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研(九)了解学情 把握起点
发表日期:2015/12/9 14:07:55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禄小教师 有651位读者读过
语文教研(九) 了解学情 把握起点 时间:2015.12.3 内容:谈玲老师执教《家》 周苗苗老师执教《看菊花》 任何一种过于长久单调的活动对儿童都是枯燥无味,如果让他们在活动中,能够正确使用不同的感官和运动器官,不但能保持注意力,也能减少疲劳。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应当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努力营造一种愉快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小学低年级实施愉快教育是减少儿童疲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好方法。 附周苗苗老师《看菊花》教学反思 《看菊花》这一篇课文记叙了一家人在假日去公园看菊花的情景,赞扬菊花不畏严寒竞相开放的高洁品质,第二自然段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包含三个层次,第一层描述了菊花的美,第二层描述了菊花的多,第三层描述了菊花不怕严寒的高贵品质以及人们对它的喜爱,记得听过实小蒋主任的一次评课讲座,他说道拿到一篇课文首先要做的是看语文新课标对这个年段的教学要求,而不是直接找教参背教案,于是我根据语文课标对低年段的要求来确定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应是注重朗读指导,对于一年级的孩子在阅读起步阶段要避免繁琐的分析讲解,或用琐碎的问题一问到底,重点是朗读,初步培养他们的语感。 课的开始,我以各种花的图片导入课题,先让学生们认一认一些常见的花,很漂亮,但是在初冬季节大多都凋谢了,最后出示菊花引导学生从外形上观察和其它花不同之处,让学生认识菊花并揭示课题,齐读课题后再观察菊花的花瓣很多和“菊”字笔画一样多,再引导学生认识“看”字,自己加上手势来理解这个字,低年级学生对二类字很难很快认识用一些方法会有助于他们的识记,再齐读课题。 接着是对课文中生字词的识记,为了减轻学生一下子看到那么多词汇带来的心理压力,没有一下子出示一大片词语,而是一排排出示,指名读,小老师带读,去拼音读,对难点字词进行指导朗读,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课堂上的过渡语也很重要,我说生字词过关了就可以得到一张去公园看菊花的团体门票,现在可以跟着小作者和他的爸爸妈妈去看菊花了,孩子们很开心,他们兴致高昂的读起了文章的第一段,指名读,正音,齐读。在第一段的教学上,我没有太啰嗦,抛掉了一筐问题:例如什么时候?谁和谁去干什么了?根据课程标准对低年段的要求就是读,初步培养语感,多读,各种读,以读促思,中间我插了一家三口的图片,孩子们一看便知,无需琐碎的问题,再以图片形式用小作者的口吻告诉孩子们终于到公园了,公园里的花好看极了!过渡到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层菊花的美,鼓励孩子们来赞美菊花,第一句话:“公园里的菊花好看极了”随即而出,教师范读,指名读,读出菊花的美,图片出示菊花的图片引导学生夸赞菊花的同时说说菊花的颜色,以读为主,读中有思,以读促说,读的时候教师范读起着重要作用,培养学生语感,“黄的,白的,淡绿的,紫红的”读出层次感,用激励性以及评价性语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菊花被你们夸得越开越鲜艳,越开越多了”,第二层菊花的多随即而出,这个地方也是教学重点,过多的解释反而显得累赘和繁琐,我依然采取各种读,让学生自己去数,你数,她数···反复朗读,再以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而且更直观的理解了一朵朵、一丛丛和一片片,让班级学生来做小菊花,几位同学为一朵朵、几座同学为一丛丛、全班同学为一片片,大家一起来数,他们乐于参与和接受,朗读效果也达到了,最后一层菊花不怕冷和人们很喜爱菊花,这个地方我有点草率了,菊花的高贵品质包括一些词语“迎着”,人们对它的喜爱“不舍得”读的时候我的评价性语言过于单一,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说很难理解那种不舍之情,在这个地方教师的范读依然起着重要作用。 在最后的写字教学中,用学生熟悉又喜欢的事物来帮助他们记忆字形,并让他们通过仔细观察,认识字形,采用儿童化的语言描述,指导学生写好字。这种气氛是平等的、和谐的,更好地培养了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在这节课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的地方,课堂上的一些细节问题还需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磨练,不断向有经验的老师们学习,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 |
楼主 |
发表于2015-12-7 21:40:00
《看菊花》记叙了小作者与爸爸妈妈在公园里赏秋菊的经过,向人们展示了深秋季节,各色各样的菊花迎着寒风争奇斗艳的美丽景色,从中让学生体会菊花不畏严寒,竞相开放的高洁品质。 在上课开始前,周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展示,让学生初步感受了菊花的美,仿佛是置身于这样的美景中一样,给孩子创设了更为真实的氛围,有利于孩子走进文本,深入理解文本内涵,在此过程中,教师的相机指导,也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培养。同时在教学中周老师也特别重视学生词语的积累,除了告诉他们识记的方法外,还特别注重学生的朗读,不光是字词的朗读,更重要的是课文重点语句的朗读,重点句读好了,也就能读出了菊花的可爱、菊花的美以及人们对菊花的喜爱,其他句段也就可以照着这种已有的语感读下去,全文的感情朗读也就比较到位了。周老师还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评价,用激励性评价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到教学中来。 | |
第2楼 |
发表于2015-12-8 11:02:00
《看菊花》这一篇课文记叙了一家人在假日去公园看菊花的情景,赞美了菊花不畏严寒,竞相开放的高洁品质。以“看菊花”为题,告诉我们“菊花”是主要描写对象,先交代看菊花的时间、地点、人物,接着写菊花盛开的情形,再展示爸爸看菊花的议论,最后点明“我看菊花的感受”,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学生会生字,理解生词,读好课文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感受菊花的美和不畏严寒的品质是本课的难点。 《看菊花》这一课,二、三段是本课的重点段。第二段中的的第一句,具体写菊花的不同颜色以及公园里菊花的数量多,周老师在教学学生在朗读的时候要注意“黄的、白的、淡绿的、紫红的”,朗读时注意不顿读的要读轻声“一朵朵,一从从,一片片”这里有“一”的变声,学生必须理解这些才能读好。再配上生动形象的图片。这让学生感受到菊花开放的数量由少到多,范围有小到大,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教师的范读占有重要的作用。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再听了老师的范读,能够更好的掌握课文教学这篇课文,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评价。周老师在课上多多鼓励学生,生动温暖的话语温暖了学生的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到教学中来。 | |
第3楼 |
发表于2015-12-8 11:27:00
一年级的小朋友刚刚进入校园,我们要小心呵护他们那对知识的好奇和渴望,让他们爱上学习,愿意主动学习,能够快乐学习。尤其有些孩子对学习还没有入门,很难坐住板凳,集中注意力,像大孩子一样学习。因此,教师上课的技巧就显得非常重要,如何既能抓住学生眼球,又能落实所学内容,需要老师们精心设计。 听了谈玲老师的《家》一课,我深受启发。谈老师以甲骨文的“家”导入,让学生猜猜这是什么字。学生从来没见过,兴趣一下子就提起来了,成功地抓住了孩子们的眼球。而整节课,谈玲老师都是通过“介绍新朋友”,“它们出来得太久找不到家了”,“让我们一起帮它们找一找家吧”串起了一个探索小故事,有乐趣,有挑战,学生自然紧紧跟随,不敢松懈。期间,谈玲老师通过指名读、齐读、小老师带读、开火车读、有感情读等多种朗读环节,将识字落到实处。 | |
第4楼 |
发表于2015-12-8 12:05:00
《家》是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它是一首儿童诗,主题单纯,内容浅显,语言凝练,韵律和谐,富有儿童情趣,贴近儿童的生活,很受儿童的喜爱。“家”是一个温馨的字眼。这首儿童诗就是以“家”为题,从比喻的角度写“家”,目的就是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比喻,让学生体会为什么说“祖国就是我的家”,培养儿童爱家爱国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谈老师很好的把握了儿童诗的特点,并以读贯穿始终,注重学生个性的感知、联想、体验等心理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此发展学生语言,启迪他们的智慧,让他们的心灵和情感受到美的熏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谈老师着力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平台,在读中激趣,在想象中驰骋,让学生在朗读、说话、唱歌等活动中轻松愉快地获取知识,受到情感的熏陶。 轻松活泼的语言,贴近生活的情境,谈老师时刻都能抓住孩子们的兴趣,让学生围绕“家”展开小游戏,给一群找不到家的事物找到自己的家,然后过度到自己的家,祖国好比一座花园,自己就是花园中的花! | |
第5楼 |
发表于2015-12-8 13:02:00
朗读是学习语文最有效也是最常用的手段和方法,它对学生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形成有着特殊的功能。低年级朗读的重点是读正确、读流利,有的课文还要读出语气。由于低年级学生处于认读能力的形成阶段。学生从认读一个个汉字开始,逐步向认读词语、句子发展,最后才能熟练地一行一行扫读课文。因此,培养低年级学生的朗读能力,离不开老师的精心指导。 训练语感,是朗读训练的重点。由于低年级学生感悟语言的能力较薄弱,尤其是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他们对语言的感悟主要靠模仿老师的范读。实践证明,一个擅长朗读的教师,所教学生的朗读能力大多都很强,这固然有其他因素,但这与教师潜移默化的范读指导是分不开的。 | |
第6楼 |
发表于2015-12-8 17:56:00
对学生进行语感培养,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就是朗读、背诵结合。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周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课文插图、录像资料、背景音乐为学生创设下美的情景,引导他们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培养语感。一开始,周老师让学生选择喜欢的方式读文,初步感知哪些语句把菊花写得美。在具体学习朗读描写菊花颜色美、数量多、不怕冷的语句时,我先让学生一边看画面一边听读,进人情境;接着又在自由试读、指名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应边想画面边带着微笑朗读的方法,并再次美读课文;最后,还采取接龙读、轮读、小组朗读、师生合作读等形式,激起学生兴趣,掀起朗读高潮。这时,对学生语感培养也比较到位了,也基本能做到熟读成诵了。在此基础上通过自由背、同座互背、指名背、看画面配乐背等形式,帮助学生将优美的范文语言内化。 | |
第7楼 |
发表于2015-12-8 18:13:00
教学《家》一课,谈老师结合诗歌短小精悍这一特点,让学生充分自由地朗读。在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美。结合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脑海中浮想与词语相关的清晰具体的形象。老师还通过生动的描述以及与学生对话交流,激发学生情感,并把这种情感带到朗读中,从而读出感情。本课的教学难点是正确理解"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就是我们的家"。谈老师便向学生介绍我们祖国的名称、国旗、国歌等祖国的标志,以及祖国地域宽广、民族众多等常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理解到了我们是祖国的一分子,我们在祖国怀抱中幸福成长。 | |
第8楼 |
发表于2015-12-9 8:56:00
《看菊花》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一册中的一篇阅读课文。文章记叙了小作者与爸爸妈妈在公园里赏秋菊的经过,向人们展示了深秋季节,各色各样的菊花迎着寒风争奇斗艳的美丽景色,从中让学生体会菊花不怕冷的品质。把这一个个抽象的方块字化成学生脑海里生动而又可以感知的图像,让其感受菊花的美,并感悟菊花的勇敢品质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老师能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展示,让学生理解“一朵朵,一丛丛,一片片”等重点词语,把文字描述化为直观形象动态的表现,在脑海中建立相应的表象;并创设情境,让学生幻化成迎着寒风开放的小菊花蕾,从而感悟菊花的品质,对课文的理解也上升到一个新的层面,真正地投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中。最后就是让学生伴随音乐扮演菊花,体验迎着寒风不怕冷的精神。让通过学生的表演感受到他们也是不怕冷的可爱花朵。 |
谈老师从儿童诗的特点考虑,从学生实际出发,教学时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在教学方法上,因为学龄初期儿童活泼,富于想象的心理特点,根据教材的特点,以“突出一个特色,遵循四个原则,落实两个结合”为指导思想设计教法、学法、以及教学程序。“一个特色”培养学生自读会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语言文字训练为主线;充分利用直观形象、激发兴趣、创设情景。在学习课文时,教育学生之间要团结友爱。让学生把课堂知识向课外阅读、观察、研究这一应用上延伸,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在目标上落实两个结合,即把学习语文与认识事物结合起来,把握诗歌教学特点,又把语言文字的训练与发散思维训练结合起来。
此外还有以读代讲法,读中感悟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