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第一次集体备课
发表日期:2015/9/15 16:12:58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禄小教师 有1053位读者读过
导读:今天我们集体备课的内容是《梯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计算》是在学生学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1、知识与能力目标:探索并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梯形的面积,一步体会转化的思想方法在研究梯形面积时的运用,譬如目标中的第一条“掌握梯形的面积公式”,只要学生自己能结合图形描述或讲述出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无论哪种方法)会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梯形的面积》,今天我们集体备课的内容是《梯形的面积》,主备人是陈良力老师,记录人秦霞老师,前几天大家都各自进行了独立备课,相信对这节课都有了自己的认识和见解。我们今天的集体备课采用环节推进、步步落实的方法,对各个环节逐一进行讨论。
一、教学目标
《梯形的面积计算》是在学生学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
学的。通过研究教材和教参,我设置了3个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探索并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梯形的面积。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操作和对图形的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进
一步体会转化的思想方法在研究梯形面积时的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倾听、表达的能力。
王体老师:我认为教学目标比较全面,符合新课标中三维目标的理念。但我感
觉略显空洞。因为我们这是课时目标,应该的区别于学科目标和单元目标,所以确立的教学目标要具有可操作性,便于教学过程的实施。譬如目标中的第一条“掌握梯形的面积公式”,我感觉目标太大不具体,不易操作。怎样知道学生掌握了?应该进一步细化这一目标。只要学生自己能结合图形描述或讲述出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无论哪种方法)会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梯形面积公式:a、b、h分别表示什么?a﹢b的和表示什么?(a﹢b)h表示什么?(a﹢b)h/2中为什么必须除以2等这些小问题一一落到实处,就表明真正掌握了。所以目标的第一条应改为:能结合图形描述或讲述出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无论哪种方法)会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梯形面积公式,能正确的计算梯形的面积。
王吉祥老师:我同意王体老师的意见,我们看第二个过程与方法目标,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如何获取知识和技能的程序和具体做法,是过程中的目标,又叫程序性目标。这种目标强调三个过程:做中学、学中做、反思。像“通过操作和对图形的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的思想方法。”这个目标在所有的数学图形面积的推导课上都可
以用,我们要结合本节课来谈,就是在分割、拼摆梯形的活动中学习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在学习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中要将梯形转化成以前学习过的平面图形,在这样一个学做的过程中反思,总结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所以,我认为这一目标可以这样设定:通过对梯形的分割、拼摆将梯形转化成以前学过平面图形,总结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对这一公式进行合理的解释。通过自主探索,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感受数学的魅力。这样教学目标就定为:
1、知识与能力目标:能结合图形描述或讲述出梯形面积公
式的推导过程,(无论哪种方法)会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梯形面积公式,能正确的计算梯形的面积。
2、通过对梯形的分割、拼摆将梯形转化成以前学过平面图形,总结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对这一公式进行合理的解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学习,体会合作的学习乐趣。通过自主探索,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感受数学的魅力。
二、重难点:
我觉得这节课的重点是探索并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梯形的面积。
难点是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三:导入
第一个环节.我是通过复习来导入新课的。
引导学生回顾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
我觉得让学生回顾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能够突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强调“转化”思想的重要性,也相当于给学生学习方法上的指导,这样可以降低一些学困生的学习难度 。
彭开月老师:我认为导入应该注重通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备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同学们,我们班同学最近在课间活动时最喜欢做什么?(打篮球)你们知道篮球场地有一处3秒钟限制区吗?这个区域是什么形的,你知道吗?出示这一图形。现在要求这一图形的面积是多少,你会求吗?(上底:3.6米,下底:6米,高:5.8米)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
像这样从情景入手,结合多媒体课件,直观形象,学生会更感兴趣,更快的投入学习。
王体老师:我同意胡秋燕的想法,学生只有对本节课产生兴趣才会积极的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王吉祥老师: “直观手段应当使学生把注意力放在最主要、最本质的东西上去。”在课堂上引进直观手段,是为了在教学的某一阶段上使儿童摆脱形象,在思维上过渡到概括性的真理上去。可在刚才胡秋燕老师的导入中会不会以其(将结合胡的发言说一点)而束缚住儿童的注意力,不仅没有帮助反而妨碍了他们去思考教师本来想引导儿童去思考的抽象真理。所以我觉得云颖的导课就是让学生复习了“转化”的思想,有助于学生迁移到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这样更能有利于推动学生的思维。我比较认同云颖的导入方式。
我认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是这节课的重点,而在众多的推导方法中,用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开的方法,学生容易理解,也得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所以我把“自学提示”设置了三个问题:
1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一拼,能得到怎样的四边形?
2你拼成的图形与梯形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3尝试从拼成的图形面积的计算,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彭开月老师:我认为这样设计自学提示,虽然给学生提供了动手操作、独立思考的机会,但总感觉是不是把学生的思维给限制住了?因为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可以有很多种方法,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来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可以让学生的思路更开阔一些,从而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因此,我想在自学提示中加入一条:思考:除了拼的方法,你还有其他推导方法吗?
陈良力老师:我感觉这样确实在推导方法上多样化了,但还是在牵着学生走。自学提示的设计,不仅仅是指导学生怎样去自学一节课,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学会自学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提示是不是这样表述:
1、阅读课本,表述是用什么方法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把你看懂的地方与小组同学
交流。还有那些不明白的地方?
2、想一想,还有其他推导方法吗?
五:全班交流,点拨提升。
按我原来备课的设计,学生只会围绕课本上的进行研究,现在自学提示改了,学生会不会出现很多方法。
王体老师:根据我的教学经验,学生会想到这样两种方法:一种是将梯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面积的和;另一种是分割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面积的和。(演示这两种推导方法)(准备黑板和粉笔)。这么多方法,怎么在课堂上呈现,让他们一个一个去讲台上讲?
王吉祥老师:其实在我的课堂中也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我是采用了以前马刚老师所说的“以空间换时间”,也就是学生在交流的时候,可以边交流边由小组长把本组方法写在小黑板上,然后放到教室前面,这样学生就可以在第一时间里将所有的方法都看一遍,做到心中有数了。我们就可以讲一些学生不太明白的方法,以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得这节课中孩子有更多的收获。
王吉祥老师:其实大家刚才讨论了关于“算法多样化的”问题,我觉得挺好。但我们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算法的的优化。刚才孙美老师说“基本方法学生都明白了,就不讲了。”如何知道学生是否真的明白,我们还应该紧扣目标,我觉得应该通过小组内交流,教师抽查的方式让学生表述一下推导的过程。对于难度较大的由学生讲清推导的过程,实现方法的共享,但不要求所有孩子掌握。
六:练习(做成课件)随机。
同学们独立完成课本90页第2题和第4题,每组6号(组内相对较弱的学生)做小黑
板上,做完成组内订正,如果遇到问题,可以组内互助。
七:总结、布置下面工作:
彭开月老师:对于《梯形的面积计算》这节课,云颖老师还有问题吗?
这次研讨确实让我受益匪浅,我在设置这节课目标时,也认真的研究了课本和教参,还查阅了很多教案,有些目标实在这些资料中借阅过来的,现在想想确实是大、空、不具体,今后设置课时目标时,应再具体详实更具操作性一些,还有一点感受很深,由于自己教学经验不够丰富,对学生情况的预设不够充分,今后应该多向各位老师请教,交流。
王吉祥老师:今天我们一起研讨《梯形的面积计算》这节课,完善了陈良力老师的备课,同时呢我们也探讨了几个问题,对我们今后的备课起着很好的借鉴作用:
1、备课时目标要具体有可操作性。
2、备课预设要充分:这刚才云颖老师提到了,自己在独立备课时预设不充分, 这也是我们都曾经遇到的问题,单单靠我们个人的努力不会达到最充分的预
设,希望每个教研组在以后的集体备课时对预设进行重点的研究,将生成和预设有效结合起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体现自学方法的指导:根据学生特点设置合适的自学要求。其实中高年级自学 时不仅要自学例题,还要做些相应练习,让学生在做题的时候发现一些问题,这
样学生在课上交流、汇报时,针对性会更强,课堂效率也会更高。
4、导入如何更具实效?
这些问题今天我们谈到,可以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深入研究,我们再进行专题研讨。 今天的集体备课后,陈良力老师按照今天的讨论修改完善好教案,进行第一次的磨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