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教学教研>>教育教学>>两组建设>>备课组>>四年级>>语文>>文章内容

禄口小学2015-2016第二学期四年级集体备课材料(三)

发表日期:2016/3/29 15:34:08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禄小教师 有606位读者读过

                                                  禄口小学2015-2016第二学期四年级集体备课材料(三)

                                                        主备人:宋雅文

一、课题:

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次抱母亲》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1、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子,感悟母爱的无私和母子之间浓浓的亲情,激发对母亲的崇敬、爱戴之情。

2、体会母爱的无私与伟大,感受母亲胸怀的宽广、博大,激发学生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3、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感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材的理解和分析:

《第一次抱母亲》重点记述了“我”与护士、母亲的对话,简洁生动地描写了“我”抱母亲的情景,表达了我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课文内容简洁语言明快,娓娓道来,毫不雕饰,但字里行间却饱含着一股浓浓的亲 情,读来令人感动。全文共 5 个自然段,可分三个部分:第一自然段是第一部分,叙述了“我”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没想到母亲的身体是那么轻;第二、三自然段是第二部分,“我”告诉护士,记忆 中的母亲总是挑着重担翻山越岭,“我”总以为母亲“力大无穷”,却 不知母亲只有 80 多斤的身体,却承受那么重的担子;第四、五自然 段是第三部分,写“我”突发奇想,想抱母亲入睡,结果发现母亲的 眼里流出了泪水。

四、独特的设计理论依据: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平等对话的过程。对话教学,唯有高扬主体之魂,调动学生的生命潜能,才能得以升腾;唯有吮吸言语之汁,发展学生的言语素养,才能得以升格;唯有浸润情感之泉,直抵学生的心灵,才能得以升华。在本课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板块:

(一)选准切入点——启情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通过“没想到”这三个极富召唤情味的字眼,吸引着学生,约请着学生,走进那感人肺腑的“母爱”之中,走进那烫灼着心灵的“文本语言”之中。

    (二)夯实训练点——悟情

 体验是一种生命活动状态,是个体在当下的一种悟解、领会、关照、深思状态,是一种高度澄明的心灵境界。当明澈的情感拨动了体验之弦,心灵便会震撼与鼓荡。那“比山高,比海深”的母爱藏在一道让人心酸的加法算式之中,藏在催人泪下的一“重”一“轻”之中,更藏在令儿子悔恨交替的“没想到”之中,怎不让人为之动容?一次又一次的心灵体验之中,一回又一回的矛盾冲突之中,一遍又一遍的深刻叩问之中,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掀起阵阵波澜,触动的是爱,激荡的是爱,浸润的还是爱。那份因爱而激荡的感动,绵延在学生的每一个细胞之中。

(三)激活迁移点——生情

用富有生命气息的语言、音乐,进一步渲染“感动”的情感磁场,进一步唤醒、激活学生的生命情态,用最真切的语言、最真挚的情感去讴歌最质朴却又最最神圣的母爱。一颗颗感动之心、感恩之心,在这一刻,被深度唤醒!

、教学设计或独特环节列举:

教   学   设   计

复  备

一、选准切入点——启情

今天,我们继续打开课本,走进第13课《第一次抱母亲》,去认识文中“我”那位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

   二、夯实训练点——悟情

 

 

1.整体感知“抱”的情感差异。

1)文中哪些句子具体描写“我”抱母亲的情形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读文,并划出相关的语句。

2.紧扣“没想到”,感受“我”的心情。

 默读课文 12 自然段, 几处“没想到“找出来,读一读,体会一下。

3.紧扣“力大无穷”,感受母亲的形象。 

交流句子并讨论:“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 到她是用 80 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1)作者印象中的母亲是怎样的?用文中的一个词概括。

2)再读作者说的一段话,边读边圈划,从哪些词让你感受到她力大无穷?

    透过这一“重”一“轻”,你最想说些什么?

 到底是什么力量促使这么轻的身体挑起这么重的担子?母亲真的是力大无穷吗?

3、读一读第3——5自然段,课文中还有一些让你“没想到”的细节,读一读,划一划,如果有想说的话,就在旁边写下来。

第二节重点句

2、我以为母亲睡着了,准备把她放到床上去。可是,我忽然看见,有两行泪

水从母亲的眼角流下来……

1)我小时候,母亲是无数次抱我,可是我是第一次抱母亲,从这“第一次——无数次”中,你读懂了什么?

2)这两行泪水中,有                       ,           

3)作为子女,母亲的养育之恩能不能忘,再读第二段重点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