禄口小学四年级语文第一次集体备课材料
发表日期:2015/9/16 15:02:42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lkxxjs 有660位读者读过
禄口小学四年级语文第一次集体备课材料
《徐悲鸿励志学画》集体备课材料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抓住关键词体会徐悲鸿是怎么励志学画的,体会徐悲鸿奋发努力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充分体会徐悲鸿的励志,理解徐悲鸿发奋努力,刻苦学习的精神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创设情境:
9月3日上演了一场激动人心的阅兵仪式,看完了阅兵,你心情怎样?
(激动、高兴、自豪……)但是100年前的中国却备受他国欺虐与凌辱,就在当时那个动荡的年代,有这样一位中国人,他来到了法国留学,他会在异国他乡遇到些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7课······板书课题。
2.激趣:你们了解徐悲鸿吗,谁来交流?
相机点评:你知道的真多呀!说说怎么查到的,你不但爱学习,还很会学习。学习一篇课文了解了解主人公,对我们理解课文很有帮助哟!如学生所谈有限,
3.释题:文章的题目往往就会概括出这篇文章写的内容,那你看完题目知道这篇文章是关于徐悲鸿的一件什么事情吗?(励志学画)他是怎样学画的?(励志)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出示要求:
1.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找出哪几节分别写了徐悲鸿励志学画的原因、经过和结果。可以在书上做记号。
原因(1~3) 经过 (4~6) 结果(7~9)
三、检查预习
大家学习热情很高,要表扬。但老师还是要检查一下才放心。
1.认读生字词:
嫉妒 激怒 励志 (1~3)
不知疲倦 临摹 清苦 (4~6)(讲生字“倦”)
功夫不负有心人 优异 承认 (7~8)
2. 那你能用上这些词语把徐悲鸿励志学画的原因经过和结果简单的概括一下吗?
3、总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概括主要内容并不难,象这种写人记事的文章,我们只要找到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并抓住每一部分的关键词,用一句完整的话把它概括出来,再把这些话串起来就是一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课文精读,体会“励志”
那徐悲鸿到底是怎么励志学画的呢?请默读第4 至6 自然段,把打动自己的一些词语、句子画出来,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一)刻苦努力(体会“不知疲倦”“日夜奔驰”“勇往直前”)
1.当时,巴黎的博物馆里陈列着许多欧洲绘画大师的作品,每逢节假日,徐悲鸿就进馆去临摹。
①“每逢”说明去的次数多,不放过任何可以学画的时间。
②“临摹”是什么意思?他是怎么“临摹”的?(潜心)徐悲鸿在“临摹”谁的作品?这些绘画大师的作品容易临摹吗?
③面对这样的困难徐悲鸿放弃了吗?(坚持、勇往直前)
2.他画呀,画呀,常常一画就是一整天。
①“常常”、“一整天”说明在画画上花费的时间多。(努力)
②句子对比:体会徐悲鸿在画画上花费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刻苦努力)
a.他画呀,画呀,常常一画就是一整天。
b.他常常一画就是一整天。
体会徐悲鸿在画画上花费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刻苦努力)
③想象说话:体会徐悲鸿不分昼夜、废寝忘食画画的精神。
清晨,东方露出了淡淡的曙光,同学们 __________,可徐悲鸿__________。
深夜,万家灯火早已熄灭,邻居们__________,可徐悲鸿__________ 。
节假日到了,那些外国学生__________ ,可徐悲鸿__________ 。
(二)生活清苦
1.徐悲鸿的生活十分清苦。他只租了一间小阁楼,经常每餐只用一杯白开水和两片面包,为的是省下钱来购买绘画用品。(讲生字“购”)
①“只”、“小”:省钱购买绘画用品。
②“经常”、“一杯白开水”、“两片面包”:省钱和省时间来画画。
(三)体会“不知疲倦”“日夜奔驰”“勇往直前”
从此,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
①“不知疲倦”“日夜奔驰”“勇往直前”仅仅是形容骏马吗?其实更是徐悲鸿励志学画的表现,也是徐悲鸿精神的象征。
五、总结全文
1.总结徐悲鸿的“励志”就是“不知疲倦”、“日夜奔驰”、“勇往直前”的努力学画。
2.结合前文所学内容感悟“功夫不负有心人”。
六、板书
7.徐悲鸿励志学画
刻苦努力
生活清苦
张冬香老师:本课的重点就是课题中的“励志”二字,所以对“励志”的理解要贯穿本课的教学。但对“励志”的教学要联系文本,在品读解析文本之后,学生才能真正理解。课文的第四、五、六三个自然段是对“励志”的具体体现,也是教学的重点。第五段的“努力学画”与第六段的“生活清苦”都是“励志”在文中最直接的体现。第四段的比喻句比较难以理解,但是可以结合第五小节来深入体会什么叫“不知疲倦”、“日夜奔驰”、“勇往直前”。
周久富老师:本课徐悲鸿的情绪变化是由“激怒”到“励志”,外国学生则由刚开始的“不礼貌”到“震惊”,理解好这样情绪的转变实则与理解本文重点徐悲鸿“如何励志”相辅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