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教学教研>>教育教学>>两组建设>>数学中心组>>文章内容

共同钻研,学习进步

发表日期:2015/9/28 18:52:18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禄小教师 有897位读者读过

共同钻研,学习进步

                        ——记第二次数学教研活动

924日,我校两位五年级的年轻教师勇挑重担,在开学不到一个月的短短时间里,勇敢接下公开交流课的任务。时间虽短,两位也虽然都是刚工作不久的青年教师,陈良力老师才工作满一年,而彭开月老师更是才走上工作岗位,但是两位老师为我们展现的课堂却是可圈可点,为我们展示了青年教师的韧劲。

两位老师采用的是同课异构的形式,共同研究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一课。陈老师的课堂突出的是新课标所要求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学生交流感悟的基础上总结出一一列举的策略,然后在练习中运用一一列举的策略,同时注重对不同类型问题中不同方法的引导,让学生体会方法的适用性。彭老师作为一位新教师,课堂中展现的却是扎实的教学基础,对课堂所要展现的基础知识把握很到位,在教学时既注重让学生学会合作探究学习,又注重对问题的细致分析,让学生真正理解了一一列举的策略。彭老师最大的特点就是分析的深入,对每一个练习,她都会细致的分析解决的方法,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让学生真正形成技能。

两位老师对这一课的共同钻研,让我们也学习了很多,对其中更多的细节,相信老师有更多的看法,希望我们在交流中共同学习进步。

 

教案:

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教案

 

教学目标

  1.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认识一一列举这个新的策略。能根据问题条件依照一定得顺序列举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用一一列举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及交流与反思中,感受一一列举的特点与价值,体验有序思考的思想方法,发展思维的条理性与严密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主动参与探索问题解决途径的活动,获得成功解决问题的体验,增强自信心,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掌握“一一列举”策略

教学难点

  掌握有序列举和列举结果的筛选

教学过程

  开门见山 引入新课

  我们之前学习过哪些解决问题的策略? (画图,列表格,让学生回忆一下)

今天这节课,继续解决问题,学习新的策略

  探究新知 学习策略

1,出示例题1,学生读题,说说条件和问题,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会想到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由周长22想到长与宽的和是11)

2,拿出自己的导学案,小组交流自己的解题方法与思考过程,争取每个人能说一说

3,小黑板出示事先挑选的几个有代表性的作品,标上序号,学生观察作品的内容,思考并组织自己的语言,选择其中的一份,加以评价,说说优缺点。

4,小结,根据学生对作品的评价,寻找共同点——都运用了列举这一策略,板书一一列举,揭示课题中的策略,说说这个策略有什么好处?再根据评价,归纳出,如何才能有效的通过一一列举来进行问题的解决,小组交流,并在班级中分享自己的想法,总结出:有序,不重复,不遗漏。

5,学生回忆刚刚的解题过程,再次强调一一列举的关键:有序、不重复、不遗漏

6,提问:在之前的学习或者生活中哪里遇到过运用这样的策略的,学生说一说,最后出示去动物园看表演的生活实例问题。

巩固练习 应用练习

1,课件出示,用100分,100分,80分,80分,这四张邮票可以付几种不同的邮资?学生拿出自己的导学案,小组交流,互相说一说自己的方法、过程,选择代表在班级说一说,。

2,课件出示练习题,射击——6810环,射中一次、两次分别能得多少环,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回答。

总结全课

 今天你学习了什么?要注意什么?跟大家分享一下。

 

Re:第二次数学教研
发表于2015-10-14 21:43:00
本课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一列举》。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会用列表和画图来解决问题,对这两种策略解决问题的价值已经有了体验和认识, 而一一列举也是我们生活中解决问题时常用的策略之一,同时在列举的时候有序地思考,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对发展思维也很有价值。本课的教学重点就是使学生学会用一一列举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节课上,我觉得给学生回顾策略的时间和空间少了点,虽然在教学中我注意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但是,本课容量较大,在某些环节我还没有很好地发掘学生的内驱力,导致学生来不及细想。要真正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扎实,学得愉快,首先还需教师从观念上转变过来,多引导,少包办。
学生的数学学习应该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学生应该在活动中自主探索,发现。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在于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理解和掌握数学思想﹑知识和方法。
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需要进一步加强自己的教学机智和敏锐的洞察力。在这节课中,对于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一些问题,我没有能够机智地抓住,把它们作为课堂资源来及时调控课堂教学。
有人说,教师的成长就是实践加反思的过程,就是痛并快乐着的过程,是啊,实践、反思、再实践!我体验着,并实践着!
1
Re:第二次数学教研
发表于2015-10-15 7:47:00
这节课教学旨在用一一列举的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一一列举,即把事情发生的各种可能逐个罗列,并用某种形式进行整理,从而得到问题的答案。生活中有许多实际问题,列式计算往往比较困难。如果联系生活经验,用一一列举的方法能比较容易地得到解决。因此,一一列举是解决问题的常用策略之一。而且在一一列举的时候要有序地思考,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对发展思维也很有价值。
“策略”是指计策和谋略,是人们面对具体问题做出的基本判断。“策略”比“方法”更上位,“方法”可以从外部输入,可以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传授给孩子,而“策略”是一种思想意识,无法传授,需要孩子通过在具体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去体验,去感悟。在我心里,对策略的定位为: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孩子对数量关系的阐述可以不十分规范地表述,能够结合具体情境和自身经验描述出思考过程就可以,但需要我们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对各种方法进行比较,经过一定的数学思考,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课堂上,孩子们的表现很不错!在导入时,借助游戏让孩子们感性认识“一一列举”策略的特征——有序思考。接着出示例1,孩子们通过摆小棒、列表、画图等方法很顺利地解决了问题,而老师们侧重让孩子们在比较自己的探究成果与同伴探究成果中,加深“有序、不重复、不遗漏”这三个关键词。
3
Re:第二次数学教研
发表于2015-10-15 22:18:00
听了校级研究课陈良力老师和彭开月老师的执教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列举》感触很深。 
无论是两位老师精心的教学设计,巧妙的课堂构思,还是学生的积极配合,踊跃发言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听完这堂课后的一些困惑和想法。 
1、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理解一一列举的方法,并能主动运用这种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首先,我认为让学生明白为什么我们要用一一列举的策略来解决问题是最重要的。教学中,教师所呈现给学生的几道例题:如用18跟栅栏围长方形,有几种围法?吃菜的不同选法……都需要首先让孩子明白为什么我们要选择一一列举的策略,选择其他方法容易出现什么问题? 这一点卢老师做的比较到位,她通过展示了几位同学的作业情况,让孩子自己发现问题,有的答案重复了,有的答案遗漏了,为了防止类似的情况发生,接着卢老师顺其自然的提到了一一列举法,让孩子在遇到问题和困扰后接受起来比较容易些。 
2、本课的第二个重点是教孩子如何使用一一列举法?使用一一列举法书上主要是列表法。这种方法虽然可以但不实用。一、上课时孩子没有时间去画表格。二、这种方法相对来说不是最方便和最容易让孩子接受的。在教学例题时,选荤素搭配有几种方法呢?两位老师让孩子放手自己去解决。结果让人惊喜,大部分孩子解决起来毫无困难。这种方式简洁明了,通俗易懂,最重要的是孩子自己动脑思考的结果,不得不让在场听课的老师为之惊叹。看来放手让孩子去做,有时确实能够获得意外的惊喜。听到这里,我不禁要问,既然孩子最易接受用符号来列举的方法,那书上介绍的列表法是否可以不讲或者略讲呢? 为了防止学生的答案写的不清楚,在答时也应建议学生将所有的答案有序排列,这样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4
Re:第二次数学教研
发表于2015-10-17 21:03:00
陈良力和彭开月老师采用同课异构的形式,为我们呈现了同一节课《解决问题的策略》,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使学生学会用一一列举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做到有序、不重复、不遗漏。这两位老师的教学思路大体是相同的,采用了同样的例题,同样的习题,但在每个环节的处理上大不相同,可见两位老师不同的教学风格。
陈良力老师,在导入部分先通过带领学生回顾之前所学过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将新旧知识串联起来,有利于学生在脑海中构建知识体系,也引出了课题,更快地让学生进入学习主题。再通过回顾正方形和长方形的有关知识,为例题的讲解做铺垫,所以,在教授例题时,陈老师就主动地将课堂让给了学生,让学生自主的去探索解法,最后通过展示部分同学的思考,全班进行交流、总结,并揭示课题“一一列举”,后面就是通过练习来巩固这种“一一列举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我个人觉得在学生自主探索及交流例题的过程中,陈老师在核心问题的处理上有些欠缺,让人感觉缺乏组织性,引导性也不强,但总体教学思路还是挺清晰的。
相比较于陈老师的课,彭老师的这节课在教学活动及语言组织上要更胜一筹,也向我们展示了新教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在讲解例题时,彭老师还精心制作了教具,结合学生的思考,更形象、直观地向同学们展示解题过程,由此可见彭老师还是颇费了一番心思,肯钻研,爱思考,值得大家学习。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