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教学教研>>教育教学>>两组建设>>备课组>>五年级>>语文>>文章内容

禄口小学2015——2016第一学期五年级语文集体备课(六)

发表日期:2015/12/15 8:34:17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禄小教师 有610位读者读过

教材分析: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这篇课文记叙了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在困境中前后两次撰写明史《国榷》的感人故事,表现了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坚强意志和毅力.文章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简单地介绍了谈迁的志向以及他为写成《国榷》付出的努力.第二部分 2-3 自然段,具体写谈迁在遭受到原稿被偷的厄运后,重新奋斗最终写成《国榷》的事.这是文章的重点部分,充分地体现出了谈迁的信念就是打不垮的信念,为下文揭示有关信念的道理打下了一个强有力的伏笔.最后一部分第 4 自然段,点明题旨,揭示信念的力量.文章意在通过一个真实的事例向学生传递:信念能够让我们永远心怀希望,而打不垮的信念就能助我们成功.

教学此文时,可从课题入手,什么叫厄运?谈迁遭受了怎样的厄运?为什么说谈迁被小偷偷走了一本《国榷》就是厄运呢?联系第一自然段请学生找出这是一本怎样的《国榷》?从这些数量词中可以感受到这是一本鸿篇巨制,这本书花费他毕生的心血.那么谈迁是如何写成的?请学生书中找找,他借书抄写,还有为了一点史料竟走一百多里路.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他立志要编写一本翔实可信的明史,是这个信念支撑着他.

丢失书稿后,从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的字里行间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他的痛苦.最后是战胜苦难,挣脱痛苦,重新回到书桌旁,下决心再次撰写这部史书.到底是什么力量促使他继续重新撰写史书呢?学生仔细品读,可以明显地感受到谈迁顽强的意志,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谈迁并没有被厄运打垮,他又是怎么战胜厄运,再次编写《国榷》的?"由这样一个问题过渡到第 3 小节的学习.第三小节要让学生抓住一些关键性的词句进行理解,比如 " 四处寻访 "  " 广泛搜集 "  " 亲自 "  " 终日奔波 " 等词语,然学生体会谈迁的艰辛.这部分有这么一句: " 面对孤灯,他不顾年老体弱,奋笔疾书,他知道生命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 让学生自读体会,学生会联系词语 " 年老体弱 " "奋笔疾书 " 来感受谈迁的精神.紧接着不妨可设置一组想象联系来加深学生对 " 信念 " 的理解:

( 1 )那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

( 2 )那是一个漫天飞雪的清晨……

在想象练习的基础上再看一组动画,让学生对谈迁所付出的艰辛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然后再追问:谈迁为了矢志不渝的信念,在努力,在抗争,他要与什么抗争呢?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有读到悟,到想象人物情景,逐步丰满了人的形象.此时再让同学理解 " 名垂青史 "这个词语,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是因为谈迁有了坚定不移的意志,他才从厄运中走来而名垂青史的.
   
最后一段,不仅是对谈迁精神的高度概括,而且启迪着广大的读者.人生难免会出现崎岖和坎坷,但只要信念不被打倒,希望之光就永远存在.

 

教学重难点:

1. 明白编年体史书《国榷》诞生的来之不易。

2. 体会谈迁面临厄运那种打不垮的坚定信念,并懂得在人生的旅途中,只要有坚定的信念,生活就会充满希望的道理。

 

重难点突破:

1. 抓住数字体会艰辛。学习第一自然段时,可以引导学生诵读重点句: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4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让学生自读感悟,这几个数字在这里表现了什么,学生可以说一个数字,也可以几个数字结合起来说。20多年,一万多个日夜,记载了谈迁辛劳的付出;6次修改是为了明史的翔实可信;50多岁说明年老志坚;400多万字从数量上说明谈迁巨大的工作量,真是一本巨著。最后通过朗读加深对谈迁的认识,认识谈迁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毅力。这一小节中“为了一点史料,竟带着干粮走了一百多里路”,引导学生去比较“一点史料”和“一百多里路”,从而让学生感悟谈迁对历史的责任感,在反复朗读中感受人物。

2. 圈划词句体会信念。第3自然段的教学中,让学生圈画出谈迁重撰《国榷》的词句,并在旁边写上感受,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接着让学生进行交流讨论,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适时多媒体出示“在北京的那段时间……已经不多”这个重点句段,并抓住句中“四处寻访”、“亲自”、“一袭破衫”、“奋笔疾书”这几个词语,让学生个别读、齐读,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谈迁重撰时的顽强信念,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理解。

3. 创设情境发挥想象。以“四处寻访”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象谈迁在寒冬腊月、炎热酷暑之下,为写《国榷》而到处寻访的情境,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练习说话,进一步体会谈迁坚定信念及顽强的意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出示下面的三句话,读一读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 苏轼

  由百折不挠的信念所支持的人的意志,比那些似乎是无敌的物质力量具有更大的威力。

  ——爱因斯坦

  伟大的作品不只是靠力量完成,更是靠坚定不移的信念。 ——塞缪尔·约翰逊

  2、读了这三句名言,你有什么感受?

  (一个人要成就一番事业,一定要有坚定不移的信念。)

  3、今天我就要来学习一篇与信念有关的课文――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二、读题质疑

  1、读题。

  2、“厄运”是什么意思?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说的,想问的?

  (“厄运”与“恶运”类似,就是指非常不好的,让人无法接受的遭遇。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定是非常坚定的,或者就是坚定不移的信念。

  那么,是谁具有了怎样的坚定信念呢?又取得了怎样令人敬佩的成就呢?)

  三、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2、划出生字词,并借助工具书自学不懂的词,再和同学讨论交流。

  3、课文写谁?怎样的一件事情?(用自己的话把课文的内容概括一下。)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词语,指名朗读。理解 “博览群书、家徒四壁、一袭破衫、奋笔疾书”等词的意思。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3、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注意引导学生把话说完整,把内容概括完整。)

  四、再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1、轻声读全文,边读课文边思考:

  课文各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如果把课文分成三段,应该怎样分比较合适。

  (把内容有联系的段落合在一起,相对独立的内容单独作为一个意义段。)

  2、同桌交流的基础上,指名交流,并能说出每一段的段意。

  把有联系的段落分为一段,把单独讲一个意思的段落分为一段。

  第一段:(1节)写家境贫寒的谈迁编成了500多万字的《国榷》。

  第二段:(23节)写书稿被人偷盗后,年老体弱的谈迁重新编写《国榷》。

  第三段:(4节) 写由谈迁的故事而发出的感慨。也是全文的总结。

  五、作业:

  1、用钢笔描红、临写。

  2、熟记生字新词,用生字组词。

第二课时

  内容安排

  精读课文,通过学习,了解课文内容,知道谈迁编写《国榷》的过程,感受谈迁矢志不移的信念。懂得在人生旅途中,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就会有希望。

  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主人公是——谈迁,他的信念是——立志编写《国榷》(板书)。那么,他的史书编写完成了吗?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来感受一下谈迁立志编写史书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那种坚忍不拔的意志。

  二、精读课文第一段

  1、学生自由轻读课文第一段,画出体现谈迁编写史书的艰难的句子。

  2、交流,出示句子,朗读,谈感受。

  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5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正当谈迁为完成这部可以流传千古的鸿篇巨制而喜悦不已时,厄运袭来。是什么样的厄运降临在他的身上?指读第二自然段,思考。

  2、交流 你能从课文中找到描写谈迁遭遇到厄运的语句吗?

  指名学生回答。

  出示句子:

  20多年的心血转眼之间化为乌有,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致命的打击,更何况此时的谈迁已经是体弱多病的老人了。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

  (1)齐读。

  (2)作者为什么这么说?你能谈谈你的理解吗?

  抓住以下几点:一本怎样的书?心血化为乌有

  a、一本怎样的书(出示第一段句子)这些数字说明什么?(感受到20多年中,谈迁付出了大量的心血。20多年——时间长,6次——反复地查证、修改,50多岁——从30岁的青年写到了老年,500多万——书稿的工程浩大(以语文书作比较,让学生形象感知数字的巨大)每一字,每一句,都是谈迁一笔一划写出来的,这之中凝聚了他多少的心血啊!谈迁靠着坚定的信念,历经20多年奋斗,完成了《国榷》的编写。

  b、可此时,20多年的心血却化为乌有。“化为乌有”什么意思?这又是怎么一回事?

  (学生回答小偷偷盗,并相机理解“家徒四壁”,进一步体会谈迁为编写《国榷》,付出了全部,不仅仅是精力,还有大量的物力财力,可以说除了书稿,他一无所有。)

  c、为什么说书稿被偷,是“致命的打击”?(联系20多年的心血以及谈迁当时的身体状况来说。)

  (3)指导朗读。

这句话我们带着什么样的语气来读?(悲愤、同情)谁能来读好这句话。指名读 齐读

  4、这“致命的打击”对于谈迁来说大吗?从哪看出?

  指名回答,出示句子:

  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

  的确,面对20多年的心血,在即将付印前书稿却被盗,下落不明。对谈迁来说,是万万想不到,也不敢想的。他生气,他着急,他无奈,他愤恨,他落泪。所谓“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此时,他只能任痛苦的泪水不停地流淌。但是,谈迁在厄运面前,放弃自己的信念了吗?(没有)从哪看出?

  5、指名回答,并出示句子

  很多人以为他再也站不起来了,但厄运并没有打垮谈迁,他很快从痛苦中挣脱出来,又回到了书桌旁,下决心从头撰写这部史书。

  如果说刚才我们看到的还是一个悲愤交加、伤心欲绝的谈迁,那么此时,你读着这一句话,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谈迁?

  (可以联系谈迁当时的年龄、身体状况体会他顽强的意志。)指名回答。哪些字词看出谈迁的坚强?)

  这时候,谈迁会想些什么?(我不能被厄运打垮,我还没有完成立下的志向…)

  同学们,你们觉得是什么支撑着谈迁即使面对厄运也毫不放弃对这部《国榷》的编著?(坚定的信念)因此,在遭受厄运的打击后,他下决心——从头撰写这部史书。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师:谈迁没有被厄运打垮,凭着他坚定的信念,从头撰写《国榷》,他又是如何做的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画出令你感动的句子,把自己的感受和同桌交流一下。

  2、交流,谈感受。出示第三自然段,根据学生的回答,点出相关的句子。

  a、他一袭破衫,终日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

  (终日奔波,写出谈迁不怕苦,不怕累,只要所编写的明史“翔实可信”,再苦再累也在所不辞,心甘情愿。)

  b、面对孤灯,他不顾年老体弱,奋笔疾书,他知道生命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

  (理解“奋笔疾书”。他是一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了不起的史学家。)

 交流后指导朗读。

  3、练习说话:

  同学们,谈迁为了自己的信念,为了使这部《国榷》更加完备、准确,他来到北京,在北京的那段时间,他——引读,白天,他一袭破衫——引读,夜晚,面对孤灯——引读。同学们,当我们读着这一句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呢?

  出示句子,分组练笔。

  为了使这部书更加完备准确,清晨,凉气袭人,当人们_________,谈迁一袭破衫,已经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中午,_________,当人们_________,谈迁一袭破衫,仍然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晚上, _________,当人们 ,谈迁一袭破衫,_________

  狂风 _________他,风沙_________ 他,劳累 _________他,因为他心中始终有着一个_________ 的信念。多么_________ 的老人啊!

  7、过渡:又经过几年的奋斗,一部新的《国榷》终于诞生了。

  出示句子,齐读。

  新写的《国榷》共104卷,500万字,内容比原先的那部更加翔实、精彩,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明史巨著。谈迁也因此名垂青史。

  说一说:

  这是一部 _________的明史;这是一部 _________的明朝编年史;这是一部可以_________ 的鸿篇巨制。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过渡:今天,作者向我们讲述谈迁编写《国榷》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的一生中,不会永远是晴天,我们也许会遇到暴风骤雨,甚至电闪雷鸣,请不要害怕,更不要绝望,想一想谈迁吧,我们就会明白——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学生回答,先结合课文内容说,再联系生活实际说说)

  五、总结课文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这篇课文,了解了明末清初的史学家谈迁,在逆境中凭着自己顽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不断奋斗,可以这么说,为了这本书,他倾注了自己毕生的精力(板书:毕生精力),最终编写完成了明史——《国榷》。这是一部用生命铸成的巨著。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也能像谈迁那样,具有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用坚定的信念来战胜一切困难,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扬帆启航,驶向成功的彼岸。

  六、课外延伸

  老师也借此机会,再赠送几条有关信念的名言给大家。一起来读读、记记。

  1、人生的意义在理想的光辉中闪烁;生命的价值在创造的生活中闪现。

  2、奋斗目标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3、如果在胜利前却步,往往只会拥抱失败;如果在困难时坚持,常常会获得新的成功。

  4、春天最难过的是没有收获的耕耘;人生最难过的是失去信念的寂寞。

  附板书

  20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毕生精力 编写《国榷》

 

作业设计:

1. 在括号里填上同音字

xiáng 安(      )细    吉(     飞(     慈( 

bì    墙(      )垒森严   完(  )归赵   家徒四( 

dà  )领   佩(    等(    口(      )表

2. 先解释带点字,再解释词语的意思

博览群书  家徒四壁  一袭破衫  奋笔疾书

3. 积累名言

1)顺境中的美德是自制,逆境中的美德是不屈不挠。

2)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组内教师研讨:

贾老师:课文中的四字词语很多,可以在复习引入时,出示课文中关键性的四字词语,一方面让学生加强积累运用词语的意识,另一方面也让学生通过运用词语介绍谈迁达到回顾课文主要内容的目的。

杨老师: 课文中多处运用数据说明,抓住关键语句,体会数据在文中的表达作用。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感受谈迁初次编写《国榷》之不易,为后文理解“厄运”及谈迁在厄运中不屈不挠的品质做好铺垫。

孔老师: 3自然段是领悟人物感情精髓的重点段落,谈迁的信念是什么?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又指什么?在谈迁重写《国榷》的过程中,让学生在谈迁的行动中感受谈迁的“打不垮”。在反复引读课文的基础上,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重组教学,设计成更加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如在理解“终日奔波”这个词语时,创设给学生自由想像的空间,让学生多方面形象地理解词句,感受人物的情怀。清晨,凉气袭人,当人们——,中午,烈日当空,当人们——,晚上,月黑风高,当人们——,从清晨到中午,从中午到晚上,这就是“终日奔波”。

贯老师:运用对比,读懂信念。 教学中可以抓新旧《国榷》的对比,进一步体会新《国榷》内容比原先的那部更加翔实、精彩,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明史巨著。紧扣“原先”、“新写”、“更加翔实、精彩”,一咏三叹,升华情感。

叶老师: 课后可推荐阅读《谈迁传》,进一步了解谈迁。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写一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信念是(                    )。由文及己,深化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