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教学教研>>教育科研>>研究团队>>文章内容

同读一本书活动形式下的阅读思考团队研讨记录(三)

发表日期:2016/5/25 7:58:08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jks 有721位读者读过

   同读一本书活动形式下的阅读思考团队研讨记录(

4月末,同读一本书活动形式下的阅读思考团队,在导师卞良燕主任的悉心指导下,组长朱晨灿老师的精心安排下,一起围绕“同读一本书课外活动的拓展”这个话题进行了研讨。

   朱晨灿老师发言: 春天到了,作为父母的你们,是不是想要带孩子出去游玩一场呢?没错,就是踏春,或者春游。脱掉棉装,轻松上阵。看圆盘日出,看夕阳西下。固然游玩快乐,却不如静下心来,选择读书。一本书,会带给我们多少知识和感悟,有时候,我们会跟着书里的情节欢笑;有时候,我们会跟着书里的情节哭泣;有时候,我们会跟着书里的情节紧张……一本好书,能带给我们足够的未知,还有宽阔的想象。那,在这个春光明媚,阳光灿烂的日子,为什么不选择和孩子一起同读一本书呢?

       

魏奇媛老师谈体会:“阅读是一件幸福的事。”学生学习潜力的大小,取决于阅读量的大小。大量的阅读可以丰富孩子的词汇和语感,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可以开阔知识面,为今后各个学科的学习提供强大的知识背景支持;可以陶冶情操,于潜移默化中提升审美情趣和道德水平。为切实促进学生大量阅读,推进书香校园的建设,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我们可举行“同读一本好书,共享快乐人生”活动。本次活动将按照“学生主体、全员参与、以校为主、牵手家长”的思路,旨在引导教师、学生、家长共参与,实现父母与子女同读、同写、同感悟、共交流。同时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促进学习型校园、学习型家庭的形成。具体安排如下:

1.请每个家庭检查家庭小书柜,藏书是否达到个人三十本以上。班级书柜自查,藏书量是否达六十本以上。

2.要求语文老师、学生、家长每月同读一本书,所读书目为期初所定的班级阅读书目,或自选。其他任课老师选择一个班级与学生共读一本书。

此项活动贯穿整个学期,但学校组织的活动主要放在四月五月,具体活动如下:

(1)美丽书香校园摄影比赛。(此项活动师生均可以参与,所拍内容要与读书有关,可关注人物、也可关注环境,校园家庭读书均可以。每班限交五张,并有简洁精彩的语句说明。)

(2)相拥世界读书日,家庭诵读及赠书仪式。(此项活动在“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届时会有学校的赠书仪式与家庭诵读,为我们五月份的“诗词美文大家诵”活动作一个启动。)

(3)班级读书交流会。(此项活动,拟在4月底,开展有家长、有任课老师参与的班级读书会,主要利用班队课。)

(4)好书推荐海报评比。(4月底,每班交2份好书推荐的海报,电子、手抄均可以,旨在为大家推荐五月份要读的好书。)

(5)读后心得评比。(5月上旬,主要是家长与学生)

(6)诗词美文大家诵(5月中下旬,整班诵读赛。)

(7)市校两级书香班级评比。(5月25日前)

所有活动以具体通知为准。

陈永静老师谈活动注意事项:

1、各个年级各班级分别阅读的书目要明确,上交教导处,并做到组织有方。

2、保证学生有时间读书。

(1)充分利用好每周课程表安排的阅读课,让学生自由阅读,语文老师加以指导。

(2)周一到周五建议学生放学回家保证半小时的阅读时间。

(3)周末要求学生保证至少2小时的阅读时间。

    (2)、(3)条由各班主任、课任老师自行建立检查反馈制度。

(4)与家长要多联系、多沟通,让家长在家起到督促或监督的作用。

3、保证学生会读书。

以各班语文老师为主对学生的读书活动进行针对性指导。

语文教师要求做到:一是和作业布置结合起来,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

二是有布置有检查。

指导内容包括:怎样阅读一本书,如何做内容摘要(低年级可以是简单的优美词句的摘抄),怎样在书上画批注及写读书笔记、读后感,从而使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同读一本书活动形式下的阅读思考团队研讨记录(

4月末,同读一本书活动形式下的阅读思考团队,针对朱晨灿老师的一节语文阅读展示课,展开了研讨。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一、巧妙设计,展示实实在在的课堂

    在学生读了课题之后,教师抓住文章的眼睛----题目,引导学生梳理出三个问题:“天游峰是一座怎样的峰?扫路是一个怎样的工作?扫路人是一个怎样的人?”搭起了课堂教学的研读框架,避免了琐碎问题的堆砌。继而层层深入,默读、思考、表演、朗读、品味,引领学生以语文的方式,在揣摩语言的同时感受文本的意蕴。学完课文的重点语段,请学生用一个字来概括:“天游峰是一座怎样的峰?老人的工作怎么样?老人的特点? 从学生个性化的发言中证实:学生通过探究得到的体验、感受是多元的,是鲜活的,是由生命力的!

二、善于引导,重视过程与方法的传递

    在指导学生学习描写天游峰的句子时,注重把握了一个细节。在学生找到句子谈了感受的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抓关键词,通过一架天梯、一根银线等词的理解,让学生学习运用抓关键词理解感悟句子的阅读习惯。

三、朗读体悟,显示教师指导的魅力

     这节课上,首先让学生理解爬天游峰是很累的,而老人却不觉得累,让学生找出有关的词句指导朗读。其次,学生找到了“九百多级、飘飘悠悠”等词语后,体会天游峰的险峻,老人的轻松自在,并读出感觉。接着在读中感悟,体会老人对天游峰的爱,对扫路工作的热爱。最后师生分角色朗读,先由同桌朗读,师生评议,然后教师范读,学生品赏,体会出师生读得好在哪儿,哪儿需要改进。从读的情感和技巧两方面品析,在品析中感悟,在品赏中提高。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3.学会描写人物的方法以及反衬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透过文中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感受“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一位怎样的人”。

    难点: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1.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张照片,想认识他吗?认识他得有两个条件:

    (1)学生读生字词。

    (2)朗读扫路人的外貌描写。

    二、与天游峰对话——感受天游峰的高与险

    过渡: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进天游峰和那扫路人。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描写天游峰的句子,想想作者是用什么方法表现天游峰特点的?哪些语言文字引起你的关注?

   2.交流,出示: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那天,我终于顺着这根银丝上了峰顶,心里好不得意。

    我抬头望了望在暮色中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

   1.出示天游峰的视频。(教师相机描述。)

   2.交流:

    (1)比喻。你把它读一读,见过白色的丝线吗?这银丝是天游峰的石梯,让你感受到天游峰的——险,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还有哪些文字引起你的关注?

      引导学生从“飘飘悠悠”、“断掉”、“抛”中你体会天游峰的险、高。

      难怪人们称“天游峰是——武夷山第一险峰。”能把自己的体会送进去读一读这段话吗?指名读,点评。

    (2)作者还用了什么方法表现天游峰特点的?(列举数字)

      点红:运用了这么多数字,不觉得啰嗦吗?(突出天游峰高)

      你能把我们带到那高高的天游峰上去吗?(指导朗读。)

    (3)侧面烘托。

      面对这样的天游峰,游客作出何反应?(引读:“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体会侧面烘托的方法。

      爬上了天游峰作者心情怎样?你来把作者得意的心里表现出来。

      作者攀上天游峰是那么的得意,而这位老人——引读:每天都要一级一级------令作者不禁倒抽一口气,从这倒抽一口气中,你体会到什么?

   3.小结:同学们,课文主要写扫路人,为什么作者花了这么多笔墨写天游峰呢?(板书:反衬)

  三、与扫路人对话——感受老人的自信与豁达

    过渡:那文章中还运用了哪些手法来描写扫路人的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找出描写老人的句子,你读出了一位怎样的老人?

    (学生读书,交流)

   1.外貌:我循声迎了上去,才看清是一位精瘦的老人。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蹬一双棕色的运动鞋,正用一把竹扫帚清扫着路面。

     借着淡淡的星光,我仔细打量了他: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生读,师正音)

    (1)你体会到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勤劳、朴素)从哪些文字中体会到的?(引导抓住“褪色的衣服”,“运动鞋”,“精瘦”体会老人的勤劳朴素。)

       比较:“精瘦”和“瘦削”

    (2)结合“炯炯有神”,“慈善”,“黝黑”等词语体会。

       这两处既然都是描写人物的外貌,为何作者没有放在一起写呢?

       谁来把这两处描写外貌的句子读读?

   2.你还找到哪些描写老人的句子?(第4小节)

    你感觉这是位怎样的老人?(热情好客)

    你能把老人的热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

   3.还有描写老人的句子吗?

    (语言、神态)“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他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

    “按说,我早该退休了。可我实在离不开这里: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而且还有花鸟作伴,我能舍得走吗?”

    “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说罢,老人朗声大笑。

   (1)九百多级石梯,每天扫一个来回,多么辛苦而老人却说不累。你能读好两个“不累”吗?(指导读,读出老人的口气。)

     老人说不累的理由是什么?

     小结,板书:豁达开朗。

     谁来读好这句话?练读,指名朗读。(点评。)

   (2)老人就这样风里来雨里去,几十年如一日,不辞劳苦地清扫着天游峰的石梯。可他还是说——(点红:我能舍得离开吗),为什么舍不得走?

     你们能把这份真情、这份热爱通过朗读来表达吗,谁来?

   (3)你还有什么感触?30年后,老人多大了?(老人相信自己能活到——100多岁,他对生活对——充满自信,还想在这儿继续工作。

     这种自信的话语,爽朗的笑声,就是一种自信乐观的表现,(板书:自信)。我们一起老读读这句话。

     让我们一起把这份真情、这份热爱通过朗读来表达吧!(师生配合读)

   4.课文除了写扫路人,天游峰、游人外,还写到了什么,谁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

    引读:笑声惊动了竹丛里的一对宿鸟,它们扑棱棱地飞了起来,又悄悄地落回原处。

    这鸟飞了起来,为什么又悄悄落下?这鸟其实就是——(老人)

   5.我想:同学们此时对这位老人已经有了深刻的了解了,作者最后说,引出:“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住地。”仅仅是伴随我回到住地吗?你能谈谈吗?

  四、总结全文,提炼写法。

   1.课文学到这儿,我们知道作者不仅通过环境描写的衬托,还抓住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向我们多角度地展现一位勤劳朴实、热情好客、豁达开朗、自信乐观的扫路老人,让我们记住这样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平时的习作训练中去。

   2.同学们,在人生道路上有风有雨,只要我们拥有乐观、自信、豁达开朗,相信陪伴我们的永远是阳光灿烂的日子。

   3.让我们牢牢记住这位扫路人吧,有感情地齐读课题。

  五、布置作业

    小练笔:“30年后,当作者来到天游峰,会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呢?”请同学们展开想象,学习文中抓住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人物的方法,续写30年后的情景。

 

  (五)板书设计:

             天

             游  高、险

             峰

             的         反衬

             扫

             路  豁达、开朗、自信

研讨记录:

     刘春燕老师:朱老师的教学,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课堂构思精妙,抓住关键语段,引导感悟,体会扫路人的个性特征。在课堂上,朱老师注重的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自主地去读、去划、去交流。注重了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也注重了对学生情感的熏陶,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自己的感悟。朱老师还将课内外结合起来,由课内发散到课外,向学生推荐好书阅读。

 

     朱小梅老师:一、 感受语言,体会人物形象
《天游峰的扫路人》从题目入手他写的是人而非天游峰,故朱老师在进行教学时首先就明确了主体,让学生去寻找写人的语句。在寻找的过程中引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这两个文学性的词语,从而从这两个方面入手去找出如何写扫路人的。写到天游峰的高与险,从“一根银丝”“九百多级”等等,进而写游人的表现,如“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望而却步、半途而反”,这些均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其中的意思,从而把握文章写这个是为了表现什么。学生在老师的一个问题中能够自主地找出词句并说出表达效果,其实也是一种对语文知识的掌握,我想这也是为何朱老师班级的学生在阅读上更胜一筹的原因吧。
二、 自主学习,提高阅读能力
现在学习语文,低年级最基础是认识字词,高年级则是学习如何去体会语句的使用表达什么思想。所以高年级的教学主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自己体会到语言的表达。作为教师索要做的就是做好引导者的身份,在学生对于字词或者语句理解是所发生疑惑的时候,给予他们一个正确的导向。

 

    徐文老师: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老师没有局限于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在学习方法上给学生予以指导。在学习的总结阶段不仅总结了本节课是抓住老人的语言感悟内容的,更总结了抓动作、神态、心理、外貌等感悟文章感情的方法,并为下节课从外貌等感悟文章感情埋下了伏笔。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老师对引导双管齐下多角度感悟的方法,脉络非常清晰。并且能把学到的方法迁移到写作的应用上,这种对方法的重视对于六年级学生是妥当的,值得肯定与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