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教学教研>>教育教学>>两组建设>>备课组>>五年级>>语文>>文章内容

禄口小学2015——2016第一学期五年级语文集体备课(七)

发表日期:2015/12/18 15:21:19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禄小教师 有643位读者读过

一、教材分析

这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主题单元──“走进名著”中的一篇课文。它是一篇“文包诗”体裁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古诗的扩展和阐释,古诗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对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文本。

二、重难点环节说明

1、能够借鉴课文本身来解释诗词,并从中体会诗词之美。

2、从李白的对话中去感受他与孟浩然的情谊,从六个“您”、“夫子”等词去让学生理解其中的情感。

3、“借景抒情”写作方法的体会和学习。

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烟雾迷蒙”“脍炙人口”等词语。

2、诗文对照,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李白与孟浩然难舍于黄鹤楼上,感受两位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3、体会古诗的意境和情感,积累送别诗。

(二)教学重难点:

从人物的对话中感悟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从李白的神情中感悟朋友间的情深意重;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句中感悟朋友间的情深意重。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  播放歌曲《送别》

2、  说说你从这首歌曲中听出了怎样的情感?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是呀,人一生中难免经历与亲人、朋友的离别,火车站、飞机场,每个人萦绕在心头的都是那浓浓的离愁。

3、  古时候的文人雅士常常通过一首诗表达自己的离愁别绪。你能想起哪些诗句呢?

4、  其中有一首诗可谓脍炙人口、家喻户晓,就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出示这首诗)齐读。

(或:有一首叫《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是送别诗中很有代表性的一首,人人都知道,人人都喜欢,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叫做“脍炙人口”,解释脍炙人口)

5、  今天,我们就一起回到1300多年前,去感受两位大诗人浓浓的惜别之情。

6、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读出离别之感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有感触或者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做些标注。

2、检查生字词:配图片

暮春三月  烟雾迷蒙  繁花似锦

杨柳依依  沙鸥点点  浩浩荡荡

黄鹤楼    俯临长江  飞檐凌空

令人敬仰  誉满天下  永世不绝

按捺不住  依依惜别  脍炙人口

仰望        远眺      凝视

饯行    暂时    友谊    伫立

3、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暮春三月,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并在江边目送他登船远去。)

理解“饯行”

三、诗文对照,品读感悟

(一)黄鹤楼饯行、饮酒话别(123

1、出示黄鹤楼图片

时间把我们带回到了1300年前。

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游历的诗人,足迹遍及整个中国。26时,他来到湖北襄阳,结识了当时已经名满天下的大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比李白大了整整12岁,但俩人都生性豪放,志趣相投,于是一见如故,常常一起饮酒作诗,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黄鹤楼就是俩人友谊的见证。

可是,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孟浩然要去扬州(当时称广陵)办事,二人不得不分别了。二人又再次登上黄鹤楼,这次不是饮酒作诗了,而是李白要为孟浩然饯行。

——引读:故人西辞黄鹤楼

——解读:故人:老朋友,指孟浩然;辞:辞别,告别。老朋友在黄鹤楼与我辞别。

2、出示暮春三月美景图

1)欣赏图片,描绘图上的美景。——引读:烟花三月下扬州。(下:去,扬州在长江的下游)

2)这样的美景,让我们深深地陶醉了。面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美景,李白和孟浩然是否也为其沉醉呢?找到相关的句子说一说。(仰望、远眺)他们是在欣赏美景吗?

3)体会二人丰富的内心活动。

想象练说:李白仰望蓝天白云,                            

          孟浩然仰望蓝天白云,                          

          李白远眺江上景色,                            

          孟浩然远眺江上景色,                          

纵然心里有浓浓的离愁,有深深的不舍,二人谁也没有言说,只是静静地,默默地……

虽然没有言说,却                       

小心地把那依依惜别之情藏在心底,有意不去触动它。

4)饮酒话别

船就要开了,不忍别,终须别。终于,李白打破了沉默。

出示二人对话,指名朗读。

从李白的话语中,你感受到他对孟浩然有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敬重、敬仰)

从哪里能够看出来:称呼:孟夫子、兄长、老师

                  您:连用6个“您”

李白都敬重孟浩然什么呢?人品、诗篇

补充资料:亦师亦友

赠孟浩然

(唐)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再读李白的话,注意尽管难舍难分,但不失豪放之气。

读孟浩然的话,体会作为兄长、老师的劝慰“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虽然暂时分别了,但不必难过,不必伤感,我们之间的友谊天长地久,不会因离别而褪色,不会因为离别而消逝。

吟诵王勃的诗句,再读孟浩然的话

分角色朗读,加上动作演一演

(二)登船远去、目送吟诗(45

饮罢送别酒,孟浩然拂袖登上了去扬州的帆船。

出示图片,此时,长江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照样子,说几个这样的词语)

李白无心欣赏这美景, 引读:

友人登上了船,你看到李白——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了,你看到李白——

白帆已经消失在蓝天的尽头了,你看到李白——

“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真是——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指导朗读:缓慢、悠扬)

四、配乐诵读,升华情感

指导生配乐朗诵全诗

李白和孟浩然的深厚友谊就在这饮酒话别中,就在这长久的伫立中,就在这深情的凝望中,就在这浩荡悠远的江水中,传递了出来。

再次诵读全诗。

(四)板书设计

25、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孟浩然

依依惜别

四、学生易错说明

1、生字易错:友谊的谊读第四声,暂时的暂书写,上为斩字,下为日字。

2、词语解释:烟雾迷蒙(形容烟雾迷漫,景物模糊。

             脍炙人口(脍:切细的肉;炙:烤熟的肉。脍和炙都是人们爱吃的食物。指美味人人爱吃。比喻好的诗文受到人们和称赞和传讼。

           依依惜别(依依:留恋的样子;惜别:舍不得分别。形容十分留恋,舍不得分开。)

             饯行(饯行指的是用宴席款待即将离别的人,也就是临别时再聚一餐. 送行仅是陪同送别。

3、第二自然段的“藏”的理解,以及第三自然段中的对话的情谊理解。       

五、集体交流共识

1)首先,注重关键词语的解读。如巧妙引导学生咀嚼、玩味“藏、烟花三月、伫立、凝视、脍炙人口、孤帆”等词语,赋予这些词语以具体、丰富的内涵,使这些词语不再静止地“躺”在书上,而是“立”了起来;甚至,立起来的不仅仅是文字,更有鲜活的人物和真挚的情感,正所谓“字立而情立”。

2)其次,渗透表达方法的指导。本课教学不仅引导学生探究写了什么,还注重引导学生领悟是怎么写的,即进行了对话描写和借景抒情写法的渗透,引导学生学写文包诗,进行读写迁移的语文实践活动。这样一种语言表达方式的习得,是真正促进语文能力成长的根系,也是把语文的工具性落实到位的纽带与桥梁,使语文教学以“语文”的方式走在“语文”的路上。综观整堂课的教学,做到了教学设计的“简约而不简单”;教学过程的“字立而情立”;教学方法的灵活而细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