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教学教研>>教育教学>>两组建设>>数学中心组>>文章内容

新教师,新风采

发表日期:2015/11/26 19:03:15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lkxxjs 有856位读者读过

新教师,新风采

11月,是个忙碌的月份,很多任务接踵而至。连续两周,学校安排了新教师的展示活动,两周的活动中,让我们体验了新教师的新风采。从老师们的课堂中能看出,他们虽然时新人,但是教学并不输给任何教师,有的甚至超越了我们,让我们自叹不如。

几位老师的课堂,有着一股青春的力量,能看出他们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准备这节课,课前的不断磨练,才成就了我们听到了精彩课堂。岳老师的成熟老练,对重难点的把握,让我们觉得她的教学超越了她的教龄;郑老师对新知的细致分析、对练习的层次安排,让我们感受到了她的别有用心;陈老师的敢于挑战、迎难而上,对学生的关注、对课堂氛围的调控,让我们感受到了她的教学热情。几位老师都各有所长,课堂中都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四基把握到位,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关注了学生的发展。

不过,在具体细节上,几位老师孩子需要继续打磨,历练自己,努力让自己不断进步。

 

跟帖:

Re:第五次数学教研
发表于2015-11-26 19:31:00
作为同是一年级的教师,过几天我也要面对这一课时的教学,初看教材,大概能领悟到重难点和目标,即在学习了10加几就是十几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转化”,将复杂的“9加几”转化成可以简单口算的“10加几”,“转化”的方法是“凑十”法,即把另一个加数分成1和几,把1给9凑成十,与此同时另一个加数变成比原来小1的数。具体也可以将“9加几”变成“9加1再加几”。虽然能大概知道目标和和重难点,但具体实施起教学来还是有些疑虑,听了郑丽老师的课,感触很多,也有一些自己的思考。
我认为郑丽老师的课堂有这样一些值得学习的地方:第一是复习引入中的“10加几”口算题,题目设置简单明了,目的性很强,可以快速自然地衔接到今天要学习的新内容;第二是新课引入中的三角形上的三个数(9、6、1)加起来是多少?这样的小问题学生能很快找到好的方法(想算9加1,再算10加几),与今天要学习的内容练习非常紧密,过渡自然,学生也容易把握。第三是对例题图意的解读,在出示例题图后接着出示一个大括号和“?个”,要求学生用三句话说出图意和题意,即“盒子里有9只,盒子外有4只,一共有多少只?”。对于用三句话说出题意我想在平时学习是肯定是有所训练的,这样的训练不仅能锻炼孩子的表达能力,我想对于帮助孩子理解和把握图意是很有必要的。
但对于本堂课我还有这样的一些思考:第一是小组活动后教师对于学生说出的计算方法的处理和评价。当第一个孩子说出可以分小棒(从4根小棒堆中拿一根给9根小棒,凑成10根),并上黑板展示了如何分小棒后,教师并没有紧接着这个孩子的思路展开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而是提出有没有其他方法,等学生把课本上展示的两种方法都说出来之后再回到第一种方法。我认为这样的教学过渡很不自然,不符合孩子的思考过程,容易打断孩子的思路。应该趁热打铁,把这种凑十法讲透。第二,对于其他孩子说出的其他两种方法,教师并没有做出合理有效的评价,可能一些方法很多孩子都没有听懂。我认为当孩子提出可以用数数的方法来计算“9加几”时,教师可以例举一到两个例子,花一到两分钟的时间带着学生一起数数看,这样有些不理解“凑十法”含义的孩子还能通过数数来计算。第三,在重点“凑十”法的处理上还不够明了。我认为在处理“9加4”时,除了板书课本上的展示方法,还要补充板书将“9+4”转化成“9+1+3”这样的连加算式,这样既可以呼应新课引入,也为后面练习中对比“9+1+1”和“9+2”作铺垫。或者也可以分成两个算式“9+1=10”和“10+3=13”,这样有助于学生明确理解分和凑的过程。第四,本节课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需要学生好好把握,即“为何要把4分成1和3,而不是2和2或者3和1”?虽然教师在课堂中也提过,当处理不够充分,学生认识不够深刻。第五,在练习中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另一个加数和得数个位上的数的关系时,若是能将这两个数加上其他颜色加以突出,相信学生会很快发现规律,不至于浪费时间。第六,教师教学口语化的问题是我们都要重视和努力改正的。多用“你是怎么思考的?”或“你是怎么想到的?”相信课堂会更精致。
虽说想法有很多,但也不知道合不合适,不过还是希望今天的思考对自己的课堂会有所帮助。
1
Re:第五次数学教研
发表于2015-11-29 21:51:00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在论述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同时还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以《9加几》为例,它是在学习了认识1-20各数以及十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也为学习8加几﹑7加几等知识服务。学生在此之前已经能计算简单的10以内的加减法,针对这个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郑老师设计了小游戏以及运用创设一个情景帮助老奶奶看看还有多少橘子为例题的出示,这样一来,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情感。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得有趣,学得愉快,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调动了学生主观积极能动性,使他们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同时《9加几》又是一节枯燥无味的计算课,对于小朋友来说很难积极的全身心投入,那么我们又要寓数学知识教学于生活情景中。于是,郑老师又根据主题图给学生创造了情景,学生在熟悉的画面中发现数学问题,在老师的指导下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主动、深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应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对于9加几的计算方法的教学,郑老师没有直接灌输,而是通过一系列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摆小棒、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流的过程中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让学生亲自体验;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做的,让学生自己动手;凡是能让学生自己说的,让学生自己动口。这样的设计能为学生创造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学生也因此多了一个自我表现的机会,真正做到“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
4
Re:第五次数学教研
发表于2015-12-3 9:35:00
本课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第一课时,是同学们在学习了“10加几就是十几”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转化”,将复杂的“9加几”转化成可以简单口算的“10加几”,“转化”的方法是“凑十法”,即把另一个加数分成1和几,把1给9凑成十,与此同时另一个加数变成比原来小1的数。具体也可以将“9加几”变成“9加1再加几”这样的连加算式。
上课开始,我通过计算帮助同学回忆“十加几就是十几”,通过“你怎样快速计算三角形上三个数相加的得数”这一问题,激发同学们主动想到“凑十”。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认识到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存在着许多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从而诱发孩子们主动地发现并提出问题,积极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让他们在具体的情境中始终精神饱满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提出问题的同时,提出如何计算9+4。让同学们相互合作,用学具摆一摆、算一算。有的说一个一个数的方法,知道9+4=13;有的说从9往后接着数,10、11、12、13,知道是13;也有的说先拿1盒和9盒合成10盒,然后再把剩的3盒加上就是13盒。不管哪一种方法我都没有反对。教师应开放自己的思想,开放学生的思维,提倡算法多样化,只要是学生自己动脑想出来的方法,就是好方法。然后比较这几种方法那一种比较简便,自然引出今天学习的计算方法“凑十法”。当然我也认为在这个过程中,我认为还存在问题。在汇报的过程中,第一个同学已经说出了“凑十法”的雏形,我没有及时的依据他说的内容及时板书,内容不衔接,走教案。在以后的教学中会重点注意类似问题。同学们的想法其实多样的,需要更多的预设,把学生引入到重难点的学习。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