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研(一)问出思维 问出创造
发表日期:2016/9/13 13:09:17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禄小教师 有718位读者读过
语文教研(一)
问出思维 问出创造
时间:2016.9.13
执教:谈玲老师执教二年级上册《乡下孩子》
卞良燕老师执教六年级上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思考是学习的开始,古人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即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问题”。问题是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学会思考的活水源头。小学语文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中的重要学科之一,而在小学阶段也是学生们思维培养的重要阶段,我国教育改革提倡素质教育,要求学生提高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创新源于新问题的提出,一个提不出问题的人,创新能力是无从谈起的。语文为了更好地实现学科教学目的,贯彻素质教育改革,应在教学中多采取问题导学的
教学策略。
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与思相结
合,用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学习是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那么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有哪些小学语文问题导学的策略呢?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
在教学过程中倡导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角色是引导者、协作者、组织者,而不是传统教学中权威主导,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给学生思考的足够空间,在问题提出后不要急于立刻解决问题,应给他们留积极地思考的空间,进而鼓励其踊跃表达自身的看法。
2.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创设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由课堂需要所产生的,教学真正需要的问题。这一问题情境的创设需要教师对上课班级学情有关翔实的了解,对问题的度的处理要恰到好处。问题要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小学生们对此问题感兴趣,同时还必须具备适当的开放性。
3.鼓励学生问问题
小学语文课中的问题导学更要让学生能够提出问题,教师应给予学生一个民主的学习氛围,要求学生不仅仅要去回答问题还要提出问题,并能独立思考或合作探究地主动去解决问题。语文问题导学是更好地实现学科教学目的,贯彻素质教育改革的有效途径。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应不断地去丰富和发展问题导学的教学策略,努力地提高小学语文的有效性教学。
“诗以声传,行之久远 ”,儿童诗特有的音韵之美 ,决定了它特别适合读。今天的课堂里,谈老师抓住文本特点,在执教《乡下孩子》这首儿童诗中,试图通过读上感受诗的美感和童趣,但是学生的表现并不佳。
片段一:
师:课文中的趣事你最喜欢哪一件?
生:我最喜欢捉蝴蝶。
师:你能读好这句话吗? (出示:捉一只蝴蝶,能编织美丽
的故事。 )
生:读。
师:嗯,你读得很认真。但没有听出你对这件事的喜爱。谁
再来读一读?
生:平淡地读。
师:嗯,你的声音很响亮。
师:把蝴蝶抓在手里,他在想什么?
生想了一会儿:他在想这只蝴蝶真漂亮。
师:是呀,他在想这只漂亮的蝴蝶会飞到哪儿去? 这只蝴
蝶会看到哪些事情?
……
评析:从上面的片段可以清楚地看到,尽管教师希望学生读好“捉一只蝴蝶,能编织美丽的故事”这句话,但是两次指名读都没有读出味儿来。 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忽略了学生的独特感受,当学生回答“我最喜欢捉蝴蝶”时,教师应继续追问“为什么”,让学生说出内心的那份喜欢 ,让情感充盈全身 ,从而通过朗读表达,避免两次朗读都没有到位的尴尬。
策略:儿童诗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文体载体,首先,它在形式上具有“短句、分行、押韵、讲究节奏与韵律”的特点,便于抒情,便于诵记。 其次,它在情感上具有强烈的儿童色彩,淡化思想的深刻性,即“情动于衷而发于外”,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现代儿童诗语言的天真精炼决定的。 再次,构思新颖,想象丰富。现代儿童诗在生活的基础上大胆想象, 并依赖想象展开巧妙的构思, 使平凡的生活现象变成一种儿童式的神奇和余味无的美丽。 基于儿童诗的这些特点,我们可以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读出对诗句的体悟。借助音乐激情读。 音乐中明快的节奏,能表现作者轻松的心情;急促的节奏,能表现作者昂扬的情绪;低沉的节奏,能表现作者悲哀的情调……孩子在朗读时很容易对诗歌 “感之于外,受之于内”。 在上面的片段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呈现了吹草哨的情景,不仅让学生了解了吹草哨的样子,更欣赏到了哨曲的动听,产生了读的欲望,然后给学生配上哨曲朗读,使学生的情感油然而生,读得入情入味。
问题导学的切入口有很多,无论何种切入方式都必须基于教学核心目标和学生最近发展区。 常言道:“为教之道在于导,为学之道在于悟。 ”让学生学会思考是送给他们的最好礼物,教师要努力优化课堂的“问”,要能“问”出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的激情,“问”出学生的创造。
《乡下孩子》第一课时教案
执教:谈玲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0个字只识不写,认识一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乡下孩子丰富多彩、幸福愉快的生活,培养热爱农村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课文录像: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郊游么?今天,老师带大家去乡下农村走一走看一看。
放录像,学生欣赏)。
2.交流:你都看到了些什么?
((农田、小河、五颜六色的野花、小朋友在采野花、喂猪、挖野菜)
说得真好,说明小朋友看得很细心,那么看了这段录像,你们感觉农村怎么样?(景色很美、小朋友很开心)
3.是呀,我们乡下农村的景色是那么美,小动物是那么可爱,乡下的孩子们生活更是多姿多彩,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一下乡下孩子的幸福生活(板书课题)——指名读——齐读。
二、初读
1..打开书自己大声地读读课文,你特别喜欢的那个小节多读几遍。
2..小朋友们读得真认真!课文中的生字宝宝都忍不住跳出来跟你们打招呼呢!你们认识它们么?
出示生字词,多种形式认读。
三、细读
1.学习第一节:(10)
(1)乡下孩子在他们的爸爸妈妈眼里是什么样的呢?
谁来读第1小节?(出示)
老师听出来了,真是个可爱的孩子。
(2)你们在妈妈的怀里会做些什么呢?
(学生说)是呀,在妈妈的怀里,孩子多象一只欢快的小黄鹂呀!指导朗读。
(3)刚刚我们和妈妈一起快乐的生活,那么你们想和爸爸在一起做什么呢?你感觉怎样?——学生说
对呀,和爸爸在一起的时光是多么快乐呀,刚才老师还看到有的小朋友边想边露出了笑脸,多灿烂呀,真象那盛开的野菊花,美极了!指导朗读。
(5)让我们伴着音乐再次感受乡下孩子们的生活是多么幸福(板书“幸福”)
——拿起书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读第一小节。
2.学习第2.3节(15)
(1)乡下孩子的生活可有趣啦!板书(有趣)请小朋友自由读读2.3小节,看看他们平时都做些什么?
(2)你找到了乡下孩子的哪些事情了么?读给大家听一听。
(3)依据学生回答出示句子,指导朗读。
(4)小朋友,(师指图)除了课文上的这些事,你还想做些什么呢?
(采野花、拾稻穗、割青草、逮蚂蚱……)
(5)采了野花,拾了稻穗、割了青草有什么用呢?你能照着课文里的样子也来说一说吗?
出示:割一篮青草,喂抱了____________________。
端一盘骨头,乐坏了____________________。
抓一把米粒,撒给了____________________。
把两根萝卜,递给了____________________。
小朋友看着图自己练练看,指名说。
(6)刚才我们是一句一句说的,现在你能连起来说两三句吗?
说的真好,相信小朋友会把第2.3小节读得更好,让大家仿佛看到乡下孩子们那有趣的生活——齐读。
3.学习第四小节(3)
(1)听了小朋友刚才的朗读,老师真想马上到田野里听听小鸟的歌唱,闻闻花草的芳香,做一回乡下孩子,快乐地生活在大自然中。你想吗?
请读读最后一小节,用你的朗读来告诉大家。
齐声有感情朗读第四小节。
(2)农村虽然没有城市繁华,但是这里有阳光,有旷野,孩子们多快乐呀。
谁再来读第四小节。——男女生比赛读。
四、再读,背诵
1.乡下美,乡下的孩子更可爱,喜欢乡下吗?让我们一齐读儿歌,把你的喜爱读出来,加上动作试试,老师给你们配上音乐,我们就是乡下孩子,让我们一起把这首儿歌读好。
2.这么美的儿歌能永远记在脑海里该多好啊!
小朋友自己试着背背——指名背——齐背
五、小结、指导写字
1、 今天老师带你们到乡下去游玩了一番,感受到那里的孩子们生活(贴)是多么幸福、有趣、快乐,真让人羡慕。
2、指导写字:坏 怀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江宁区禄口中心小学 卞良燕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涕泪、巫峡、洛阳。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文。
3、培养学生联系诗句理解词语内涵的能力,让学生经历主动参与的过程,从而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从而受到爱国教育。
教学过程:
一、 赏析《春望》,感受写作背景:
1、出示《春望》师配乐深情并茂背诵。简介诗意。
2、师:听老师诵读你感受到了……(示意学生举手说感受。)
师总结:是啊,从字里行间感受到诗人浓浓的爱国情。
这位忧国忧民的诗人是谁呢?生齐:杜甫。
3、交流对杜甫的了解。
4、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杜甫的另一首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件出示课题)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蓟北 衣裳 妻子
三、初步感受诗人写作时的内心感受:
1、不知不觉这首诗已经读了好几遍了,你读到诗人心情如何?
2、你的依据是……
3、(板书:喜欲狂)“欲”的意思是?“喜欲狂”就是?
4、读着这个词,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诗人为什么“喜欲狂”?
诗人“喜欲狂”时是什么样子呢?
四、带着疑问,小组合作自学古诗:
生自学古诗,师巡视,答疑解难。
五、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1、杜甫为什么“喜欲狂”?
(1)从“剑外忽传收蓟北”这句话里我知道诗人听到了收复蓟北的消息,所以“喜欲狂”。
师:谁收复?生:官军。
师:“官军”就是……(生:朝廷的军队。)
师:(指课件地图)看,这是“剑外”,诗人流落在剑外,河南诗人的家乡,“蓟北”叛军的老巢。老巢都被国家的军队收复了意味着(生:国家统一了)人民可以安居乐业了。杜甫等这一天,等了8年了。这一喜讯忽然传来,诗人怎能不喜欲狂呢?(板书:听)
(2)从“却看妻子愁何在” 这句话里我知道诗人的老婆和孩子忧愁没了所以“喜欲狂”。(师板书:看)
师:“愁何在”就是哪里还有什么忧愁啊!同学们想一想,以前妻子愁什么?孩子愁什么?
生:妻子愁有家不能回,孩子愁荒废学业……
师:现在这些忧愁一扫而光,全家都沉浸在喜悦之中,谁来有感情地读这句话?(指名学生有感情朗读。)
(3)从“青春作伴好还乡” 这句话里我知道诗人马上可以回家了,所以“喜欲狂”。
师:这里“青春”应理解为明媚的春光。这个词读音没变,可是古今的意思不同。
师:回家路上除了明媚的春光做伴,还有谁与诗人做伴。
师:是啊!千千万万和杜甫一样流落他乡的游子也可以回家了。所以诗人欣喜欲狂。他的喜不仅为自己,也为千千万万的百姓啊!瞧,作者连回家的路都想好了。谁知道?(板书:想)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师:(指课件地图)巴峡出发地,巫峡必经之路,顺流而下到湖北襄阳,直奔故乡洛阳。真所谓山一程、水一程,千里迢迢。但在作者眼里远吗?
生(齐):不远。因为作者一穿即到。
师:李白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里杜甫想“千里洛阳……”
生:(齐)一日还。
师:这种急切想回家的心情用一个成语形容那就是………
生:归心似箭。
师:练读这句话,读出这样的感受。(学生练读。)
师总结:听到收复的喜讯,看到妻儿欢笑,想到马上可以回到阔别8年的故乡,怎能不欣喜欲狂呢?(擦去黑板上的问号。)
2、作者“喜欲狂”时的样子你看到了吗?
(1)从“初闻涕泪满衣裳”我看到诗人哭了。
(板书:涕泪)喜极而泣
师:这泪里有喜有悲,真所谓百感交集。谁来读第一句话,读出百感交集。
指名学生读。
(2)从“漫卷诗书喜欲狂”我看到诗人胡乱卷起诗书。
(板书:漫卷)漫的意思是……生:胡乱、随意地卷起。
师:杜甫可是一个爱书如命的人呀,可今天却:漫卷诗书(生:喜欲狂)这是何等的高兴啊!
(3):从“白日放歌须纵酒”我看到诗人高兴得唱歌、喝酒。
(板书:放歌)放声高歌
(板书:纵酒)开怀畅饮
师:当时的诗人已是52岁高龄了,但他又是放歌,又是纵酒,哪里像一位老者啊,就像一位年轻人。是一位狂放的年轻人。读出的狂放!
师总结:悲喜交集的杜甫,漫卷诗书的杜甫,放歌纵酒的杜甫,归心似箭的杜甫。这一喜讯让诗人多年的沉郁一扫而光,情感喷薄而出,写就了“生平第一快诗”(引读古诗)
六、升华情感。
师:忽然听说收复蓟北,刚刚听到泪水沾满衣裳。回头看看妻子儿女,忧愁不知去向。胡乱收拾诗书,我高兴得快要发狂!白日里放歌纵酒,明媚的春光伴我还乡。我仿佛已从巴峡穿过了巫峡,顺流而下到了襄阳,直奔故乡洛阳。
师:(配乐)同样是春天,同样是杜甫,在《春望》一诗中面对繁花老泪纵横,在这里却欣喜欲狂。看似不同但表达了诗人同样的情怀,为国而悲,为民而喜,爱国爱民。(板书:爱国爱民)
师:这浓浓的爱国之情爱民之心,感动了千千万万的读者,也感动了在座的每一位,让我们把这些诗句铭记在心吧!
生:(自由练习背诵诗句)
(师生配乐背诵古诗)
七、拓展延伸:
师:像这样的爱国诗篇还有很多,(课件出示《示儿》《过零丁洋(节选)》《夏日绝句》)读这组诗,选择一首读一读想一想,体会诗人的情怀。
板书设计: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