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研(八)——水的珍贵 月的美妙
发表日期:2016/5/23 10:06:16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禄小教师 有705位读者读过
语文教研(八)
水的珍贵 月的美妙
时间:2016年5月17日
执教者:贯茜老师执教五年级下册《水》
叶海燕老师执教五年级下册《望月》
五月的天是湛蓝的,让人感受到天的明朗;五月的阳光是灿烂的,让人感受到光的温暖,五月的水是清凉的,让人感到滋养万物的美;五月的夜空是舒适的,让人感受到月的柔和。今天我们举行高年级语文教研活动,一起感受水的珍贵,月的美妙。
创设文本的情境 激发学生的亲身体会
文本教学需要结合实际,体会情感。教师在开启文本教学课堂的第一幕时,通过富有画面以及文本的介绍,一下子带领了孩子们进入了文本的“世界”。在这样文本的情境中,孩子们的体验与文本相迎合了,他们就更能体会缺水的村庄的不易,以及人本对水的渴望,通过一些词语的反复研究,让孩子们通过朗读,更加体会水的珍贵。高年级的学生有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对于自己的情感把握有一定的街垒,故而文本结合实际是教学可以利用的一部分。
走进月的夜晚 培养学生写景的手法
月亮的美是亘古不变的话题,“千江有水千江月,千江月中千种情。”对于本节课的伊始,教师就将重点方在了对千江月的美的领悟上,也通过阅读的方式让学生体会江中月的美,高年级学生关注写作手法,引导学生学习,这才是我们学生应该学习并加以实践的语文能力。因此,教师在第一教时的教学中,主要以第二自然段,也就是课堂所划分的“江中月”作为重点教学,首先从整体感知,去发现文章中的词语美,进而从作者的写作顺序就是作者的观察月景顺序入手,让学生找到作者的视角是由上到下、由近即远。最后强调这样的写作顺序可也能用到平时写景的习作中。
《水》教案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在雨中洗澡时、一勺水浇身时感受的痛快、舒服,品味出蕴藏在其中的快乐。
2、领悟作者如何把一勺水从头浇到脚写得生动、具体、细腻的。
3、领悟作者以乐衬苦的写作手法。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水》这篇文章,我们知道在作者的记忆里,对水有着一种特殊的感觉。谁能用这样的句式“在我的记忆里,”,借用课文中的内容说一句话?回顾课文
(在我的记忆里,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在我的记忆里,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是村里人说得最多的话。在我的记忆里,下雨天是村子里每个人都期盼的日子。在我的记忆里,只有下雨的日子,大家才可以痛痛快快地洗上一回澡。在我的记忆里,下雨的日子就像过节一样。)
二、感受“一场雨”的痛快
1、刚才有同学讲到了,在作者的记忆里,下雨天是村子里每个人都期盼的日子。为什么下雨天是村子里每个人都期盼的日子呢?
(储水、洗澡)
2、是啊,(根据投影文字,引读)只有在下雨的日子里,————(齐读)大家才可以痛痛快快地洗上一回澡。
(1)指名读
(2)“大家”分别指谁?(孩子们和大人们)
4、从描写孩子们和大人们在雨中洗澡的语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1)指名读,说一说?(品味关键词)有感情朗读
*脱得光溜溜的 自在、无拘无束、释放
*奔跑跳跃、大呼小叫 快乐高兴兴奋
*仰起头、张大嘴、吃 一系列动作描写生动地写出了孩子们快乐的样子
(2)那大人们呢?
出示:然后大人们也加入到了洗澡的行列里来,只是他们远没有我们这样的无遮无挡——男人们穿着短裤,女人们则穿着长衣长裤。
都是在雨中洗澡,大人和小孩有什么不同,什么又是一样的?
5、小结:一场雨让我们感受到了(痛快),(板书)小孩痛快,大人也痛快。请你再痛痛快快地读一读这段话,注意那些体现人们痛快的词。
有感情朗读(配雨声朗读)
三、品味“一勺水”的舒服
1、一场雨可以给我带来痛快,那么一勺水又能为我带来怎样的感受呢?自由读课文。
2、一勺水从头淋到脚,好像只是一下子就结束了。但是,作者却把这一下子写得特别详细,他是怎么写?请一位同学读一读。出示句子
(1)从这一句话中你有哪些体会?
(2)哪一个字出现了多次?一个“滑”字,让你感觉水流得快还是慢?而“滑过了……滑过了……滑过了……”,你感觉水流得是快还是慢?
(3)一勺水从头上浇下来,明明是快的,为什么要写得这么慢呢?
3、省略号省略了什么,谁还会滑过我们身体的哪些部位。
4、作者把水流过身体的每一个部位的感觉都写出来了(板书:每个部位),所以感觉是那样慢,这叫细腻,这叫舒服。这是作者独特的感觉,我请一位同学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5、(出示句子)“在水的滑动中,我听得到每个毛孔张开嘴巴的吸吮声,我感觉得到血管里血的流动在加快。”
(1)读一读这句话,还有什么舒服了?(每一个毛孔)
(2)还有什么舒服了?(每一条血管)
(3)再往下读,还有什么舒服了?(每寸皮肤)
6、现在,因为这一勺水,我的每个部位、每个毛孔、每条血管、每寸皮肤都舒服了,这叫全身舒服了。那么,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从头顶倾泻而下的水,让我全身上下都舒服了”?
7、有感情朗读,体会一勺水给我带来的丝丝感觉。
四、辨析“渴”与“饿”
1、出示句子,为什么不说“渴”,却说“饿”呢?
2、缺水的地方生活更加艰难!把渴说成饿,写出了水的珍贵、重要,写出了人们对水的渴望。我们也有过渴的时候,但没有饿水的感觉,只有在缺水的地方的人才真切地体会到那种渴是不同寻常的,成了饿。看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自己再读一读。
3、要吃水的人实在是——,路实在是——,泉眼实在是——,挑水的队伍实在是——,取到的水实在是——,没有水的日子实在是——
4、饿水是苦的,可一场雨、一勺水带给人的却是那样那样舒服,那样痛快,那叫乐,(板书:乐)那作者到底想告诉我们“苦”还是“乐”呢?
5、留在作者记忆里的是短暂的乐,反衬出的却是无边的苦,这个“乐”字透露出的是生活的艰难与苦涩,这叫“以乐写苦”。课文,不写一个“乐”字,却让我切实地感受到了快乐,不写一个“苦”字,却让我们真切地体验到了苦涩,这就是文学的魅力。
25.《望月》第一课时
叶海燕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给课文分段,并概括大意。
4. 通过品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让学生感悟作者、诗人、小外甥眼中的月亮,从中感受月之美。
重点难点: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通过品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让学生感悟作者、诗人、小外甥眼中的月亮,从中感受月之美。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有关月亮的诗句?请大家背诵。
2.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有关月亮的课文,中间也有不少月亮的诗句,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
3.出示课题:25.望月(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学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2)自由轻声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语,结合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部分词语。
(3)再读课文,提出一些自己不懂的问题。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检查词语读音,提示注意点。
3.学生质疑,理解部分词义:
对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能解决的当堂解决,不能解决的放到下节课。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是不是单单写月亮的?除了写赏月外还写了什么?
2.指名回答。
3.指导学生给课文分段?提示:课文哪些段落写赏月,哪些写背诗句?
第一段(1—2 ):深夜,我在甲板上欣赏月下的江景。
第二段(3—13 ):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
第三段(14—20):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
第四段(21——)我独自一人在甲板上展开了幻想的翅膀。
四、感知“月之美”
1、出示课文第二小节。
2、作者是如何来写他眼中的月亮的,自由读课文。
3、师:谁能用朗读把我们带入这夜深人静的月夜。一生读课文。
4、同学们,读书贵在读出自己的感受,你再次细细地读读这段文字,再想一想通过这段文字的描写,让你觉得月亮像什么?
5、生自由读,交流。
6、结合学生交流,互动中指导朗读。
预设1:像母亲“月亮出来了,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追问你是从哪句话哪个词读出来的?引导理解“安祥”一词。生试着读一读这句话,读得好,说说为什么这样读?读得不好请其它同学提建议,并试读。读出安静的感觉。
预设2:像孩子、伙伴“流动的江水中,有千点万点晶莹闪烁的光斑的跳动”指导读:光斑还没有跳动起来,谁再来读一读。跳动太厉害了,这些光斑一闪一闪地,微微地跳动着,谁再来读一读。
预设3:像画家、魔术师“江两岸……镀上了一层银色的花边”这句话中有一个字用得特别传神,“镀”可不可以用“涂”、“画”、“蒙”比较后练读。
(课堂上根据学生的交流引到预设的三个点个即“安祥”、“跳动”、 “镀”)
7、同学们真会读书能够读出自己的感受,如果让你用一个字来概括这月亮,你会用哪个字?板书月之美。
8、师小结:是的,月亮像一位母亲透露着她安祥的美,像一个顽皮的孩子闪烁着他跳动的美,又像一位画家展现着朦胧之美、色彩之美。谁能再来读一读这段文字,让我们都陶醉在这美仑美奂的月色之中。
9、过渡:从作者眼中的月亮我们领略到了月亮说不尽的美,那么诗人眼中月亮又是怎样的?文章巧妙地用背诗把我们带入了诗人眼中的月。
五板书设计
望月
江中月
诗中月
心中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