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教学教研>>教育教学>>两组建设>>语文中心组>>文章内容

语文教研(六) 语言与心灵的相融

发表日期:2016/5/9 8:33:07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禄小教师 有610位读者读过

语文教研(六)

语言与心灵相融

时间:2016年55

执教者:毕长虹老师执教四年级下册《天鹅的故事

        杨茹老师执教五年级下册《天鹅的故事

   由于外出活动,错过了这词的教研,但是在课前就与毕老师一起就天鹅的故事》进行了研讨,结合自己听过的一节课,谈谈粗浅的看法:文中有一个比喻句:“突然,一只个儿特 别大的老天鹅腾空而起,可是它并没有飞走,而是利用 下落的冲力,像石头似的让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 打在冰面上。” 教学时,我们是可以尝试还原和创设语境:

一、感悟形象,引发思考

师:这句话把老天鹅比作石头。老天鹅是美丽、优 雅、高贵的,而石头是坚硬的,不起眼的,为什么把老天 鹅比作石头?

生 1:镜子般的冰面被震得颤动起来。这说明老天鹅 一心想让天鹅们吃到食物,它用的力量很大。

生 2:我从“腾空而起”这个词感受到老天鹅飞得很 高。它飞得越高,下落的冲力也就越大。

生 3:这儿还有一个省略号,说明老天鹅腾空而起破 冰的次数很多,忍受的疼痛很大。

师:在冬天,贝加尔湖的冰面差不多有一米多厚,即 使是在初春,也有一二十厘米,而现在这么厚的冰面却 被震得颤动起来,那是因为老天鹅——

生 4:“像石头似的让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 在冰面上。”

二、反问促思,体验情感

师:老天鹅真的是一块石头吗?不,石头是没有生命 的,而老天鹅是有生命的,它可是血肉之躯啊,它这样一 次又一次地扑打在冰面上,会疼,会流血,甚至面临着死 亡的威胁,可是它仍然——

在品味中体悟文本内蕴 

生:“像石头似的让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 在冰面上。”

三、创设情境,抒发情感

师:(悲壮激昂的音乐响起,教师动情地朗读课文第 5 自然段。)同学们,此时你们就是天鹅群中的一只天鹅, 你们就是斯杰潘老人,当你们目睹了这悲壮的一幕,你 们最想对这只可敬的老天鹅说什么?

生 1:你这奋不顾身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以后再 也不会伤害你们了,这猎枪我不会再用了。

生 2:你为了让我们吃到东西,不顾一切,你真伟大, 值得我们学习!

师:面对此情此景,只有这个词,只有这个比喻,才 能表达老人所有的感动和全部的震撼。这就是——

生 3:“像石头似的让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 在冰面上。”

【思考】

天鹅与石头,两者之间反差甚大,为什么把这两种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喻?这矛盾之处一旦被放入具体的语境中,就可以引起读者的共鸣:老天鹅下落时的速度、 冲力,使人联想到石头。学生在老天鹅与石头之间找到 心理联结点,理解了这个比喻,在头脑中建立起相关的形象和画面。

比喻之中不仅有形象,而且有情感。从二者的相似 之处,可以体会到老天鹅是在用自己的生命与冰层较 量。通过反问促思、创设情境,可以抓住情感的震撼点, 感受形象之中蕴含的情感:由一个反问句“老天鹅真的 是一块石头吗”引发深思,在找出相似之处的同时,感受 到老天鹅是在以命相搏,这既是进一步完善对这个比喻 句中所包含的形象的认识,同时也开启了情感之门。教 师充满情感的朗读,将文字中蕴含的情感意蕴完整地呈 现在学生面前,使人体味到只有这个比喻才能表达斯杰 潘老人的所有情感。

在上述情境中,本体和喻体的关系、特点都通过情 境传达给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在脑海中建 立了形象,体味了情感,也学习了语言,以及与语言有关的东西。

期待老师们分享你们的听课感受。

《灰椋鸟》教学设计

杨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至第五自然段。

2.学会本课7个生字,其中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认识两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找出灰椋鸟归林时和入林后的情景的句子欣赏、品读、想象,感受灰椋鸟归林的壮观,理解植树造林的意义及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能凭借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起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读懂课文,感受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场面。

难点:理解植树造林的意义及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

课文导入(图片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种可爱的鸟儿——灰椋鸟(学生齐读,教师相机指导朗读“椋”)

初读课文

字词模块

  出示生字词,多种形式读,指导“椋”“棱”的读音,认识多音字“翘”“和”并理解词义。

  写字“椋”“棱”

初读课文

自由朗读1至2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自由读文,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浏览课文,找出文中哪几小节写了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场面?

第二板块:

一、齐读课题,质疑导入

1.找出书上有关灰椋鸟的描写。(出示图片):它的嘴巴(尖尖的),背(灰灰的),远远望去(黑乎乎的),作者徐秀娟说——(课件浮出字幕:有什么好看的呢?)

过渡:究竟是好看还是不好看?研读完全文就知道了。

二、探究感悟,理解发现

(一)探究一:

灰椋鸟是怎样归林的呢?请同学们仔细地读课文的第四小节,想一想,把关键的词圈出来,边读边想象画面。

读后交流,教师点拨并相机指导朗读:

1.“一开始还是一小群一小群地飞过来,盘旋着,陆续投入刺槐林。”

(1)用动作理解“盘旋”;联系上下文理解“陆续”;

(2)重点解读:投入。理解灰椋鸟对刺槐林的感情。

(3)相机指导朗读。

2.“没有几分钟,‘大部队’便排空而至……浩浩荡荡地从我们头顶飞过。”

(1)播放归林视频,师质疑:好看吗?这场面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2)点击:排空而至。问:这个“排”是什么意思?

当我们看到波涛滚滚的黄河那万马奔腾的气势,你还想到了哪个带有“排”字的成语?

师:有同学读过王安石的这句诗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师释:后一句是说,两岸多情的山峰,不待邀请就推门而入,把青青的秀色送入我们的眼帘。

这里的“排”都有“推”的意思。

(3)还有哪些词写出了壮观的场面?指导读这些词,边读边想象画面。

(4)师小结:是呀,这哪里还是一只只鸟儿呢,这分明是一支秩序井然、纪律严明的(大部队)呀!“大部队”为什么加引号?

3.过渡:那些先锋队伍回家后干什么呢?后来的大部队又怎样呢?

(1)男女生分角色读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话。

师:(点击“倾诉”)这鸟儿也懂得了倾诉,懂得了交流。

找找还有哪些词将灰椋鸟写得人性化了?

4.想象说话:

假如此刻你就是那一只可爱的灰椋鸟,你会对伙伴们倾诉什么?又在呼唤什么呢?

链接四幅图片,点击鸟声,创设情境说话(可以写一写):

(1)这几个好伙伴还不愿分开,他们在互相倾诉什么新鲜事儿呢?一只鸟儿说——另一只又说——

(2)这位鸟妈妈回到家一眼没看着自己的孩子就慌了神,连忙大声呼唤——

……

5.梳理每四自然段,指导背诵方法。

(二)探究二:

读:自由读第五自然段,边读边想象画面。

画:画出自己喜欢的写鸟的句子。

悟:再读读,和同桌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并加上简单批注。

1.“看,这几只……少女在翩翩起舞哇!”

师质疑:有什么好看的呢?好看在哪儿?

指导读:那种轻盈优美的姿态谁能带我们去看得更真切些?

2.“树林内外……天然的俱乐部。”

师:什么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灰椋鸟的叫声。)重点读好此句。

师:你会用哪些词来形容这声音?(万马奔腾,震耳欲聋)与文中的描写比较。文中的描写不仅显得声音大,而且不嘈杂,很优美,很震撼,值得欣赏。

师:在这个俱乐部里,彩灯就是天上的—— 音乐就是—— 那翩翩起舞的少女就是——

3.作者看到这样的场面,不禁这样想(课件出示)学生齐读:这上万只……

4.如果你当时也在场,会欢呼些吗?把你的欢呼,你的惊喜,放到你充满激情的朗读中去吧!(齐读第5节)

第三板块:

一、学习第六小节

师:作者在感慨之余又陷入了沉思。指读第六自然段。

1.出示反问句,指读。

2.找出描写灰椋鸟生存的树林的句子,欣赏图片,感受画面美好。

师小结:这么温馨、和谐的画面真是一种大美呀!

3.情感升华:一句反问,作者无疑是在提醒我们思考,这样的大美,是谁辛辛苦苦创造出来的?——林场工人

4.板书并提示“人——林——鸟”的关系。

师:我们应该感谢的只是植树的人吗?还应该感谢谁?简介徐秀娟的事迹,

6.齐读: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没有徐秀娟这样爱鸟护鸟的人,我们到哪儿去观赏这样壮观美好的画面呢?

板书设计

26   灰椋鸟

壮观

热闹非凡

人——林——鸟

 

《天鹅的故事》教学设计

毕长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课前,老师请大家欣赏一组天鹅的图片。

师:天鹅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能用一两个词语试着说说吗?
:洁白,你是从它的外形上说的。
高贵。你是从天鹅给人们的印象方面来说的。
师:想听一听一个关于天鹅的故事吗?
二、整体感知

师:课文都预习了吗?生字、生词都认识了吗?那我可要考考大家,谁愿意来当第一个小勇士?
师:“克噜--克哩”在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克噜--克哩”分别出现在哪几小节?请同学们快速地从文中把它们找出来,并联系上下文想想:这三次天鹅的叫声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师:天鹅的第一次叫声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谁来说?
师:你很会读书。这第一次叫声,这个部分就告诉了我们故事的——起因。那么,第二次叫声又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呢?
师:对了,这个部分就告诉了我们故事的——经过。那么,第三次叫声又是在什
么情况下出现的呢?
师:这其实就告诉了我们故事的——结果。 你能用自己的语言简单地复述一下这件事情吗?
师:同学们,文章读到这儿,课文中的这群天鹅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精读
师:是啊,这是一群多么可爱的鸟儿啊!我们的心时时被牵动着,被感动着。同学们,对于那些感人至深的文字,我们不仅要用眼睛去看,更要用心灵去体会。下面就请大家默读课文的5、6两个自然段,动笔把最打动你的地方划下来,它可能是一个词语、一个句子,甚至一处标点,还可以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生默读画语句,写感受。
师:同学们读得这样认真,一定很有感触。谁愿意先来说说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
师:还有谁也找到了这一句,请举手。这么多同学都对这一句有感触,那我们就再来看看这一句。

师:这一句,谁再来说说自己的体会。
1.重重地

生:我从这一句中读懂了老天鹅不怕牺牲,不怕痛苦,也要去破冰,我觉得它特别了不起。“重重地”可以看出它使出了很大的力气。
师:你能抓住重点词来理解,这可是品读句子的好方法。“重重地”,对于这个词还有谁要说?
生:我从“重重地”看出了老天鹅几乎用尽了全身的力气,它的身体也一定很痛。

2.像石头是的让自己的胸脯和翅膀……

师:用什么重重地扑打?

师:胸脯和翅膀。

师:这里有个比喻句,把什么比成什么?石头是没有生命的,是不知道疼痛的,老天鹅疼吗?

师:那老天鹅为什么还要——重重地扑打下去?

生:只有重重地扑打,才能把镜子般的冰面打破!

生:只有重重地扑打,才能获得生存的机会!

师:即使痛,他也不吭一声,就像一块——

生:石头!

师:是啊,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啊!谁来读一读这句话!

师: 老师现在想请同学们做个动作。请起立,伸出你的左手,掌心朝上,再高举你的右拳,用你的右拳重重地打在你的左掌上,就打一次。开始!
师:现在,再来看这两个句子,你有什么要说的?
生:我们用自己的拳头打,都这么痛,老天鹅用自己的胸脯和翅膀一定更痛。
生:当时天气很冷,老天鹅用冻僵的身体去打冰面,冰面又那么坚硬,老天鹅一定会受不了的。

师:孩子们,老天鹅用它的血肉之躯去扑打冰面,难道它的身子比石头还硬吗?到底是什么比身体更硬呀?

生:顽强不屈,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坚决破冰的决心。

师:谁能读出这顽强不屈,奋不顾身的天鹅?

师:每一次走进老天鹅,我们都有不一样的感动与体会。现在谁再来读这两句话。
指名读。
3.经过这沉重的一击……
师:你用心体会了,孩子。可是,你知道这冰有多厚吗?简介贝加尔湖。
师:你有什么感受?

过渡:是啊,这重重地一击,冰面在颤动,我们的心也在颤动啊!有了这样的体会,再读这两个句子你会有不一样的感受。自己读读看。
4.……

师:这一段中,除了这两句,还有哪个地方也深深打动了你?
生:还有最后一句的那个省略号也打动了我。
师:为什么?
生:从这个省略号中我明白了老天鹅不止一次、两次扑打冰面,而是扑打了很多次,说明它很顽强。
师:读到这里,我们的心灵也犹如这冰面经受了一次又一次的震颤。老天鹅用行动谱写了一首最为壮丽的诗篇。谁来读?

师:这真是一只_______的老天鹅啊!

师:一次、两次、四次、五次,甚至是十几次、几十次,想象一下,在那皑皑的白雪中,冰封的湖面上,你仿佛看到老天鹅的什么样子? 
师:老天鹅的羽毛都掉了很多,老天鹅却再一次——

过渡:是啊,你看到了吗?那寒冷的冰面上留下了老天鹅的片片白羽、斑斑血迹,以柔弱的身体撞击坚硬的冰面,这是何等的疼痛!面对着这样的天鹅,我真想劝劝它:老天鹅呀,难道你没有看到冰面上的斑斑血迹吗?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师:难道就不怕那钻心的疼痛、刺骨的寒冷?

师:多么可敬的老天鹅啊!
师:让我们一同走进这智慧、勇敢、顽强的老天鹅吧!
师:同学们,这一次又一次的重重扑打,岂止是扑打在寒冷、坚硬的冰面上,它也重
重地扑打在我们的心里啊!这哪里是一只天鹅呀,这分明是一个不向命运低头的——
生:“破冰勇士”。
师:让我们郑重地写下这四个字吧!

(二)第六小节

师:这时,别的天鹅似乎被这一举动惊住了,此时此刻,在这个“破冰勇士”的带领下,其他天鹅又怎么做的呢?

师:书本上的插图,画面表现的就是这一段话的内容,给这个场面起个名字吧。你为什么这样起名字?你仿佛看见了什么画面?

师:你瞧,有几只天鹅来帮忙了,湖面上不是传来阵阵“克里克里克里”

又有一些加入了,读——克里克里克里

很快,整群天鹅都投入了破冰工作-------兄弟们那,加油!齐心干哪,加油!

师:是啊,令我们感动的不仅仅是智慧、勇敢、顽强的老天鹅,还有这群可爱的天鹅们。这真是一群——“破冰勇士。 激动人心的劳动号子响彻湖畔,久久回荡在美丽的贝加尔湖的上空。这是一群可爱的生灵,这是一个生命的奇迹。这样的一幕,给了老猎人斯杰潘怎样的震撼,又给了人们什么样的思考呢?(教师在课题后面打“?”)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