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德育天地>>文章内容
我们和好吧
发表日期:2016/1/12 15:17:34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刘远方 有520位读者读过
无论是什么样的班集体中,总会遇到一些爱惹事生非的“熊孩子”。而闹矛盾、打架事件也成为班主任处理班级事务的日常,频繁发生,无休无止。我从一开始苦心相劝到习惯之后“各打五十大板”的教育处理,但是效果甚微,让我头疼的打架事件仍然进行着,让我快抓破头皮、欲哭无泪。
这天,下课的时候,一个隔壁班的小孩跑到办公室,着急的喊着,老师,你们班的小威又和别人打架了,你快去看看。我叹了口气,跑到了“事故”发生现场。
其实,小威是一个软硬不吃、屡教不改的调皮鬼,他已经成了打架的“惯犯”。这和他的家庭教育不无关系。他的家人都有一种攻击的气势,属于丝毫不忍让、冲动的人家。而且,他们对小威的爱与信任简直就是盲目的。这使得小威既具有攻击性,而且他被溺爱,所以自私、自我中心尤甚。
看着这位“老江湖”,我竟然气笑了。再多的苦口婆心的好言相劝都丝毫不起作用。我总得想想办法才是。既然说的不听,那就写写吧。怎么写呢?三年级的孩子很多文体还没见过,总不可能去写一份检讨书吧!况且,对于检讨书他们一点概念都没有,只是有种“罚写作文”的感觉。那怎么办呢。我想到了曾经在无锡参观学习时有位优秀的班主任的做法。
于是趁大课间的时候,我设计了一个表格(见附1),让打架的两个人分开来填写。这张表的标题是“我们和好吧”,意在让填写表格的孩子知道打架事件需要“和平”解决。在表中,我设计了一栏需填内容是:所占责任比。这个栏目的设计意图是为了让孩子自己填觉得这件不好的事发生,自己的过错严重还是对方的过错比较严重。而对于发生的事件的描述过程,也是孩子们自己回忆事情发生情况,深刻反思自己的过错或者是需要改正的地方的过程。
大课间过后,我找来之前那两个闹矛盾的孩子。他们此刻也知道自己犯了错误,所以都愧疚的低着头,等着将要到来的“狂风暴雨”。他们万万没想到,陈老师竟然让他们自己在办公室无人的一角商量一下,到底是谁的责任比较大一点。两个孩子自己争论着,争论的过程持续了七分多钟,终于他们两一前一后的来到我身边,告诉我说,他们对于责任的比重有了一致的见解,那就是虽然是小杰无意中碰掉了小威的尺子,但是确实是小威不顾小杰的道歉,先给小杰一个“教训”的。看着他们通过自己的讨论分了责任比重,我对这件事情能得到更好的解决充满了信心。然后,我拿出刚打印出的两张表格,让他们反思自己的过错,而且也对以后怎么做进行了保证。最后,他们通过发现自己也有做的不好的地方,比如小杰说,他在小威动手的时候应该立即阻止他,或者是向老师反映,而不是“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最后,他们也写了写对对方的劝解,愿意与对方和平相处。
自此之后,小威也会偶尔控制不住自己暴怒的脾气,但是,每当我亮出他前一次写的纠纷处理小表格的时候,他就会自觉反思自己做的不到位的地方,努力的控制自己不冲动,冷静而有礼貌的对待。为此,我感到十分的欣慰。
有时候想想,孩子们都是优秀的“评论家”,他们对别人的错误或者是优点能够客观冷静的分析,却难以对自己的行为有直观的认识,或者说是缺乏一种控制力。于是,他们总是小错误不断,显得“屡教不改”。我想。有时候,我们需要给予孩子一定的空间与时间,让他们能够独立分析思考自己的行为。
在马克斯?范梅南,巴斯?莱维林合著的《儿童的秘密》一书中讲到,成人应该给予孩子自己的空间,让他们体验自我,通过自我反省来获得责任感和独立意识。学生是独立而有思想的个体,我们应该相信,其实他们也正在形成他们的世界观,也有能力对于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从而以旁观者的身份对自己进行批评反思。与此同时,他们将会学会为他人着想,进行换位思考,这是德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学生自我的完善以及对于班级的管理,都是很有效的办法。实在是一举多得。
现在,每当班级中有纠纷出现,孩子们到我这边“告状”的时候,我都会拿出这么一张纠纷处理表格,同时不必扯出一堆道理,而是简单的指导他们如何填写。这表格着实让我的管理变得有效率起来,实在是一句顶一万句。
附件1:
“我们和好吧”——纠纷处理小表格 | |||
人物 |
|
地点 |
|
时间 |
|
所占责任比重 |
|
一、事情是这样发生的: 二、我做错了什么: 三、我给对方提建议: 四:我以后会: 五:我们和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