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研活动(三)
发表日期:2016/5/3 10:03:14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禄小教师 有719位读者读过
授课者:朱晨灿
评讲记录:
叶海燕老师:一、 感受语言,体会人物形象
《天游峰的扫路人》从题目入手他写的是人而非天游峰,故朱老师在进行教学时首先就明确了主体,让学生去寻找写人的语句。在寻找的过程中引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这两个文学性的词语,从而从这两个方面入手去找出如何写扫路人的。写到天游峰的高与险,从“一根银丝”“九百多级”等等,进而写游人的表现,如“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望而却步、半途而反”,这些均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其中的意思,从而把握文章写这个是为了表现什么。学生在老师的一个问题中能够自主地找出词句并说出表达效果,其实也是一种对语文知识的掌握,我想这也是为何朱老师班级的学生在阅读上更胜一筹的原因吧。
二、 自主学习,提高阅读能力
现在学习语文,低年级最基础是认识字词,高年级则是学习如何去体会语句的使用表达什么思想。所以高年级的教学主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自己体会到语言的表达。作为教师索要做的就是做好引导者的身份,在学生对于字词或者语句理解是所发生疑惑的时候,给予他们一个正确的导向。
邱宏老师:朱老师在教授《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时从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来体会老人乐观自信、豁达开朗的性格,这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让学生走进文本,认真自读课文,画出有关语句,并在有感受的地方写上批注。然后抓住老人的外貌描写,朗读感受到这是一位身体硬朗、和善可亲的老人。引导学生通过老人朴素的话语感悟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接着,进一步引导,“既然扫山路是一件很艰难、很辛苦的事,那老人为什么说不累呢?”再次引导学生抓住老人的语言:“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等语句,朗读感悟老人乐观的生活态度,体会老人对生活充满了信心。最后,联系课文最后一句“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住地。”来理解体会老人那令人敬慕的豁达的人生态度。指导学生用自信、爽朗的语气朗读课文最后一段,再次体会老人热爱生活、豁达自信的性格特点,表达对老人的敬意和赞美。
王梅老师:“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是点燃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朱老师让学生对课题进行质疑,学生各抒己见后,朱老师又对问题进行了总结,总结出三个问题:1、天游峰是一座怎样的山峰?2、天游峰扫路人工作是什么?3、天游峰扫路人是怎样的人?课堂也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思路清晰,目标明确。
第一个问题,朱老师让学生自读,体会天游峰的“险”,让学生比较“一根铁丝”、“一根银丝”哪一个更好,推敲词语,学生在朗读中,比较中,体会中感受到飘飘悠悠的感觉,美的感觉。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来体会老人扫山路是十分艰辛的。“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望而却步、半途而返”这四个词语都是游客的表现。这四个词语,朱老师找了四个学生进行表演,生动的表演既解决了词语的理解,也让课堂更丰富精彩,让学生更能感受到扫路人的辛苦。在这里朱老师并没有局限于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让学生清楚写游客是侧面描写,衬托扫路人工作艰辛。六年级重视让学生把在课文中学到的方法迁移到写作的应用上,是值得学习的。
附教学设计:《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一、巧妙设计,展示实实在在的课堂
在学生读了课题之后,教师抓住文章的眼睛----题目,引导学生梳理出三个问题:“天游峰是一座怎样的峰?扫路是一个怎样的工作?扫路人是一个怎样的人?”搭起了课堂教学的研读框架,避免了琐碎问题的堆砌。继而层层深入,默读、思考、表演、朗读、品味,引领学生以语文的方式,在揣摩语言的同时感受文本的意蕴。学完课文的重点语段,请学生用一个字来概括:“天游峰是一座怎样的峰?老人的工作怎么样?老人的特点?” 从学生个性化的发言中证实:学生通过探究得到的体验、感受是多元的,是鲜活的,是由生命力的!
二、善于引导,重视过程与方法的传递
在指导学生学习描写天游峰的句子时,注重把握了一个细节。在学生找到句子谈了感受的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抓关键词,通过一架天梯、一根银线等词的理解,让学生学习运用抓关键词理解感悟句子的阅读习惯。
三、朗读体悟,显示教师指导的魅力
这节课上,首先让学生理解爬天游峰是很累的,而老人却不觉得累,让学生找出有关的词句指导朗读。其次,学生找到了“九百多级、飘飘悠悠”等词语后,体会天游峰的险峻,老人的轻松自在,并读出感觉。接着在读中感悟,体会老人对天游峰的爱,对扫路工作的热爱。最后师生分角色朗读,先由同桌朗读,师生评议,然后教师范读,学生品赏,体会出师生读得好在哪儿,哪儿需要改进。从读的情感和技巧两方面品析,在品析中感悟,在品赏中提高。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3.学会描写人物的方法以及反衬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透过文中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感受“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一位怎样的人”。
难点: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1.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张照片,想认识他吗?认识他得有两个条件:
(1)学生读生字词。
(2)朗读扫路人的外貌描写。
二、与天游峰对话——感受天游峰的高与险
过渡: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进天游峰和那扫路人。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描写天游峰的句子,想想作者是用什么方法表现天游峰特点的?哪些语言文字引起你的关注?
2.交流,出示: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那天,我终于顺着这根银丝上了峰顶,心里好不得意。
我抬头望了望在暮色中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
1.出示天游峰的视频。(教师相机描述。)
2.交流:
(1)比喻。你把它读一读,见过白色的丝线吗?这银丝是天游峰的石梯,让你感受到天游峰的——险,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还有哪些文字引起你的关注?
引导学生从“飘飘悠悠”、“断掉”、“抛”中你体会天游峰的险、高。
难怪人们称“天游峰是——武夷山第一险峰。”能把自己的体会送进去读一读这段话吗?指名读,点评。
(2)作者还用了什么方法表现天游峰特点的?(列举数字)
点红:运用了这么多数字,不觉得啰嗦吗?(突出天游峰高)
你能把我们带到那高高的天游峰上去吗?(指导朗读。)
(3)侧面烘托。
面对这样的天游峰,游客作出何反应?(引读:“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体会侧面烘托的方法。
爬上了天游峰作者心情怎样?你来把作者得意的心里表现出来。
作者攀上天游峰是那么的得意,而这位老人——引读:每天都要一级一级------令作者不禁倒抽一口气,从这倒抽一口气中,你体会到什么?
3.小结:同学们,课文主要写扫路人,为什么作者花了这么多笔墨写天游峰呢?(板书:反衬)
三、与扫路人对话——感受老人的自信与豁达
过渡:那文章中还运用了哪些手法来描写扫路人的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找出描写老人的句子,你读出了一位怎样的老人?
(学生读书,交流)
1.外貌:我循声迎了上去,才看清是一位精瘦的老人。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蹬一双棕色的运动鞋,正用一把竹扫帚清扫着路面。
借着淡淡的星光,我仔细打量了他: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生读,师正音)
(1)你体会到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勤劳、朴素)从哪些文字中体会到的?(引导抓住“褪色的衣服”,“运动鞋”,“精瘦”体会老人的勤劳朴素。)
比较:“精瘦”和“瘦削”
(2)结合“炯炯有神”,“慈善”,“黝黑”等词语体会。
这两处既然都是描写人物的外貌,为何作者没有放在一起写呢?
谁来把这两处描写外貌的句子读读?
2.你还找到哪些描写老人的句子?(第4小节)
你感觉这是位怎样的老人?(热情好客)
你能把老人的热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
3.还有描写老人的句子吗?
(语言、神态)“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他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
“按说,我早该退休了。可我实在离不开这里: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而且还有花鸟作伴,我能舍得走吗?”
“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说罢,老人朗声大笑。
(1)九百多级石梯,每天扫一个来回,多么辛苦而老人却说不累。你能读好两个“不累”吗?(指导读,读出老人的口气。)
老人说不累的理由是什么?
小结,板书:豁达开朗。
谁来读好这句话?练读,指名朗读。(点评。)
(2)老人就这样风里来雨里去,几十年如一日,不辞劳苦地清扫着天游峰的石梯。可他还是说——(点红:我能舍得离开吗),为什么舍不得走?
你们能把这份真情、这份热爱通过朗读来表达吗,谁来?
(3)你还有什么感触?30年后,老人多大了?(老人相信自己能活到——100多岁,他对生活对——充满自信,还想在这儿继续工作。
这种自信的话语,爽朗的笑声,就是一种自信乐观的表现,(板书:自信)。我们一起老读读这句话。
让我们一起把这份真情、这份热爱通过朗读来表达吧!(师生配合读)
4.课文除了写扫路人,天游峰、游人外,还写到了什么,谁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
引读:笑声惊动了竹丛里的一对宿鸟,它们扑棱棱地飞了起来,又悄悄地落回原处。
这鸟飞了起来,为什么又悄悄落下?这鸟其实就是——(老人)
5.我想:同学们此时对这位老人已经有了深刻的了解了,作者最后说,引出:“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住地。”仅仅是伴随我回到住地吗?你能谈谈吗?
四、总结全文,提炼写法。
1.课文学到这儿,我们知道作者不仅通过环境描写的衬托,还抓住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向我们多角度地展现一位勤劳朴实、热情好客、豁达开朗、自信乐观的扫路老人,让我们记住这样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平时的习作训练中去。
2.同学们,在人生道路上有风有雨,只要我们拥有乐观、自信、豁达开朗,相信陪伴我们的永远是阳光灿烂的日子。
3.让我们牢牢记住这位扫路人吧,有感情地齐读课题。
五、布置作业
小练笔:“30年后,当作者来到天游峰,会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呢?”请同学们展开想象,学习文中抓住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人物的方法,续写30年后的情景。
(五)板书设计:
天
游 高、险
峰
的 反衬
扫
路 豁达、开朗、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