禄口小学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四年级语文集体备课(二)
发表日期:2016/3/15 9:25:35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禄小教师 有598位读者读过
禄口小学2015-2016第二学期四年级集体备课材料(二)
备课人:祝云龙
一、课题:8《三顾茅庐》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1、学生学会“顾、茅、庐、恭、塞等”生字词,理解词义并且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抓住人物语言、动作描写理解刘备三请诸葛亮求贤若渴的心情,体会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3、品读张飞的语句,理解文章中的对比衬托法,读懂张飞和刘备的对话。
4、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体悟环境烘托人物特点的写法,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5、激发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的兴趣,感受中国古代文学的美。
三、独特的设计理论依据:
《课程标准》认为教师要在课堂上“尊重、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我在教学中紧扣“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刘备诚心诚意的邀请诸葛亮”这一中心问题展开教学。采用自主探究、感悟然后交流的学习方式。带领孩子们在文本语言中穿行,让他们自己去跟作品打交道。在轻松愉悦地环境下引导他们跟文本对话、跟老师对话,指导学生完整地走一个阅读教学过程,较好地实现学生、教师和文本的对话,并适时引用故事原文,拓宽阅读角度,激发学生对古典名著的兴趣。
设计理念:
1、感悟体验与学习语言相结合。新课标要求该学段的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抓住文中有关语言、行动描写的词句,揭示词句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朗读体验,评价人物,把孩子们投入到语言的世界里,引领学生进行语言的艺术解读,体会语言运用的规律和作者的思维结构。使语言和精神同筑共生。
2、朗读与探究相结合。围绕"在三顾茅庐的过程中,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刘备相请诸葛亮诚心诚意"展开全文的教学。引导学生探究、体悟,让学生在融情探究中与文本进行深入的对话,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积极主动探究的过程。
3、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课本到原着,拓展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具有开放性,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地发展。
四、教学设计或独特环节列举:
教 学 设 计 |
复 备 |
检查预习情况: 1、谁来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下“三顾茅庐”是什么意思? 2、解释课题,补充课题。 引导:三,就是三次,顾,就是拜访。茅庐,茅草房。请在课题前加上拜访的原因,在课题后加上拜访的结果,试着说一说。(生讲述) 过渡:其实,大家所说的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诸葛亮有这么好的计策,肯定有许多人去请他,曹操、孙权、天下群雄都想请他出山,得到他的辅助,为什么独独刘备请到他了呢?刘备哪一点打动了诸葛亮?请大家到课文中找找关键词。(诚心诚意) 精读感悟,体会人物特点 师:请大家默读课文第二小节,思考:刘备的诚心诚意表现在哪些方面? (一)分析人物对话,感悟人物品质。 出示课文 (1)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 大家认真观察一下,这个“嚷”字中有几张“嘴巴”?怎么读? 透过这个“嚷”字,你或许还能看到张飞的心情。(生气、不满) 师:!张飞真是窝了一肚子的气呀!小张飞们,通过朗读表达出你们的不快!自己练练看。(学生自由朗读。)指名读。 |
|
过渡:到了隆中后刘备又是怎样做的呢?请大家自读第三小节,再找表现刘备诚心诚意的词句。 (二)分析人物动作,体会刘备诚心诚意。 出示: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1.这段文字中,刘备的每一个细节都让我们深受感动。从这些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1)为什么离诸葛亮住处半里多路就要“下马步行”?诸葛亮又看不见? (2)“轻轻敲门”说明了什么?学生生模仿动作。(怕惊扰诸葛亮) (3)童子说诸葛先生正在睡觉,刘备“轻轻地走进去”,说明了什么? (4)“恭恭敬敬地站”是怎么个站法?你进办公室等老师的时候怎么等? 谁来模仿一下”恭恭敬敬“?指名模仿动作: 这一等等了多久? 刘备与诸葛亮年龄、地位都有很大的悬殊,刘备已经年近半百,而诸葛亮才是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刘备是皇族后裔,人称刘皇叔,诸葛亮只是一个书生,一介平民。 年龄小、地位低的诸葛亮在温暖的被窝里美美地睡着,而年龄大、地位高的刘备却在春寒料峭的早春,在阶下恭候。在等级制度非常森严的封建社会,这合适吗? 小结:通过刘、诸葛身份的对比,通过这些动作描写、细节描写,我们再次深深感受到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 |
|
五、全堂总结。 同学们,《三顾茅庐》这课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把一个“诚心诚意、尊重人才”的刘备的形象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想进一步了解他们更多的故事,请课后阅读《三国演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