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教学教研>>教育教学>>两组建设>>语文中心组>>文章内容

语文教研(二)——用目标实现教学之美

发表日期:2016/3/14 15:49:58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禄小教师 有655位读者读过

语文教研(二)

用目标实现教学之美

时间:2016年3月11

执教者:伍凤娟老师执教二年级下册《月亮湾》

         文老师执教年级下册《大松树和小松

三月,在春雨滴答后露出久违的灿烂。三月,在春风拂面后诵出那支清新的诗歌。虽然这个三月有些寒冷,可是并不妨碍我们用仰望的姿态,尽享三月阳光的无限美好。在这灿烂的季节、在这生命的春天,禄口小学低年段围绕课标解读的语文教学活动在多媒体教室井然有序地开展着。2011 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的课程性质是这样表述的:“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可见,依托语言材料,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而“综合性”和“实践性”则是学习语言的重要特点。

情境实践 以“美”悟文

我们的语文课堂,如果仅仅让学生感受到美,体验到美,那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尽力训练学生去表达美,创造美,以达到积累和发展语言的目的。如伍凤娟老师执教《月亮湾》这篇课文,小河、鱼儿、青山、绿树、桃花、农田之所以让人觉得美,是因为作者从不同的方面将这些景物写具体了。所以写作有序,移步换景,但我觉得对于二年级的写作教学谋篇布局,构段并不是训练的重点,基点应落实在片段描写,尝试着把选取的对象写具体,写生动,写出景物的特点。因此,在这节课的处理上,伍老师别出心裁地创设了小导游介绍月亮湾的情境,让孩子逐步地体现语言文字的美。我想,如果给我教学这一课,我可能会尝试仿写,如在体会桃花开得多的时候,我会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运用了打比方的方法,从颜色、数量、形状等方面将桃花写具体,那么从而总结下,我们也可以利用这些办法将景物写美呀,在此基础上出示仿写片段:校园里的迎春花开了……我想,在这样更深一步中,孩子或许能够更加清晰地理解如何将景物写美。

游戏是低年级孩子喜闻乐见的形式。 教学中,伍老师通过当小导游的实践活动,调动学 生学习抽象文字符号的兴趣,使学生注意力高 度集中,思维更加活跃。让学生再次走进课文,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从而实现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鼓励学生发表有个性的独特见解,并在过程中相机进行朗读指导和语言文字的训练。

识字教学扎实有效

识字写字是低年级教学的重中之重,在这节课中,识字写字做到有层次、有梯度,形式活泼,内容充实。首先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请小老师领读田字格里的生字,伍教师及时捕捉到小学生读得好的字音加以强调,读得不好的及时更正,解决了生字的读音。在理解的基础上识字,使识字教学在阅读的语言情景中获得生命。教师在“湾”字的教学中,教师根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把字的音、形、义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记住这个字。并让学生联系生活,给“湾”字找寻记忆的方式,理解成水流弯曲的地方,并在随后的时间内及时反馈孩子的书写,将识字写字落实到实处。

抓住文中的方位词和描写的景物,借助导游介绍地方式让学生积极准备。再学课文,那一幅美丽的图画就跃然于学生的眼前,再进行地点转换的梳理,便对村子的大概面貌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可谓水到渠成,“得来全不费功夫”。

当前我们的语文教学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学生语文学习方法和策略的茫然、学习热情和主动性的缺失,教师对目标与方法的模糊等,愿我们都能遵循语文目标教学,模式的构建”贯彻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原则,“双线并进”,通过阅读将 他们引向美的世界,感悟美的意境,积累美的语言,创造美 的文字,达到美的最高境界。

 

 

楼主
Re:语文教研(二)用目标实现教学之美
发表于2016-3-11 20:12:00
在小学低年级重点的教学是字词,它贯穿整个教学阶段。如果一个孩子字词没有学好,那么文章也不会学好,语文方面就是一个空白。学生只有把字词掌握好了,才能正确的朗读课文,领悟课文。所以伍老师在教授《月亮湾》这一课时,生字教学非常细致,不断地让学生朗读、评价、纠错,旨在让学生熟读这些生字,因为只有解决了这些最基本的问题,才能更好地进行接下来的文本学习。在学生找到相关句子后,也紧扣里面的关键词,比如:绿油油、开满、许多、一片等让学生感受月亮湾的美,并联系文中“村子的前面有一条月牙一样的小河”这句让学生了解月亮湾的名称由来,教会学生写作取题的好方法,这就是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知识得到迁移。
当然在解读文本时,伍老师很有针对性地选择了图文结合的方式,特别是让大家找一找你最想去的景点是哪里,学生随着图片,看到了一家挨着一家的村子,看到了缓缓流淌的小河,一座小石桥,一群群鱼儿,小桥、绿树、青山的倒影,还看到了桃树、桃花、农田、茶园。他们从图与文字中感受到了村前村后的美丽景色,于是这些美景和美丽的文字都很系统地被记在了脑海中。未进行分析,也基本了解了七八分,为后面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最特别的是伍老师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体会了一回当导游的乐趣,通过这样的方式,更加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活跃了孩子的思维,也就更能走进文本了。
而《小松树和大松树》这一课,徐老师在教学生字这块,个人觉得一节课教授4个生字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可能消化起来比较困难,而且在字词教学这块占用的课堂时间过多。但徐老师能够带领孩子入情入境, 让他们走进大松树和小松树的内心世界。在导入部分,她就出示小松树和大松树的图片,让学生直观的了解到小松树和大松树的区别,并让学生通过文字领会到小松树得意、目空一切的原因,当然在这过程中,也锻炼了一年级孩子的说话能力。
语文教学不是一朝一夕的,我们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反思,才能不断地进步!
1
Re:语文教研(二)用目标实现教学之美
发表于2016-3-14 8:47:00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一篇寓言故事。 讲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 课文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骄傲自大的行为。 从三维目标出发,教者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 感情诵读小松树和风伯伯说的话,在教师导读中习得读书方法,学会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学会思维。
2、在诵读中体会小松树的盲目自大,感受风伯伯的和蔼可亲,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 
3、在诵读中享受阅读的乐趣。
为了完成这三维目标,教师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的教学策略。
1、搭建对话平台,使学生融入课文情境如何让孩子在阅读中认识到小松树盲目自大的错误,这是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教学中如何使思想教育不露痕迹、潜移默化地调动学生的内心感受。 教师在教学中采用了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活环境为学生搭建一个生本对话、师生对话的平台,使思想教育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如创设了孩子与小松树交朋友的情景,孩子与大山爷爷对话的场景,融入课文情境,教师稍作点拨和引导,即达到了教育的效果。
2、注重阅读兴趣的激发,培养学生读书感悟的能力“以读为主,在读中整体感知 ,在读中有所感悟 ”绝不是一遍接着一遍的傻读、呆读。 而是让孩子一遍读有一遍读的任务、一遍读有一遍读的方法,一遍读有一遍读的乐趣。
3、联系生活,实现情感迁移建构主义认为,孩子总是带着一定的生活知识经验、情感体验参与阅读。在此基础上构建新的对文本的解读。因此,阅读教学中,孩子的生活知识经验、情感体验是宝贵的教学资源。 教师要基于基本语义层面,结合指导学生感情朗读,适时点拨,将文本与孩子的生活知识经验、情感体验“链结”起来,实现更深语义层面的解读。整堂课很好地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教学的点拨者和引导者这一新的教学思想。课堂教学能以人为本,能注重情趣的激发,充分以教材为例子,对学生进行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进行思想价值观的教育,成功地体现了新课标的新理念。
2
Re:语文教研(二)用目标实现教学之美
发表于2016-3-14 12:17:00



《月亮湾》这篇课文描绘了一幅秀丽的田园风光图,展示了农村一派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课文语言优美,充满美感,是一篇培养学生语言感悟能力、陶冶学生审美情趣的好材料。
其中,根据第一学段的要求,1、2两个目标是教学重点,由于学生对“月亮湾”缺乏感性认识,要在语言文字中把握所蕴涵的情感,有一定困难,因此体会月亮湾的美丽,深化学生的阅读感受是教学难点。
第一环节、谈话揭题,导入课文。
    首先通过谈话出示要学习的课题,并在揭示课题的过程中解决第一个生字“湾”的用查字典的方法
理解意思,并对这个字进行记忆。这样设计,符合了随文识字的特点。
第二环节、初读课文,读准字音,了解大意。
请小朋友自由读课文。提出自读要求:
⑴读生字,读准字音;
⑵把生字放到课文里,再读一读;
⑶读读想想,课文中的月亮湾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第三环节:再读课文,随文识字,流利朗读
1、指名学生读第一段,纠正读音后,进行引读,让学生对月亮湾是个什么地方有个总的初步印象。
2、课文的第二段是写月亮湾最具体的一段,是全文的点。伍凤娟老师以长句指导突破难点。逐一出示本段中的四句长句,并随即随文解决长句中的4个生字。这一段的第一句话中没有生字,着重让学生先读,再通过贴图的方式理解这句话中的几个位置关系。本自然段中词语的难点之一是“绕着”一词,我采用由我做手势,让学生来猜字的方式让学生利用形象的动作来理解。难点之二“缓缓地”,我采用让学生换个词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并用说反义字的方式来巩固。难点之三是”倒映”一词, 我估计学生对此较难理解, 因此在流“清清的河水倒映着小桥、绿树和青山”一句时,先找出句中的生字宝宝,并将引出“倒映”和“倒影”两个词语,通过选词填空的方式让学生来感受两个词语之间的区别。本自然段中修辞的难点是“开满了桃花”一句,我先出示句子,让学生说说句子的修辞手法,并找出比喻词,学习“像”这个生字,再来说说这句话用什么比作什么,直接用多媒体出示“漫山的桃花”和“灿烂的朝霞”的图片,让学生在直观上对此有个认知。并让学生再说几句,训练说话。
3、课文的第三小节用引读的方式让学生对村子的后面的景色有一初步印象。
第四环节,指导写字
在这个环节,主要指导一个字的书写“湾”,学生通过先描再说再写来加深对字的结构的映像。
3
Re:语文教研(二)用目标实现教学之美
发表于2016-3-14 12:55:00

《月亮湾》这篇课文让孩子们在品悟月亮湾美丽的景色的同时,能够激发学生的热爱家乡的感情。如何品悟景色,也是这课的重点,教会孩子们按一定的顺序去写景,也就是常说的“移步换景”。这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比较陌生,也是难点。
伍老师就重点讲解了文章的第二小节,剖析了村子前面的景色,以“景点分布图”和“小导游”的形式来上,衔接自然,娓娓道来。通过请孩子们说说自己最喜欢去的景点,再来逐个讲解各景点的景色。采用图片对比,练习说话,比较句子等方式来学习。最后,让孩子们给月亮湾设计一条最佳旅游路线,这就是按照一定的方式方法来写景的方法教学。给讲的好的同学颁发导游证,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再整体按顺序背诵课文,让课堂教学更有完整性。在写字教学中,伍老师讲解了“湾”字的由来,范写、展示,也很完整。
《小松树和大松树》这篇文章是一年级的课文,内容较简单,孩子们也比较喜欢。徐老师课堂教学井然有序,生字教学很扎实。还运用了简笔画、贴画这些方式辅助教学,花了很大的心思。其中,也进行了说话练习,比较句子,抓住关键词体会角色的感情,在理解“惭愧”一词时,很多孩子不知道,徐老师举例子,“犯了错误,老师请你站起来,你是什么感觉?”这样,孩子们很快便理解了。写字教学时,徐老师剩余的时间比较多,但是一次性写了四个生字,似乎有点匆忙,孩子们消化起来有点难,如果能够一个个的教学并及时反馈,应该效果更理想。
4
Re:语文教研(二)用目标实现教学之美
发表于2016-3-14 14:16:00

今天非常有幸听到伍老师和徐老师的两节精彩的语文课。伍老师的《月亮湾》行云流水,听她的课就如在冬日的暖阳下,泡一杯热茶、捧一本书籍一样舒适与惬意。也像一曲欢快的童谣,有这么几点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一、有生机
即: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具体表现在如下三点:
1、书,让学生自己读。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商友敬先生说:“文章的精华在句子中。你不读,这一切精华不会自己显露出来,而只能是纸上的铅笔符号,那是‘死’的。要把‘死’的变成‘活’的,只有读,让它在你嘴里活起来,然后才能在你的心里活起来。”可见,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在《月亮湾》一课中,伍老师成为亲切而又睿智的点化者、组织者,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去体味、去感悟,在充足的时间里,以读激趣、以读显形、以读启智、以读育人,真正把语文课上成了朗朗的读书课。
2、话,让学生自己说。课堂上,伍老师能着力发掘学生说的源泉,提供说的氛围,充分赋予学生说的权力。例如:出示月牙、朝霞的图片,让学生说说它们怎么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更训练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在讲到桃花的香味时,老师让学生想象说香味还飘到了谁的鼻子里,不仅加深对桃花的喜爱,也训练了学生说的能力;让学生结合自己采茶的经历来了解采茶姑娘的生活,丰富而有趣……在说中,不但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更重要的是孩子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都得到了发展与提高。
3、情,让学生自己抒。古人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看来,无论是读还是写,都离不开一个“情”字。情感是文章的生命,只有触摸情感,才能感悟文章生命《月亮湾》一课中,伍老师能充分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素,努力引导学生去体会、去感悟,并用自己投入的情感去影响、感染学生。课堂中,学生的情感与教材的情感进行碰撞、交融,学生入情入境、活跃而投入,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生机与智慧,阅读课也就上出味来了。
二、有发展
我们的教学应该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服务,包括认知水平的提高、学习技能的掌握与熟练、思维能力的形成与发展等等。每天,当我们跨进教室时,我们要想想:这节课,我该教给孩子些什么?一点知识,一些方法,一些启迪,还是一些积累?我们在提倡人文、感悟情感的同时,不能否定工具、忽视语文文字,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才是语文教学的完美。在《月亮湾》一课中,老师把语言文字的训练落到实处。如:课堂教学一开始,把生字“湾”与“弯”进行比较、选词填空,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生字;当学习了课文中一个比喻句“河岸上开满了桃花,远远望去,就像一片灿烂的朝霞”,老师立即联系课文内容让学生练说比喻句:“走近桃花,又像”,这样既加强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让学生练习了比喻句;当学到文中“绿油油”这个词时,老师先告诉学生“油”要变调,接着让学生看图,问:麦苗后面还有什么?引导学生说出“金灿灿的油菜花”,又问:到了秋天,田野里有什么?学生说有“白花花的棉花”“红通通的高粱”“黄澄澄的稻谷”等,从而让学生巩固了ABB型的词语。而且,这些语言文字的训练,都是立足于教材,与课堂教学内容有机融合的,不是为了训练而训练。
三、有创新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而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则是现代社会赋予教育的神圣使命。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可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爱因斯坦说:“没有想象力的灵魂,就像没有望远镜的天文台”。可见,想象对于一个人来说有多么重要,况且孩子天生就具有想象力。《《月亮湾》一课中,王老师能利用课文中语言的凝练处和空白处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如:想象月牙和桃花像什么,想象桃花的香味,想象小鱼和它的朋友怎样快乐地生活在小河中,想象从采茶的歌曲中听到了什么等等。
5
Re:语文教研(二)用目标实现教学之美
发表于2016-3-14 14:37:00
听了徐文老师执教的《小松树和大松树》,感觉教师教得轻松自然,学生也学得兴趣盎然。  教学中,将“读”的练习贯穿整个过程,通过读一读、说一说、演一演等活动环节,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语感,也感悟了课文中蕴含的情感及道理。
一、 新课标理念灵活融入课堂
理论是行动的指南。这节课,徐老师把《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一年级阅读教学的目标定位很准,始终把提高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她结合新课改教学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没有把一年级的孩子当作不懂事的孩子,没有以老师的讲代替学生的说话,代替学生的想像。而是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自己为主导。让学生在盎然趣味中产生读书的激情,利用多种形式,内化文本的语言,不断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    教学目标训练扎实,课堂有效
徐老师的这一课,教学目标设计得很恰当有一定的坡度,符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体现了一年级阅读教学的目标要求。具体表现在:1、认真地准备了大松树、小松树的图片。她让小朋友们“为小松树和大松树找家”,努力让学生直接去感知大松树和小松树的位置关系,“小松树住在山顶上,大松树住在山脚下。”。几句简单的对话很快孩子们就被带入了老师创设的课堂情境中去了。2、能抓住重点,安排详略得当。能以朗读为主,抓住重点词引导学生体会课文,在学习课文中去识字。重点抓住三处:小松树的话、风伯伯的话和最后的“惭愧”。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教师通过让学生读小松树的话、风伯伯的话努力引导学生去体会、去感悟其中的哲理。例如,“喂”字的解读——小松树说的话中有这么一句“喂,朋友,你看我长得多高哇!”一个“喂”传神的刻画了小松树骄傲自大的嘴脸。紧扣“喂”字,激活学生经验,加深体验,进而提高感情朗读的指导效率。再让孩子说一说你觉得小松树是怎样一棵松树?让学生体会小松树对大松树的傲慢无理。
之后紧扣“多高”“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等词,让学生读后想象,此刻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成为了一棵棵小松树。
三、教学环节设计紧凑,独具匠心
   徐老师的这节语文课备课充分,设计独具匠心。从开头的导入课文,新授、总结等每个纵向的教学流程。设计的很紧凑,始终能够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有最好的状态来学习新的内容。这样的学习效果非常显著。风伯伯和小松树说话时是“风伯伯摸着小松树的头说”,“摸着头”一词表现了风伯伯对小松树的关心爱护。徐老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说说生活中谁摸过自己的头,感受长辈对自己的关爱。然后再让学生体验风伯伯对小松树的关爱“风伯伯摸着小松树的头说”,让孩子感受摸的动作,教师进行示范,还摸了一位学生的头,让学生理解风伯伯对小松树的爱护和宽容。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这样的“读”落实了语言实践过程,不仅巩固教学内容,提高学习兴趣,还完成了每个教学目标。
徐老师紧紧抓住小松树和大松树的对话展开教学,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感悟让学生理解了课文。从整堂课教学环节来看,徐老师把握住了课文的教学重点,充分重视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6
Re:语文教研(二)用目标实现教学之美
发表于2016-3-14 15:23:00
阳春三月,万物复苏,在这美好的季节里,伍老师带我们领略了“月亮湾”的美丽景色。《月亮湾》是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秀丽的田园风光图。文中朴实的文字蕴含着美,如“月牙一样的小河”、“缓缓地流着”、“清清的河水倒映着”、“灿烂的朝霞”等词句。如何让学生感悟文中的美景,并赋予在朗读之中,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认为,伍老师有这几个地方处理地非常精彩。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听完这节课,伍老师为了让学生更自然地融入学习中来,所创设的情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上课开始,伍老师便带着孩子“来到”月亮湾,欣赏“月亮湾宣传栏”,将生字教学融入到情境中来,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加浓厚。在学习课文第二小节时,伍老师又设计了月亮湾的景点图,让学生自由说一说自己想要到哪里游玩,并说明理由,说的好的孩子还给他们颁发小导游证。情境的创设不仅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课文,从而更加喜爱语文。
二、图片欣赏,加深感悟
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朗读是其中的一个教学重点。如何更好地让学生感悟词句中所蕴含的情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一直是老师需要深思的地方。在本课的教学中,伍老师充分利用了图片这一多媒体资源,让学生在欣赏、惊讶的同时,深刻体会到月亮湾的美丽景色,从而将这种“美”与“喜爱”之情带入朗读之中。
伍老师是一个善于引导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她把知识点都很好的融入学生的交流、讨论和与学生的交谈中去,很多地方都体现出她独特的智慧,例如,在教学“湾”字的时候,她让学生一边看图,一边感受水流的弯曲,形象的记忆生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育就像春雨一样,点点滴滴,不着痕迹。作为教师,我们也应像伍老师一样,多替学生着想,从兴趣出发,以能力的发展为根本,不断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