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校园中的数学方法团队活动(8)
发表日期:2015/12/9 16:54:59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张福新 有610位读者读过
故事校园中的数学方法团队活动(8)
找规律(第1课时)
禄口小学:周娴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日常生活中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
2.初步体会和认识间隔关系和其中的简单规律,并能将这种认识应用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
3.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以及与他人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用数学的观点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意识和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在上新课之前呢,咱们先进行一个“我报你写”的小游戏,同学们拿出练习本,周老师报一个图形,你们写下来,我请一个小朋友上台试一试。
学生听写:圆、三角形、圆、三角形、圆、三角形
这个时候圆和三角形那个多?接下来应该画哪个?然后呢?为什么你能接着画下去?
学生总结规律:一个圆,接着是一个三角形,然后又是一个圆,接下去又是一个三角形。圆和三角形可以看作一组,一组一组地出现。
总结:一个圆,一个三角形,就这样依次不断重复出现。换个角度看,两个圆中间隔着三角形,像这样相间排列,就叫作“间隔排列”。
今天这节课,咱们就一起来探索间隔排列中的规律。
二、情境引入,发现规律
出示情境图:森林里举行动物才艺表演,聪明的小兔精心设计舞台布景,洗干净手帕,用夹子夹住作背景,用木桩和篱笆搭起了舞台,用蘑菇作道具,瞧,它们跳得多开心呀!
从图中你能发现间隔排列的物体吗?
学生回答:手帕和夹子间隔排列,兔子和蘑菇间隔排列,木桩和篱笆间隔排列。
提问:那图中每组的两种物体在排列上都有什么特点呢?我们首先来看看小兔和蘑菇。
学生交流、发现。(一个小兔,一个蘑菇,一个小兔,一个蘑菇……一一间隔排列)
那兔子和蘑菇?木桩和篱笆呢?(间隔排列)
提问“谁能再说说这三组物体,在排列上的共同点呢?”
学生交流:都是间隔排列,两端的物体都是一样的。
仔细观察图片上的事物,再数一数,她们各有多少?将答案填在数学书第78页的表格中。
放大相关画面,让学生汇报答案,并在黑板上贴出相关事物,板书数量。
兔子 8 蘑菇 7
夹子 10 手帕 9
木桩 13 篱笆 12
观察每组两种物体之间的数量,你发现什么?并且告诉我你是怎么发现的,在小组里说一说。
学生汇报:数量都相差1。(通过数出来的,计算出来的)
提问:那为什么每组两种物体的数量都相差1呢?你们能说明这个问题吗?
出示例题图,学生交流想一想。
引导:那请小朋友们看图,把一只小兔和一个蘑菇看成一组,这样一组一组地圈一圈,最后余下的是什么?为什么会余下一只小兔?把一个夹子和一块手帕、一根木桩和一块篱笆页分别看成一组呢?小朋友们尝试动手圈一圈,再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圈的,最后余下的是什么?可以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交流:将一个夹子和一个手帕圈起来,最后余下的是夹子;将一个木桩和一块篱笆圈起来,最后余下的是木桩。
总结:像这样,两种物体一个对一个地观察,就是一一对应,利用一一对应的思想,我们可以发现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当两端的物体相同时,余下的也会是这个物体,所以排在两端的物体就会多1个。
刚刚我们已经发现了在间隔排列中,如果两端的物体是一样时,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的之间的规律,还通过一一对应的思想,明白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律。
下面老师就要看看小朋友们能不能用刚刚找出的规律,解决下面两个问题:
1、20只小兔站成一排,每相邻两只小兔中间有1个蘑菇,一共有多少蘑菇?
2、把20块手帕像上面那样夹在绳子上,一共需要多少个夹子?
让学生说明结果,并说明是怎样想的?
指出:间隔排列中两端物体相同时,两端的这种物体多1个,根据这个规律,知道一种物体的个数,就可以知道另一种物体的个数。
三、练习
小朋友们已经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了间隔排列中的规律,那间隔排列的物体
还会有新的情况吗?
出示题目:如果把正方形和圆一个隔一个地排成一行,正方形有10个,圆可能有几个?
引导:小朋友们在草稿纸上一个隔一个地动手画一画,数一数圆摆了多少个?
学生操作
交流:你是怎样摆的,圆摆了多少个?
小结:当两端物体相同时,圆可能有9个或者11个,当两端物体不同时,圆和正方形一样多,是10个。因为刚好能一一对应,没有多余的。
所以当间隔排列时,两端物体不同时,两种物体的个数是一样多的。
四、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探索了间隔排列的规律,谁来说一说间隔排列时,物体数量之间的关系。(当两端物体一样时,两种物体的数量相差1,当物体不一样时,数量相等) 其啊,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间隔排列的现象,我们一起来欣赏
五、全课总结。
今天同学们的表现都很出色!我们通过学习发现了间隔排列的规律,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探索,发现生活中更多的规律,更好地为生活服务。
《间隔排列》反思
这节课我通过五个环节引导学生经历探索一一间隔排列两种物体个数关系,第一环节是通过课前的一个“我报你画”的小游戏,引出间隔排列,让孩子们初步熟悉一下间隔排列。第二环节是观察主题图,探索规律。这一环节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让学生观察、填表、比较、归纳等活动,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数量的关系。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让孩子观察情境图,从中发现手帕与夹子、兔子与蘑菇、木桩与篱笆等都是间隔排列的,比较发现三组物体在排列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让学生发现每组两端的物体相同,再引导学生分别数一数这三组物体各有的个数,并对这些个数进行比较,发现每组中两个物体之间相差“1”个。最后归纳小结规律,两种物体间隔排列两端的物体个数比中间物体总是多一。第三个环节引导学生经历探索过程,进一步验证规律。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分析,再次经历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的排列特点及个数关系的探究过程。第四环节:让学生在相同和不同的问题情境中进一步完善对规律的知识,总结出:两端物体不同时,数量相同。最后一个环节:练习的设计有层次,板书突出醒目。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能积极思考,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了对一一间隔排列的规律形成正确的认识,但是这节课感觉我引导引的痕迹比较明显,学生的思考还是跟多的停留在表面,缺乏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因此,这里一一对应的思想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并且这堂课时综合实践课,但是学生动手操作的环节太少,上课的语言较为严肃,亲和力较弱,因此,总结本课不足,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还是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多思考,把课堂的发言权更多的留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