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教学教研>>教育教学>>两组建设>>备课组>>四年级>>语文>>文章内容

四年级语文集体备课材料(五)

发表日期:2016/6/6 13:40:12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lkxxjs 有675位读者读过

禄口小学2015-2016第二学期四年级集体备课材料(五)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

主备人:周久富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四字词语、关联词句体会樟树的特点,感悟樟树蓬蓬勃勃的形象,懂得樟树的可贵。

3.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人们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它体现宋庆龄一身正气、顽强不屈的高贵品质。

 

教学过程

一、读题、解题

1.请一个同学大声地、清楚地读一下课题。(提示“龄”“樟”是生字,都是后鼻音)

2.齐读课题。

3.课题中有3个词语,挑选一个词语结合你预习的情况,简要说说你的了解。

宋庆龄:人名,女性,伟大,美丽。

故居:值得尊敬的名人住过的房子。(普通人曾住过的房子叫“旧居”,“老屋”)

樟树:别名:“香樟”

4.带着这些理解,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题。

二、检查词语,理清脉络。

1.看样子同学们预习的不错哦,谁来读一读?

出示词语

粗壮    崇敬    枝枯叶落     蓬蓬勃勃

 稠密    瞻仰    繁衍后代     四季常青

指名读,要求:把字音读准,每个字都读清楚。    齐读

2.这些词语中你觉得哪些生字容易写错,给大家提个醒。老师提醒字形:四季常青:常是什么意思?所以是“常”而不是“长”。

3.知道“稠密”是什么意思吗?(稠密:“密而多”,课文中写什么稠密? 树叶多我们可以叫树叶稠密,如果一个地方居住的人特别多,我们可以叫 ——      (人口稠密)

4.是的。打开课本,快速地读一读课文,看看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樟树?那前面三个自然段写的是什么?后面一个自然段呢?

5.第4、5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段,提取重点段我们就把这篇课文清晰地分为了三个部分。这种分段的方法我们把它叫做“重点突破”。

过渡:.到底是怎样的两棵樟树让宋庆龄如此不舍呢?

三、学习第4小节,感受樟树的外在美。

1.请一个同学带我们去看一下这两棵樟树。(指名读)

(出示第四自然段内容:樟树不高,……,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2.这是两棵怎样的樟树?能从这段话中选用一个或几个词语来说一说吗?

相机板书:枝干粗壮    树叶稠密    四季常青    蓬蓬勃勃     

3.训练完整地说(谁能把这些词连起来完整地说一说?)

4.知道什么叫蓬蓬勃勃吗?理解意思:生命力非常强、长得很茂盛、很繁荣、很旺盛的意思。

5.这段话中哪些词句的描绘能让我们感受到樟树旺盛的生命力?

1)“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

(“枝干粗壮”:想象一下,粗壮到什么程度?)

过渡:你从哪里感受到了樟树的旺盛?

2)“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稠密的树叶”是什么样的?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怎么会绿得发亮呢?)

4)“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四季就是?讲了四季,为什么还要讲夏天和冬天呢?)

①引导学生练说:

夏天,烈日炎炎,别的树木(无精打采),而樟树却(青翠欲滴);

冬天,寒风呼啸,别的树木(枝枯叶落),而樟树却(生机勃勃);

②谁来读读这句话,读出樟树这种顽强的生命力?(请你来读!生读,师提问:刚刚老师听你朗读时特别强调了“无论……总是……,能说说为什么要这么读吗?)——谁还想试一试?——我们一起读

师:无论环境如何恶劣,条件多么艰苦,樟树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过渡:②同学们很会读书。找一找,还有哪些地方能让我们感受到樟树蓬勃的生命力?(生说)

3.师:多么富有生命力的樟树啊,让我们一起通过朗读来感受一下。(齐读第4小节)

4. 如此蓬蓬勃勃的樟树,令人惊叹不已。同学们看一下,作者是怎么去描写这两棵樟树的?(指名说,评:你关注到了作者由枝到叶的描写顺序,真了不起!——仔细观察这段文字,你还会有新的发现。(四字词语)

5..师:你可真善于观察!用上这些四字词语有什么好处呢?自己在下面读一读这些四字词语,体会体会。——指名说——说得真好,谁来读一读这些词语?(指名读)

6.四字词语的运用,再加上条理清晰的描述,使得樟树蓬勃向上的生命力跃然纸上。

7.你们看,这就是那两棵樟树!它们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指名说)

8.师引读第四自然段:(是啊!樟树不高,但……)真不错,很多同学几乎都记住了文中对樟树外形的这段描写。自己看着图,试着在下面背一背这一自然段,好吗?(学生自由背)——谁愿意背给大家听?(指名背)——再请一个同学来背背。(指名背,配乐)——集体背,配乐。

9.师:同学们实在是太厉害了!佩服!

四、学习第5小节,品悟樟树的内在美。

1.师过渡:这还是两棵怎样的樟树呢?我们接着来探究。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第5自然段,在这一段中找找答案。

2.这还是两棵怎样的樟树?(这还是两棵香气拒虫的樟树;可贵的樟树;永久保持香气的樟树;让虫子怕它的樟树)

3.从哪里可以看出樟树的香气永久保持?(生答------

本身具有(与生俱来)

当它枝枯叶落时,香气在        (枯树和落叶中)

当它做成桌椅时,香气在        (桌椅中,这香气还熏染着使用桌椅的人)

当它做成书橱时,香气在        (书橱中,打开书橱,不仅有书香还有樟树的香气)

当它做成衣柜时,香气在        (衣柜中,我们的衣服上就飘拂着樟树的香气)

4.好好读读这段话,看你能不能读出那种淡淡的幽香。(生齐读)

5.师:这的确是香气永久保持的樟树,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它的香气就-------(存在一天)

师:只要这香气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

6.师小结:这就是樟树的可贵之处!樟树的可贵之处就是——?(香气拒虫)多么难能可贵的品质呀,怪不得宋庆龄那么舍不得它们。

7.同学们,你们注意到没有,这一小节除了写樟树,还写了什么?(生说:其他树木容易招虫。)(请你读一读这部分内容:出示内容)这段文字整整50个字,可是一个字也没有提到樟树。为什么写这些呢?你觉得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板书:对比)

6.小结板书:如果说“枝干粗壮”“树叶稠密”写的是樟树的外在美,(板书:外);那么“香气拒虫”写的就是樟树的——(内在美)(板书:内)

7.你说这外在美、内在美兼有的樟树怎能不让人留影纪念呢?(出示第6小节:一起读!)

四、学习第6小节,感悟写作手法。

1.这是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人们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除了表达对樟树的喜爱,还想表达什么?

2.能说说你们对宋庆龄的了解吗?

3.补充介绍宋庆龄的资料。(出示资料、画面,自由读)

4.学习了樟树,了解了宋庆龄,你们有没有发现樟树和宋庆龄之间存在着一些相似之处?(指名说)

5.再来读读这段话,此时,你有什么想说的?那么,这还是两棵怎样的樟树呢?

5.原来,这已经不是两棵普通的樟树了,在人们心目中,它们就是——宋庆龄的化身。作者写樟树,其实就是在写宋庆龄;作者赞美樟树,其实就是为了赞美宋庆龄。这样的写作手法就叫“借物喻人”。

五、结束课文

同学们,宋庆龄的故居就在上海,离我们并不遥远,有空的时候,我们可以在家人的带领下去看一看。让我们去拥抱那两棵樟树,也更多地去感受一位伟大的女性美丽、高洁而又非凡的一生。

附板书设计:

22.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枝干粗壮                          

外在美       树叶稠密                                     

                四季常青   蓬蓬勃勃             重点突破

内在美       香气拒虫                          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