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教学教研>>教育科研>>研究团队>>文章内容

禄口小学2106-2017年第一学期厚德组教育科研计划

发表日期:2016/9/7 20:56:35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zfx 有642位读者读过

禄口小学20152016年第二学期教育科研厚德组团队研究计划

一、团队人员及分工

1.团队名称:厚德组

2.指导教师:卞良燕

3.组长:刘春燕

4.组员:贯茜、 陈永静 徐文 、魏奇媛、 刘春燕

二、本学期团队工作指导思想

新课程改革提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原则。作为禄口小学的青年教师们,我们深感此中的道理,从当今的各种“导学”模式中吸取精华,结合本校的实际,对“导学”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进行探究。

导学式教学模式是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的有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教学的每个环节和过程都有具体的做法和目的,只要我们认真去理解、把握其教学思想,不要使这种模式程式化、教条化,而能创造性的根据学科特点及课型、学生实际、进行教学预设,灵活运用好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并能充分运用好教学资源,课堂上能以“学”定“教”,以“学”定“导”,就一定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有效。导学式教学模式对新授课教学比复习课教学更有效,只有我们在借鉴的基础上更好的去完善、补充它,就能发挥出它更大效益。

(一)坚持“以生为本”。 

“以生为本”的核心理念,就是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把以往教学中依靠教师教,转变为依靠学生的学。而教师则要退后,老师的作用与价值,体现在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确立了以生为本的教育观后,许多教学问题才会迎刃而解。 

 (二)坚持“学大于教”“教服务于学”。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不需要教”是学生已学会了学习的方法,养成了学习的品质,自能学习,自主学习,而达到这一目的的过程,是在教学的过程中长期习得的方法,习得的习惯。教学的课堂目标是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形成一定的能力,最终养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的一切着力点,最终都要落在学生身上,因此,教学的出发点及归宿点都应是在学生的发展上。人们定义学校是“学堂”,很确,是学生学习的场所,而不仅仅是老师的教堂。 

(三)坚持还学于生”。

学生是活生生不断成长的个体,教育应服务于学生学生是课堂“自主、合作、探究”的主人,应把课堂的空间与时间尽可能还给学生

三、本学期团队发展目标

(一)“导学”中提升语文课堂效率

语文阅读教学高耗低低效,一直是语文界的一大痛楚,导学式的课堂教学是指在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达到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程序。“导”是指教师的主导作用,“学”是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开展自学和探究,逐渐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观念,改变“一张嘴,一枝粉笔,从头讲到尾”的教学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掌握“会学”“怎么学”“终身学习”的技能。

“导学式”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为:“提出目标---导学探究----巩固练习------达标测试。” 其中,提出目标是前提,自主学习是基础,小组合作、展示交流是核心,精讲点拨是关键,巩固训练是综合发展。在这一基本模式下,教师可根据具体的教学任务、课程性质、学习对象和学生自学能力等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变式,最终让课堂充满生命力。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二)在“导学”中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

讨论交流阶段学生共同存在的问题进行相互探讨,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以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及独立钻研,大胆创新的能力。通过讨论可以变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知识的过程为学生主动学习过程;通过讨论可以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为培养能学习、会学习、有创见的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一切教学原点,也是一切教学的归宿点。教学的效果只有通过学生的能力提升才能得以实现,而学生学习的乐趣应该是缘于自我的探求,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当学生获得充分的尊重、得到精神的满足后才会迸发出更深层次的兴趣。

(三)逐步掌握“导学”模式的实施步骤

1.学生有效自学

教师提前布置自学提纲(目标、要求、方法、时间),教师根据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自学目标。目标的设定至少要注意这样几个方面。一是要具体,不能抽象,以学生一看就明白为度。二是要重基础。因为是自学,所以要以学业能自主达成为度,切不可人为地提高标准。三是小而少,小是指学习目标不要太大,太大就显得空洞;少是指目标不易过多,要把重心放在知识和能力上

其次是自学内容的设定。有很多值得探讨的问题,预习内容应以“问题”形式出现,即让学生能够明白预习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有了具体问题,学生的预习才会有的放矢。但只有问题还是不行的,还要有具体的“方法提示”。这既是“导学”的一个重要体现所在,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方面,唯长期辛苦的训练,才能成为使然;三是问题的设计更多的要关注基础,但也要有梯度,即一定要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预习中,让每个学生都能有因预习有不同程度的喜悦之情。

2.师生精讲互动

教师展示讨论提纲、题目(自学中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学生独立思考、讨论、质疑(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板演改错等)教师多元评价

这一环节是建立在有效自学的基础上的,是有效自学的继续和升华,是解惑释疑,突破重难点的重要阶段。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树立学习自信的关键环节。这个过程是有序的,紧张的,高效的互动。对于一个或几个问题,一定做好分工。学习小组必须准确把握自己所要解决的问题,明白解决问题的要求或规则,必要时小组内部亦要对问题进行分解,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互动的过程中来。也就是说:在这个过程中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把握“导”的时间,力求解决学生学习的困惑,突破难点,解放学生大脑,多种形式展示学生个性思维,把教学的层次推向更高,确保每一个学生有收获、都能进步,都能够感到自己在学习中成长的快乐。

3.延伸拓展 

教师对已有的知识进行组织、加工、疏导,将复杂多样的知识归纳成序,成为系统,便于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知识系统。学生在上述自学、讨论过程中获取知识是不断穿插进行的,比较零散。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反馈信息,运用纲要图表(提纲挈领式、表格式、结构式等)进行总结,着重讲解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点以及学生共同感到困难的问题,把知识概念化、条理化和系统化 

4.当堂练习,课后巩固

当堂训练是在前面三个步骤上进行的,当课训练就是即时巩固所学的知识,尽可能让较短的时间内掌握知识。训练的方式要根据学科的特点灵活进行,比如:背诵、听写、写片断、测验。训练的时间也应是有弹性的,时间的长短根据学情决定,也许是10分钟,也许是5分钟。在此基础上还要进行课后的巩固和复习。

 

四、具体工作安排  

   

月份

活动内容

负责人

 

展示课研讨

刘春燕

展示课研讨

徐文

青年教师展示课研讨

刘春燕

青年教师展示课研讨

贯茜

青年教师展示课研讨

魏奇缘

展示课研讨

贯茜

十二

赛课研讨

陈永静

赛课研讨

徐文

展示课研讨

陈永静

展示课研讨

魏奇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