青海高原上生长起来,壮大起来,真是神奇啊!

(三)艰难的生存

你还从哪里感受到这株柳树的神奇?

1、指名说。

预设我从“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生命活到一岁。然而这株柳树却造就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感受到青海高原这株柳的神奇。

引导“绝”的理解。绝,你怎样理解?你能用“绝”字对青海高原上的植物说一句话吗?(提供语境:小草,你想在这广袤无垠,青石嶙峋的高原上生长那是————————。

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生命活到一岁,一岁就是指这株柳树没能活满一年的,但这株柳树却造就了一个奇迹。

2、师:不单是柳树,其它的植物也活不到一岁,青海高原上的夏秋两季连续不下一滴雨,最冷的时候零下几十度,在这样的环境下,一茬又一茬的柳树苗子全毁了,只有这一株活了下来,而且长得如此高大粗壮,神奇吗?从文中找到这一段读一读。

3、生齐读此句。(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生命活到一岁.然而这株柳树却造就了一个奇迹。)

4、是啊,这株柳树造就了一个奇迹,又有谁知道这奇迹的背后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艰辛与磨难呢?

出示“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过多少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条。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

1、指名读

2、我听出来了,你重读了“多少”、“又”,能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读吗?(生说自己的理由)

3、请大家都来读这段话,说说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板书:……多少……,……又……)

4、创设情境,想象说话。

①、烈日炙烤着大地,一连半年不见一滴水,厚实的土层渐渐裂出了缝,这株柳它……(生想象着说)

②、刺骨的寒风割过人们的脸颊,其它植物早已被风雪吞噬,这株柳它……

③、一声惊雷在天空乍响,闪电无情地劈下时,这株柳……

④、像这样严酷的考验只有一次吗?()板书: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

⑤、面对一场场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它挺过来了,这是一种_______精神!

⑥、历经一场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它挺过来了,这是一种________精神!

⑦、经受一次又一次摧毁,它挺过来了,这是一种___________精神!

⑧、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段话,感受这株柳的顽强精神吧!

⑨、生齐读

5、比较感悟

①、当青海高原这株柳正在风雪雷电中为了生存而苦苦支撑,拼命挣扎,孤独地煎熬时,它的同类那些平原的柳,此时,可能在做些什么?(依据课文内容说说)

②、生说(婀娜多姿,风情万种地在风中摇曳;为那些依依惜别的人们所钟情,所青睐;……

③、出示图片:杨柳依依,柳色青青和柳树的诗句。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_____贺知章

“渭城朝雨邑清晨,客舍青青柳色新。”_____王维

“两搓金缕细,烟裹翠丝柔。”        _____戴叔伦

……

6、瞧,这些平原的柳不仅生活环境优越,还被诸多诗家词人冠以殊荣,使它们光芒四射.而同是柳树的青海高原的这一株柳,为了保存生命却要付出怎样难以想象的艰苦卓绝的努力呢?况且还要忍受长年累月的孤独与寂寞,长久以来,没有任何一株柳与它为伴,面对命运如此不公的待遇,它是怎样做的?

7、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啊!

三、由物及人,深化形象。

:站在这株柳的面前,我不由的想到一个人海伦.凯乐,她就像青海高原这株柳(在遭受又聋又瞎的残酷打击下,还能聚合全部身心之力学习各国语言,最终成为一名世界杰出的女性。)

你呢?你想到了哪个人?哪句名言、诗句?

出示: 站在这株柳的面前,我不由的想到一个人(        ),()就像青海高原这株柳(                                    )

四、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同学们,在人生的道路上,生活和命运不可能绝对的公平,但只要我们心中一直充满希望,凭借自己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去努力,生命就一定会产生奇迹,就像青海高原的这一株柳一样展现出属于自己的生命的光彩!

板书设计:

               青海高原一株柳

                    

                 悲壮  苍凉

                 粗壮  高大

         ……多少……   ……又……

            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啊!

《家》教学设计

            伍凤娟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懂得祖国哺育我们成长,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3.练说一句话,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万事万物都有联系。

教学难点

让学生懂得祖国哺育培养了我们,祖国就是我们的家,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一.揭示课题

1.谈话导人:我们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家,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板书:家)

2.请小朋友想想自己的家,说说你觉得家怎么样?请读好它

二.指导看图

说说你看懂了什么?(指导学生由远及近,由上而下说说图上有什么)

三.初读课文

“这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谁的家,它们的家分别在哪里呢?”

1.轻声读课文(提出要求:借助拼音,仔细读课文,不丢字,不加字)

2.指名试读相机正音

四.细读课文

“课文向我们介绍了谁的家,它们的家分别在哪里呢?”

要求学生用“课文向我们介绍了...的家,它们的家分别在...”句式回答

根据学生回答,逐一出示相应语句

(一)蓝天

1.出示:蓝天是白云的家

2.朗读

3.师讲述:一朵朵白云飘浮在蓝天上,蓝天衬着白云,白云离不开蓝天,所以说蓝天是白云的家

(二)树林

1.出示:树林是小鸟的家

2.朗读

3.为什么说树林是小鸟的家?(小鸟在树林会做些什么?)

(小鸟在树林里搭窝,自由自在的飞来飞去,小鸟离不开树林,所以说树林是小鸟的家)

(三)小河

1.出示:小河是鱼儿的家

2.朗读

3.你能用上“离不开”说说为什么“小河是鱼儿的家”

(鱼儿离不开河水,如果没有河水,鱼儿就无法生存,所以说小河是鱼儿的家)

(四)泥土

1.出示:泥土是种子的家

2.朗读

3.为什么说“泥土是种子的家”?

(种子生根、发芽、长叶、开花都离不开泥土,泥土中有许多营养可以让种子吸收,所以说泥土是种子的家)

(四)祖国

1.出示: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就是我们的家。

2.朗读

3.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4.师讲述:祖国是我们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是我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是我们自己的国家。

我们的国家象个大花园,我们就是祖国大花园里的花朵。祖国大花园里有温暖的阳光,有清新的雨露,有肥沃的土壤,我们的成长离不开祖国的哺育、培养,所以说祖国就是我们的家。

5.歌唱《娃哈哈》

五.齐读全文

六.说话练习

1.除课文里说的这些,你还知道(什么)是(谁)的家吗?

2.黑板出示:(什么)是(谁)的家。

3.启发学生:小河里有什么?森林、大海里有什么?

4.黑板出示:(什么)是(谁)、(谁)、(谁)的家。

5.根据此句式说话

七.画——寓教于乐妙在其中

请生绘画出自己心目中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