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教学教研>>教育教学>>两组建设>>语文中心组>>文章内容

语文教研(三))——把“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落到实处

发表日期:2016/4/1 16:07:20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禄小教师 有714位读者读过


把“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落到实处

时间:2016年329

执教者:祝云龙老师执教年级下册《三顾茅庐

        贾蕊欣老师执教年级下册《郑和远航

苏轼在《题西林壁》中写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如果我们把一篇文本也看作一座山,那么,阅读教学就是老师引领着学生去攀越这座文本之山。有些老师一把学生领进文本大山里,就常常迷失路径,看不清山的真面目,一味地流连在山石、清泉、树 木、花草之间,忘记了登高四望,失缺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顶峰体验。这样的学习之旅,学生在一个又一个知识景点里,疲于奔波消耗精力,到头来最美的那一道语文风景,却常常错失在眼前。

一篇故事——概括文本内容

《三顾茅庐》这篇课文是一个历史故事,题目“三顾茅庐”四个字浓缩了全文内容。教学中,祝老师引导学生先扣住文题,提领而顿,再联系课文,巧作删改,从而轻松概括文章大意,与此同时渗透了概括一篇写事文章的方法,帮助孩子理清了课文的结构。这既是对文本内容的整体理解,也是一种概括能 力的有效历练,还是一种学习方法的自然渗透。阅读需要有整体感,阅读教学需要进行整体观照,像《三顾茅庐》这样故事性很强的课文,学生在阅读中应该具有把“长文读短”的能力,掌握概括文本内容的方法。上述教学设计,从课文题目和事情的起因、结果两个角度,引导学生概括文本内容,就是从这篇文本的独特性出发,抵达学生阅读能力的最近发展区。

一段描写——习得语言范式

《三顾茅庐》中张飞的话语、刘备的动作都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这段文质兼美的文字,循着文字进入画面,前后观照解读内涵,关注形式得意得言,这样就可以在言意兼得中,将这段文字的价值予以最大化。祝老师独具匠心,设计了读动词、猜心思的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先画出刘备的动作作为谜面,再以“刘备想——”先这样的句子为开头,在树上空白处写下自己的批注,从而对文章的关键词句有了更深更读到的理解。这样的教学设计,是一次观察——阅读——表达三位一体的有效整合,既是对文本语言范式的内化迁移,也是对自己观察体验的倾吐表达,对人物内心的一次深入体验

一部经典——延伸课外阅读

文本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载体,但它却具有丰富的开放性。《三顾茅庐》是一个独立完整的故事,但它在《三国演义》这部名著中仅占一隅。教学这篇课文,只是给学生们打开一扇阅读的窗户,窗外精彩的文字、跌宕的情节、鲜活的人物,让学生们自己去读去品。在本课中,祝老师设计了七嘴八舌猜英雄的开头,给课堂渲染了良好的氛围与铺垫。好的阅读教学,就是一种引领,一种延伸,给学生留下阅读空间,让他们徜徉经典之中。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 练技能。”今天的教学,循着上述教学轨迹,课上得轻松简约,文读得深入浅出,言习得生动活泼,何乐而不为呢!

楼主
Re:语文教研(三)把“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落到实处
发表于2016-3-30 8:49:00
《郑和远航》这篇课文结构层次非常清楚,详细描写了郑和的第一次远航,略写了其他几次远航,结尾点出了郑和远航的评价和意义。对于教学内容我是这样划分的:第一课时解决生字词,抓住数字描写和侧面描写体会郑和远航的规模之大;第二课时通过学习“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体会郑和临危不惧、顽强探索的精神和郑和远航的意义。这节课我进行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
对于基础知识的教学,虽然五年级的孩子已经有了自学的能力,但是容易混淆的、难写的、难读的字词还是要花一些时间。“遣”这个生字容易跟以前学过的“遗”混淆,而且右下部分相对比较难写,所以课上花了些时间指导书写。另外,本课四字词语也非常多,而且基本可以根据形容的对象、表达的意思分成几大类,有助于学生词语积累,所以我也单独分类提出来,帮助学生归类记忆。
对于数字描写、侧面描写的写作方法的渗透,是这节课的重点,也是关注到语言文字运用这个学科教学的本质。我先从文章结尾后人对郑和远航的评价入手,让学生通过填空和找评价,抓住“规模大、时间长、范围广”,后两点很容易体会,“规模大”在文中对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描写中最能体现,尤其是大量的列数字,非常直观,也是学生值得学习模仿的一个点。所以,我以“从哪里可以体会到郑和远航的规模大?”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寻找答案,感受列数字和作比较的好处。以“除了大量的数字这种直观的感受以外,还有哪些描写让你能够感受到规模宏大?”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到侧面描写。再以介绍埃及金字塔作为小练笔,尝试运用列数字、侧面描写的方法来写,注意要有顺序。
一节课解决一个重点,目标明确,容量不会太大,学生容易接受,也应该有所收获。但是前面时间耽误了一些,导致后面小练笔没有当堂反馈,是个遗憾,第二课时的时候要花一些时间进行反馈和指导,让学生切实学有所获。
1
Re:语文教研(三)把“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落到实处
发表于2016-3-30 8:51:00
《三顾茅庐》是根据古典长篇小说《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改写的。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课文写刘备三顾茅庐,一次比一次详细,尤其是第三次拜访,突出刘备虚心求教、礼贤下士的精神。在三顾茅庐的过程中,通过对刘备语言、行动的刻画描写,张飞个性的对比反衬,环境描写的衬托,表现了刘备请诸葛亮出山的诚心诚意。课文用张飞的莽撞、无礼,反衬刘备求贤若渴的态度。
在生字词教学中,学生占据主体地位,教师予以适当的指导,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重点讲解了多音字“着”、“塞”,对字词的把我十分到位,很细致,易于学生掌握。
引导学生从课题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并融入了写作中的技巧和方法。教师引导学生从起因、经过、结果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不仅仅是在学习课文,更是在讲授学习方法,这不正是“授之以渔”的最好阐释吗。作为教师,我们要做的就是教会学生怎样去学,这一点,在祝老师的课堂上展现的淋漓尽致。
本课,祝老师抓住刘备的语言、行动和文中的环境描写,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如抓鲜明的对比:文中写张飞和刘备对待诸葛亮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刘备决定第三次到隆中,张飞嚷着要用身子捆来,刘备生气责备。显现了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为下文具体描写作了铺垫。通过自由读、分角色读,引导学生仔细品味两人的语言,来感悟体会。
2
Re:语文教研(三)把“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落到实处
发表于2016-3-30 15:29:00
《三顾茅庐》这样的历史文章,对于高年段的学生可能比较容易理解,但是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样的课文是棘手的,他们对历史的概念还是模糊不清的,但是,我国古代的优秀名著,还应该让学生尽早地去接触。
一、字词
我们都知道生字是学好课文的基础,要先解决这些“拦路虎”,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课文,所以祝老师在教授字词时非常细致,字音、字形都很到位,而且尤其注重对多音字的区分,重点讲解了“着”、’“塞”这两个多音字。
二、题眼
题目“三顾茅庐”虽然只有四个字,但是能让我们对课文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祝老师紧扣文题,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层次。同时也教会了孩子怎么概括写事文章的方法,我们的教学就应该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这样学生才能将知识内化为自己所有,得到迁移。
三、倡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人物形象。 细节描写是本文的重要特色。作者着力刻画了刘备的动作、语言、神态等,写出了刘备请诸葛亮出山的“诚心诚意”。课堂上,在学生自主预习的基础上,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小组合作交流:文中哪些词句能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 如:第二自然段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来凸显刘备的“诚心诚意”。祝老师让学生分角色读张飞与刘备的对话,感悟人物形象:张飞性情耿直,于是“嚷道” ,刘备“生气地说”。 两句对话,一段对比,为刘备“诚心诚意”地拜访诸葛亮做了铺垫。
《郑和远航》这篇文章我刚刚结束,但是听完贾老师的课堂,感觉焕然一新。
一、倒叙入手,直奔中心。
“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直到现在,有关国家还流传着三保太监下西洋的故事。”这段课文,正是本文的重点和中心所在。贾老师以“后人是怎样来评价郑和远航的?”这个问题引出这个段落,顺势理清了课文结构,以“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这三个小标题分段。
二、听说读写的训练
说到底,语文学习应该是学生听、说、读、写的训练,在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师必须要在这些方面下功夫,为学生扎实的语文素养鞠躬尽瘁,而不能光嘴皮子上说说。教学中贾老师在利用数字告知学生远航规模宏大以及老百姓的表现来衬托远航的规模之后,进行了一个小练笔,当堂训练所学到的知识,学生易于吸收,但如果小练笔能够当堂反馈,就更好了。
3
Re:语文教研(三)把“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落到实处
发表于2016-3-30 16:24:00
在品读文章借助环境描写来体现刘备的诚心诚意时,学生抓住了“雪花纷飞”、“数九寒天”等词语,了解了在这样寒冷的环境中,刘备能这样做确实体现了他当时的决心之大,心意之诚。但文章中对环境的描写只是这么几个词语,要深入体会出这种诚意,是比较模糊的。于是,在这个地方,祝老师又加入了另一个片段的欣赏。通过这段文字的欣赏,学生对当时的情况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对刘备的决心和心意有了更深的感悟。同时,学生在阅读欣赏这个片段的时候,又进一步感受到了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丰富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为今后的写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贾老师依托扬帆启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三部分内容,理解这三部分内容与课文中心的关系。首先学生思考从哪两个方面写扬帆启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再将这三部分内容与课文中心联系起来,点亮学生的思维,板书正是为理清三部分内容服务的。这样,经过三次的学习与提升,能够不断渗透围绕中心选择合适材料的观念。既不脱离文本,又不停留在对课文字词句的单纯分析上,力求学生在感悟课文的同时,提升他们对文章写法的领悟能力和学习能力。
4
Re:语文教研(三)把“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落到实处
发表于2016-3-31 8:09:00
贾老师执教的《郑和远航》这篇课文重点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远航的情况,贾老师在字词部分教的非常的细致,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字的间架结构,以及对形近字的辨析。 “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直到现在,有关国家还流传着三保太监下西洋的故事。”这段课文,正是本文的重点和中心所在。贾老师先请学生课前搜集资料,介绍郑和远航的情形,自己读读这段文字,想想有什么问题。学生读题后,纷纷提出了“郑和远航,规模到底有多大?”、“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郑和远航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等有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中比较容易的,就马上解决掉。选择一些有探索意义的问题作为本堂课要研究的重点。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课文,有了明确的目的性。而且因为这些问题来源于学生自己,所以激发起了他们的探索欲望,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学习氛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在平时写作中介绍某种物件时可用列数字、比较等方法,巧妙的学以致用。
5
Re:语文教研(三)把“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落到实处
发表于2016-3-31 8:28:00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中的一部由历史小说改编的课文《三顾茅庐》,课文讲述了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辅佐自己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文中着力刻画了刘备的动作、语言、神态等,重点表现了刘备对贤才的虔诚和渴求,同时看出诸葛亮的的确确是一位旷世奇才。本课语言通俗易懂,适合小学生阅读,细节描写是本文的重要特色。另外,环境描写和对比、比喻等修辞方法的恰当使用也是本文的一个亮点,是对学生进行语言积累,强化写作技巧的一个很好的素材。 学生们虽然对《三国演义》的一些小故事略知一、二,但毕竟不够全面,所以对人物的性格特点及课文的背景也了解得也不够透彻
祝云龙老师采用“质疑读、合作读、评价读”等多个层面的读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首先,我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插曲,为学生再现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继而出示课题,在引导学生通过字典来理解 “三顾茅庐”这个成语的意思后,以“刘备三顾茅庐是为了 ”这一填空,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接着,结合初读检查,指导学生再读课文的每个自然段,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着”、“塞”两个多音字,运用多重方法理解词语,如通过查词典来理解“蜿蜒、茅塞顿开”;通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辅助、悠然”。在读的过程中,可以采用指名读、小组读、评读等多种方式,着重引导学生把课文读通、读流利,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读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理清文章脉络,初步了解本文的写作特色。我还为学生布置了这样的课堂作业,找到文中三个比喻句抄写下来,想想句子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为下节课进一步品读课文打下基础。 下面将重点谈谈第二课时的设计 这一课时的教学,我设想以“诚心诚意”为品读文本的切入点,通过“复习导入,整体感知”“精读感悟。
体会诚意” “品悟比喻句,读写结合”三个环节引领学生深入文本。
一、复习导入,寻找切入点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文中的人物有了初步的了解。所以,上课伊始,我首先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刘备这个人物的印象,在学生的交流中,我相机出示课文的第一自然段,鼓励学生通过自读、评读感受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并由这一词语引发疑问:刘备诚心诚意表现在哪些方面?刘备为什么对诸葛亮这样“诚心诚意”?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得到了哪些回报?让学生以此为切入点,随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线索更清晰,更能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精读感悟 体会诚意
1、抓住人物对话,感悟人物品质 围绕以上3个问题,我引导学生到二——四段中去圈一圈,画一画,分别用 _和﹍,找出人物对话及人物的动作,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读一读,品一品,体会其中的含义,品味人物的精神。而后指导学生有层次地进行汇报,教师适时点拨。例如:在学生汇报人物对话一部分时,我相机出示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边读边想象对话时的场面 ,教师适时范读,指导学生读出张飞“嚷”时的语气和神态,体会他嚷时不耐烦的心情及他率直的性格。读出刘备责备兄弟时的内心的想法,体会出他对诸葛亮的尊重。这时学生再读时眼前的画面更加真实,学生也更能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2、抓住人物动作,体会诚心诚意 文章的三、四自然段是本文的重点,在学生汇报人物动作一部分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几个重点句子:“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侯。” 
三、品悟比喻句,读写结合 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回读课文,找出文中的三处比喻句:“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象一条等待时机的卧龙。”“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了水一样啊!”,指导学生想一想,句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这样比喻有什么好处,引导学生仿照例子说几句比喻句。在此处,我还将安排一个小练笔,让学生结合文后第5题的要求,用来到……只见……进行仿写,使读写结合落到了实处。 在课后,我将布置这样几个供学生多项选择的作业:1、读读《三国演义》,将精彩段落摘记下来。2、将《三国演义》的一个小故事改编为小课本剧,在班会上进行表演。 以上是我的初步设想,在教学中,我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及调整,以达到最佳效果。
6
Re:语文教研(三)把“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落到实处
发表于2016-3-31 8:40:00
《郑和远航》这篇课文详细地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远航的情况,并点明了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文章没有太大的难度,但是篇幅稍长,较难把握。本文的结构很清晰,第一至五自然段具体写了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第六自然段概括介绍郑和七次远航的情况,第七自然段综述远航的意义。运用点面结合的手法,把第一次远航写得很详细,分为“扬帆启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三个部分来叙述。其它六次则一带而过。这种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值得重视,当然文中介绍宝船时所用的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也不容忽视。
贾老师教态自然,教学流畅,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首先以课文的中心句“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开篇,先请学生读读这段文字,揭露郑和远航的意义。再着重分析“郑和远航,规模到底有多大?”……这些问题都是围绕本课研究的重点,再请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课文,这样就有了明确的目的性。
贾老师着重把握关键词让学生理解“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同时让学生了解写作方法:列数字和作比较,从而了解关键词句的表情达意的效果。最后用埃及金字塔作为练笔,充分调动听说读写,从而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7
Re:语文教研(三)把“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落到实处
发表于2016-3-31 9:33:00

  《三顾茅庐》是一则历史故事,讲述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文中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生动,深受学生喜爱。同时,这篇课文也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让他们对祖国的优秀作品,特别是《三国演义》产生浓厚的兴趣。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本课的故事情节不难理解,因此,祝老师把整节课的教学重点放在了“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特点”上:(一是刘备的诚心诚意、求贤若渴;二是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旷世奇才)。引导学生通过“琢磨语言文字、体会人物情感”的过程,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整堂课的教学,祝老师以“从哪里看出刘备的诚心诚意”为线索,把文章的内容串联起来,让人有“提领而顿,百毛皆顺”之感。教学时,祝老师抓住了“刘备诚心诚意拜访诸葛亮”这条主线展开教学。让学生通过找出表现刘备诚心诚意的重点词句,并抓住重点词句谈体会,感情读,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并能在感悟的基础上充分朗读,进一步的感悟人物特点。课堂上,学生基本能找到这些句子,并谈出自己的体会。在这一环节中,祝老师在学生自主感悟的基础上,又充分体现出了其引导作用,以至于让学生的感悟理解能够由浅入深,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
    在教学中,祝老师适时地穿插课外知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同时也更好地激发了学生阅读课外书的浓厚兴趣。相信学完这一课,学生都会迫不及待地去读一读这部经典名著《三国演义》。
8
Re:语文教研(三)把“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落到实处
发表于2016-4-1 8:57:00
今天聆听了我校祝老师和贾老师执教的两节语文公开课,受益匪浅,收获颇丰。
《三顾茅庐》本是篇离我们甚远的历史文章,这样的故事对于我们大人来说,或许是极感兴趣的,但对于四年级的小学生,在他们还没有自主地极大的兴趣去理解历史的前提下,这样的课文是棘手的。但《三国演义》是我国较早的一部历史小说,代表着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应该让学生接触这部名著。祝老师在教授这课时,就充分的抓住了学生的学情,激发了孩子学习的兴趣,使孩子们乐于走进文本的内涵,体会历史故事的精髓。
《郑和远航》这篇课文详细地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远航的情况,并点明了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贾老师让学生细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在文字里感受远航的规模。联系生活想象148米长,60米宽,十多层楼房那么高,该是怎样巨大的轮船。在学生借助语言文字想象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郑和第一次远航像这样的宝船就有60多只,还有随行的战船,粮船,水船。再想像一下呀,这两百多艘船只航行在海洋上,绵延该有十多里呀,上千面风帆鼓风张起那是怎样壮观的景像呀?用了课件展示船只编队出航壮观场面的图片,感受到规模宏大。
贾师如果能引导学生对郑和远航和西方的几次大规模的远航进行比较后让学生交流感受:6百年前我国的建船技术,远航技术,船队的规模就远远超出了西方人的想像,领先他们的何止是一百年呀!利用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联系生活展开想象,适时的补充资料,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在学生的脑海中使 “宝船”的形象鲜活起来,感受远航规模的宏大,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文字入心,诵读 动情。可能会有更好的效果。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