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发表日期:2016/5/24 16:36:40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江远畅 有558位读者读过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是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的俗语化。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从我国老子开始就有了。她能经历历史的风吹雨打,流传至今,有其深刻的道理。尤其是在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张扬的今天、在很多父母外出打工子女由隔代照顾教育的我们这,做到因材施教显得尤为重要。下面借一个教育案例来谈一谈关于因材施教的几点体会:
一、一个学生一把锁,教师钥匙要万能
二、把住心脉是关键,换位思考基础夯
三、他山之石可攻玉,施教材料须细选
四、细节决定成与败,把握契机莫错了
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引下,在千万个教师的辛勤浇灌下,因材施教这棵大树必将愈发苍翠生机。
【案例叙述】
上个星期五,因为下节课学校要开会,所以我在离第五节课下课还有五分钟时,便去所任教的班级布置家庭作业。和任课教师打了个招呼后,很快地布置好了作业。这时,任课教师递给我一个本子,并说,上课时某某在写作文,收缴本子时某某用手压住不给,所以撕烂一个角。我接过一看是张某某的,心里便明白了几分,处理起来也就多了几分慎重。
张某某,聪明,成绩还不错,进步的空间很大。但是由于从小到现在都是爷爷奶奶带的时间多,而且张某某是三代单传,爷爷奶奶视之如掌上明珠,平时对孙子百依百顺。张某某也渐渐养成了唯我独尊的恶习,遇人遇事稍不如意就会不高兴、发火 甚至自残。样子挺是吓人,脸发白、气直喘好像发病一样。这在 “安全第一”、教师弱势的现实前,教师教育深不得、浅不得颇觉无奈。
这不,任课老师刚跟我说完,他便翘着嘴、握着小拳头、翻着白眼,嘴里似乎在说:“哼”,“哼”,“我就这样”、“我就这样”。
我装着没看见这些表情缓步走到他跟前,平静地对他说:这次考试考得好,学习劲头更足了,抓紧时间写作文是好事!该表扬!但是在别的课堂上写,对不对呢?
我看着他,等待他的回答。这时我又观察到:他的两只耳朵里竟然塞了纸 。我恍然大悟,他生任课老师的气了。这纸团似乎在告诉我张某某的内心想法:哼,你丢我的脸,我就不听你上课,哼!
看到这孩子气的做法,我在生一点气的同时更觉得自己的教育责任之重大了。我装着没发现他耳中的纸团依旧平心静气地说:习作放学前完成不了不要紧,带回家晚上写,明天早上交给我 ,至于今天的家庭作业能写就写,行吗?
他终于点了点头。算作是交流吧,一次无声的交流。
第二天的早读课期间,当我的目光在他的脸上停留了一会儿后,就把本子交送给我了。翻看一下,习作书写工整,字数也够。我甚是欣慰,便夸了他几句:能按老师的要求完成习作,并主动交给老师,信守承诺,非常好!末了要他下课后到我办公室去。听完我的表扬,他蹦着跳着回到座位,昨天的气好像不曾有过,昨天的事好像不曾发生过。真是孩子,我心里默想着。并且思索下课后该怎样和他交流沟通。
下课后,他来到我的办公室,我伸开一双大手握着他的一双小手眼望着他,问:知道老师为什么请你来吗?
张某某:不清楚。
老师:我们来谈谈昨天发生的事。这次语文抽测你得了九十一分,非常了不起!近三个学年来你这是第四次考到九十一分,心里高兴,对吗?抽测的习作《放弃》更被老师当做范文来读,这更是破天荒第一次,你打心眼里兴奋,对吗?
张某某:(连连点头)。
老师:你在别的课堂上习作,是想把习作出色地完成对吧。
张某某:是的。
老师:出发点是好的,动机很正确,但做法不对,你自己能说说错在哪吗?
张某某:上数学课不应该写作文……老师批评……我不应该大发脾气……
老师:是呀,这样做上课的内容没听到,对老师也是大不尊敬。还有吗,再想一想。
老师:你当时在耳朵里塞了啥?为什么?
张某某:我觉得老师当着那么多同学的面骂我,我太丢脸了。当时我恨死他了,我不想学了。
老师:是呀,我们都需要尊重。但再想想老师上课我们不听讲,老师批评我们大发脾气是尊重老师吗?我们该和那位老师说些什么呢?
张某某:该道歉。
老师:这就对了。你还记得上学期我在你的成绩报告册中写的评语吗,表扬了你逐渐学会了接受批评,怎么这次又没有控制住?
张某某:(不好意思低下头)。
老师:前不久我们学了一篇关于麦子的短文还记得吗,麦子不经过风吹雨打,烈日暴晒或病虫等考验就结不出颗粒饱满麦粒。我们把昨天的发生就当作一次考验好吗,不经风雨怎见彩虹!
【反思】
一、一个学生一把锁,教师钥匙要万能
因材施教依旧苍翠不老。因材施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精华之一,毛泽东思想的灵魂实事求是我以为就是脱胎于因材施教,是因材施教的演变和拓展,我辈应牢记于心并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案例中的“我”发现习作本是张某某时便多了几分“慎重 ”,因为此“生”此“材”不一般,特殊的人要施特别的“教”。第一天,我只给张某某“三块糖”,以便让他的气消下来,不使场面僵化难以收场。第一块糖:我肯定张某某习作的动机是对的,是上进的表现。第二块糖:家庭作业可写可不写(这学生怕写家庭作业),给孩子自主权。第三块糖:对于张某某生气的不当表情和耳中塞纸团不良行为视而不见。“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叶老著名的“三块糖教育”可能就是“夸”吧。张某某这孩子特别喜欢听表扬的话,从小就是被爷爷奶奶“哄”大的。一个学生一把锁,教师要做万能锁,案例中教师就是根据这个学生的特殊性,才作了那样的处理。再说案例中的哪位任课老师如果能明白这个道理并根据这位学生的特性冷静地处理,那么就可能不需要我这“局外人”参与了。
二、把住心脉是关键,换位思考基础夯
“师生平等”、“俯下身和孩子交流”、“尊重学生”等等要想真正地在教育教学中体现,我以为了解孩子的想法是前提是基础。案例中“我”是语文老师,对于张某某上其它课习作不问就知道孩子为什么。但是案例中的任课老师不知道呀,如果任课老师了解了,并且先给予肯定再指出不足,要求改正。我想张某某断然不会“横眉冷对”了。看来把住心脉是关键,只有我们了解孩子的想法,才能谈得上因材施教,而要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就需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即换位思考。尤其在双方都有气的时候,老师冷静的替孩子想一想就会宽心许多,静下心来处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他山之石可攻玉,施教材料须细选
借他山之石攻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词源于《诗·小雅·鹤鸣》。表面的意思是说,别的山上石头可以作为砺石,用来琢磨玉器。案例中“我”用成绩报告册中的评语和《麦子的考验》短文中蕴含的道理这两块“石”来教育张某某,让其明白这是考验这是经历人生的财富,应泰然处之。案例中我为什么用这两块“石”教育呢?一是:之前不久我们班花了挺长时间来学习短文《麦子的考验》学生明白了“不经风雨怎见彩虹”的道理。二是:“学会了接受批评”我不仅写到了成绩册上,而且当着他爸爸的面就这点表扬了他,当时他甚为高兴。这两“石”对这个孩子有用,对于其他孩子就不一定了或者无用。真是施教材料须细选,须因材而选。
四、细节决定成与败,把握契机莫错了
因材施教除了以上说的三点还需要注意时机的把握,这一细节细节往往决定成败。案例中“我”第一天没有“发现”:张某某翘着嘴、握着小拳头、翻着白眼 ,还有耳中塞纸团。这是因为教育的时机还不成熟,当时若“发现”是火上浇油于问题解决有害无利。第二天“我”大手握小手是想让孩子感受到我的关心感受到我们之间的距离很近。这时才开始交流沟通起到了良好的效果。时机对头,四两拨千斤,勿以细小而不为。
总之一句话,教育是一门艺术,因材施教在新形势下更需教师的智慧和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