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教学教研>>教育科研>>研究团队>>文章内容

七彩故事指导课研究团队活动记录(六)

发表日期:2015/11/30 14:08:56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jks 有567位读者读过

七彩故事指导课研究团队活动记录(六)

1119日下午第二节课,我们团队在张福新主任的带领下,就团队成员孔海燕老师17日上的《黄山奇松》展示课进行研讨,就研读文本,体悟字词、修辞方法在阅读中的教学方法,为全体成员做了指导和示范。孔海燕老师也做了详尽深刻的教学反思,跟大家分享。

《黄山奇松》介绍了黄山“四绝”中的奇松一绝,它们姿态奇特,十分有趣。全文共三个自然段。第一段是讲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丽。课文采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和喜爱。

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就在于让学生去体会黄山松的奇,学习作者是如何来写这些奇松的。当然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朗读,要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理解才会更深,努力让课堂充满语文味。比如在讲到:迎客松姿态优,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这一句时,我是先让学生通过理解关键字词来先感受迎客松的外形特点以及迎客松的茂盛,比如“遒劲”和“郁郁苍苍”,再通过朗读这些词再读出这种生命力来,接着抓住“饱经风霜”一词体会奇松生长过程中的艰辛,通过想象迎客松会遇到那些磨难,不仅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还能去体会迎客松生长过程的艰辛、生命力的顽强,再通过朗读,学生很容易就会体会到松树的“奇”之所在,读为悟服务,悟反过来促进朗读的提高。在教学“陪客松”的时候,我主要是通过修辞手法的句子以及换句的方式让学生体会修辞的好处和作用。只有让学生学会比较阅读,才能更深一层地走入文本。

每一篇课文最重要的就是教会学生作者的写作方法,当然光会也是不行的,要动手去做,动口去说,只有得到实际练习,才能更好的把握这种写作方法,才能学会知识迁移。所以在课堂的最后,我安排了一个小练笔,让学生仿照第二自然段三种名松的写法自己也写写黄山其它的松树。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听、说、读、写是一个不可割裂的整体!

另外,我在教学中还重视图文结合。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每篇课文都有插图,插图的内容都和课文有一定联系,是一种不错的资源。在《黄山奇松》这篇课文中有三张插图,我又从网上找到与之相对应的三大奇松及其他黄山奇松的图片,将之放大。在上课过程中,结合课文的句子让学生边看迎客松图边读文,创设场景让学生理解课文,感受迎客松的奇。  

比如学生都知道迎客松伸出手臂是为了迎接客人,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让同学们伸出手臂,对照图画想象是怎样迎接客人的,接着请学生示范动作,这样学生对迎客松的奇特感受就更深了,在小练笔时,也是出示其他黄山奇松的集锦图,看图说话。这一系列的教学手段就是为了学生能更好地挖掘课文的深刻内涵,理解黄山松的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引领者,所以我们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要让学生去发现、去探索、去创新、去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