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研(七)——聚焦中年段教学
发表日期:2015/11/27 9:52:29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禄小教师 有754位读者读过
聚焦中年段教学 时间:2015.11.25 内容:谢丽老师执教三上《石榴》 胡元元老师执教三上《石头书》
新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指出: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 把握年段教学特点,是落实年段教学任何的关键,也是构建高效语文课堂教学的需要。 低、中年段语文教学有着明确的要求。
中年段教学究竟应该重视什么,希望各位老师围绕这个问题值得讨论。 附谢丽老师《石榴》反思: 《石榴》这篇课文以季节的变化,按照抽枝、长叶、开花、结果的顺序描写了果实成熟的过程,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对石榴的喜欢与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文章记叙条理清楚,语言生动形象,可作为学生语言与习作的范例。 首先,课堂开始,我采用了直入课题的方式,并提醒学生“榴”字在此处读轻声。齐读课题后,向大家拓展了枣庄石榴园的资料,让学生感受到石榴园的大与著名。并由此导入对“驰名中外”这个成语的理解。通过让学生换词语的方式,了解学生对词的体会。 接下来是对字词的学习,我没有采用一直以来的较枯燥的集中识字的方法,而是采用了一种更有趣味性的方式,那就是将生字词藏在句子中,把问题放在石榴果的背后,让学生自己选择题号挑战,这样的方式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挑战的过程中,相机教学了“佛”、“甚”两个生字。 之后就是对文章结构和内容的把握。本文对石榴的生长过程写的十分有条理,所以,我在教授完生字词后,让学生自己来说说石榴的成长过程,并要求简洁,以训练学生的归纳能力。从课堂表现来看,学生的归纳能力有了很大提高。紧接着,我就让学生阅读课文的第2—3两个自然段,找出自己觉得生动有趣的地方,并小组内交流。我之前预设的就是学生大概会找出“到了夏天,郁郁葱葱的绿叶中.........正鼓着劲儿在吹呢。”和“熟透了的石榴高兴的笑了..........”这两大段。新课标指出:要培养学生理解关键词句在文中表情达意中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我重点抓住了“火红”与“越开越密,越开越盛”、“像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来体会石榴开的热闹、活泼。利用图片和诗人对火红的石榴花的描写,加深学生的体会。并且让学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笑的咧开了嘴”和“笑破了肚皮”以及之后的石榴娃娃的几个动词体现的活泼可爱也是我的重点部分。我用图片来形象的展示、比较不同。得出从生长规律和笑的程度越来越深来写石榴的笑,从而加深对“甚至”一词的理解。 最后,拓展本文的原作者是个孩子,让学生体会到要用心观察生活、多用脑想象,多阅读多积累。之后升华到是作者对家乡的那份浓浓的热爱之情。并让学生带着爱与自豪再读第一小节,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整堂课我都注重朗读在教学中的重要位置,以读促思,以读促悟。让学生自己去讲,去归纳,去表达,真正将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讲,所以课堂中间有些部分显得有些乱,自己对学生表现的评价也还不够。 | ||||||||||||||||||
楼主 |
发表于2015-11-25 13:25:00
《石头书》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篇文章,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凭借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鼓励学生对周围感兴趣的事物刨根问底,乐于探究,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我们都知道,生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所以语文课上一定要对学生进行生字词教学。胡老师在字词教学这一板块中真是用心良苦了,首先是轻声,然后是多音字,更是让学生在课堂上相互提醒易读错和易写错的生字,这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而教师作为一个引领者在这一过程中加以引导即可。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学生容易混淆的生字词,胡老师还用比较的方法让学生能够区分清楚,比如“好奇”、“奇怪”。当然,我觉得最精彩的是教师能够把词语的意思与词语所描绘的具体情境联系起来,启发学生由一个词语想开去,到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中,我相信这对于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是至关重要的!在讲解石头书的字这一部分时,重点让学生根据课件展示的图片对雨痕、波痕以及矿石有直观的了解,最后还通过朗读进一步加深理解。《语文课程标准》对朗读教学非常重视,特别是胡老师抓住了问句中的提示语,带着这种感情去读,更能体会文中人物的情感,同时还让学生比较朗读反问句和陈述句,体会句式的好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引领者,所以我们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要让学生去发现、去探索、去创新、去体会...... | |
第2楼 |
发表于2015-11-25 16:00:00
今天听了新老师谢丽老师的课,真是自愧不如。谢老师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设计也能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人收获良多。 一、字词检查形式新颖 在字词教学这一块儿,谢老师出示了石榴图,分别是大中小的三个石榴,里面藏着问题,让学生挑战,这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谢老师将生字词放在了整句话里,既检查了学生的字词,也检验了孩子对句子的朗读。老师边读边指导生字,将生字放在句子中,没有割裂开来。在这一课中有好几个多音字,像剥(bāo),老师出示了字的含义,孩子知道是据音定义,想必老师平时也是这么训练学生的。红白相间的间,老师不仅出示了字典中不同读音的意思,jiān 中间,jiàn不连接,隔开,还配了石榴图,从图中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果肉是红白隔开的。这样的字词教学非常扎实,这两个多音字学生在以后运用的过程中肯定会很清晰。 二、朗读中感知课文 朗读即出声地、响亮地读,它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进行的基本训练之一。《石榴》这一课以季节变化为线索,描写了石榴抽枝长叶、开花、结果的情景。最后一个自然段具体描写了石榴子儿的样子、颜色与滋味,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之情。谢老师提没有过多的问题,而是让学生在朗读中感知课文。首先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的思路:想想滋味独特的石榴是怎么长成的?说清楚季节,怎么样。孩子读后交流得很好,老师板书:春天 抽枝 长叶 夏天 开花 秋天 结果 成熟。接着进行小组合作:学生默读2-3小节,找出觉得最有趣最生动的地方,画出来与小组成员交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读、自悟,并将自己的感受表达给他人听。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学生读,其他学生听,再配上插图,例如“咧开嘴,笑破肚皮”,老师选择了很形象的图片。学生边读边听,边看边感受,感受后再读。加上老师的描述语和引导语,学生读得有声有色,正是因为学生在朗读中感知了课文,才能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体验。 三、总结升华 学完课文,谢老师及时总结提问,作者为什么能写得这么有趣?学生说“观察”。谢老师又进一步引导,让学生感受到其中还有作者对家乡,对石榴的爱。再次朗读第一自然段,我也感受到学生经历了这一课时的学习,他们读得比课开始更有感情,因为在学习的过程,他们也不自觉地爱上了石榴,爱上了这个地方。这个时候的回归,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主题,感受到中心,对他们的写作也是潜移默化地影响。第二课时,谢老师要带学生去看看作者是怎么写石榴这种水果,布置的观察喜欢的水果的作业也非常适宜。 | |
第3楼 |
发表于2015-11-26 7:52:00
小学中年级学生与低年级时相比已有很大进步,但仍处在一个尚未完全成熟、相对不稳定、个性尚未定型的阶段。这一阶段是认知、情感、动作技能(如听、读、写、算)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由低年级向高年级过渡的一个重要阶段。从字、词、句的重点训练一下子跳到了分析篇章结构上。所以,中年级语文课文可以以讲读为主,建立篇章结构的概念,在学习课文内容的同时去体会作者的主观感情。具体教学中,要抓住课文的重点段落,在课文重点段中,往往有些词或者句子与作者想表达的感情有或多或少的联系,抓住这些重点词句,设疑问难,便能由点及面的理解重点。 | |
第4楼 |
发表于2015-11-26 8:59:00
《石榴》是苏教版第五册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作者以季节变化为线索,描写了石榴抽枝长叶、开花、结果。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之情。在教学时,谢老师用多种形式去理解词语,感悟课文内容,从而更好地进行朗读与说写训练。 1、多种形式理解词语 在精读感悟时谢老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来体会,在理解词语时她尽量用多各形式让学生自主感悟。如学习“红白相间”的间字读音,谢老师引入了字义帮助学生区分。“晶莹透亮”这些词则通过出示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石榴子儿,观后交流感受。 2、不断渗透写作方法 本文是一篇很好的习作范例,因此在让学生朗读、感悟的同时她也注重写作方法的渗透,比如:拟人的修辞手法。在教学第三节时当学生感受到石榴的可爱之后,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是怎样把石榴娃娃写得如此可爱的?学生自然而然的体会到,作者是把石榴当作人来写。这时她又让学生学以致用,让学生补充句子。让学生把小动物也当作人来写,活学活用,对学生的训练的实效性较高。再如:在教学第四节时,在引导学生朗读、感悟石榴果实的特点之后,让学生思考:作者是怎样写石榴果实的?学生总结出作者的写作方法。 | |
第5楼 |
发表于2015-11-26 19:50:00
今天的听课,让我再一次想到了两年前的我,谢老师的设计很好地把课文知识点都串联了起来,带着学生,也带着我,再一次尝了尝“石榴”。这一次,少了些“青涩难吃”,多了些“酸甜可口”。 本课中一些词语用得生动形象,如“玛瑙般”、“一颗颗紧偎”、“红白相间”、“晶莹透亮”等。这些词单靠想象是不能真正理解的。谢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出示了大量的图片,仔细看,每一张石榴图都是精心挑选的,能够真实反映文字意图的。比如讲到“一颗颗紧偎”,“红白相间”,谢老师就出示石榴的果肉大图,一边读,一边和孩子们欣赏石榴果肉的饱满、紧实,孩子们在朗读中一次又一次体会石榴的晶莹可口。不一样的图片,可以有不一样的表达效果。此刻,想起之前教学的我,总算也是明白了一些学生的苦恼。只是一颗普通的、瘦小的石榴的确不能引起同学们对枣庄石榴为何“驰名中外”的理解。 石榴果实从生到熟,外皮颜色发生了逐步的变化。谢老师采用了让学生上讲台排列的方法,加深了解这种变化。同时让学生体会到作者观察的仔细。作者描写熟透了的石榴的形态,这一段话写得特别精彩,既形象又生动,因为作者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熟透了的石榴看作了一群石榴娃娃,成熟的石榴裂开了皮,写成了石榴娃娃笑得咧开了嘴,笑破了肚皮。让学生带者快乐的心情反复朗读,读出丰收的喜悦,读出石榴娃娃的调皮与欢乐。 在教学石榴的味道时,谢老师抓住“又酸又甜”等词语,让孩子们反复朗读。“接着,我将石榴子儿掰开,让学生们一起分享。”吃完后,问他们味道怎么样?学生们纷纷举手,有说酸酸的,有说酸中带点甜,吃完还觉得清爽无比。通过观察和品尝,学生不仅理解了描写石榴样子、颜色和滋味的词语,而且加深了对石榴的喜爱之情。 |
谢丽老师由季节的变换引出春、夏两季的石榴园,让学生品读。引导学生通过重点词语“火红”“越来越??越来越??”“小喇叭”感受石榴花的多而美。 在这一环节中,除了运用朗读、想象等形式,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感悟总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展现美丽的石榴的画面,以景激情,使学生对石榴产生美感,鼓励学生自主学,个体悟,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让学生对石榴有了更清晰、更形象的认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感悟书中的有关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