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教学教研>>教育科研>>研究团队>>文章内容

同读一本书活动形式下的阅读思考团队研讨记录(五)

发表日期:2015/11/18 8:29:32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zfx 有644位读者读过

同读一本书活动形式下的阅读思考团队研讨记录(

 

   针对如何开展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最近,我们团队观摩了低年级的一堂语文课,并在课下积极研讨,撰写反思

 朱小梅老师执教《一去二三里》

    有效训练悟文阅读的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在语文学习实践过程中,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要整体推进,螺旋上升。学生对课文的鉴赏和感悟,具有很强的个性化特点。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总是以自己的知识贮存,生活经验,认识能力丰富课文的意蕴。教师积极引导学生感悟,在感悟时渗透多种内容,扩大阅读含量,无疑会有利于学生更深的理解课文的内容,在课堂教学环节上播放出精彩的小插曲,有利于阅读感悟。

    朗读教学显层次性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的一项重要训练内容,朗读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是学生对文本认知和文本理解、感悟的重要体现形式。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这样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语文教学离不开朗读训练,尤其是小学低段的语文教学更是离不开朗读的训练。《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朗读的要求是逐步提高的。具体到一课书,学生也要经历一个逐步读通、读熟、读懂的过程。

 

 

卞良燕主任:刚起步的一年级学生常见的是“123……”等阿拉伯数字,对一、二、三……”这样的数字充满好奇心。朱老师在课堂第一环节引导学生认读数字,一方面抓住了幼儿的好奇心,共同认读、对应已有的数字经验;另一方面也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数字是如何做诗的,从而促进了他们主动学习的欲望。同时朱老师建构出对诗歌不同感受的画面,配以画面的朗诵,帮助孩子借助画面传递出的信息进一步理解诗歌,较准确地把握诗歌的内容。 在本课教学中,老师努力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轻松的学习氛围,鼓励他们大胆地学习新知识,利用插图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图习惯,培养说话。

陈永静老师: 《一去二三里》是一年级小学生学完拼音后接触到的第一篇识字课文,朱老师把教学重点放在识字教学上,而在理解诗意和感受诗情上略作点拨,没有花这么多时间。这是低年级课堂教学的特点。朱老师也意识到识字教学的重要,在学了古诗后,通过看图圈生字,读生字卡片,比较生字识记,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识字,读儿歌识字等方式来帮助孩子识字,激发识字兴趣。这首诗比较简单,一部分孩子早会读,甚至会背了,眼睛根本没去注意文字,朱老师意识到了这一点,及时地指正孩子们的错误习惯。带着孩子感受山村的幽美和生活的快乐,在此铺垫上再引导学生诵读诗歌,最后学习生字笔画。

 

徐文老师:《一去二三里》是一首古代童谣,它向我们呈现了一幅郊外的美竟:在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小山村,饮烟袅袅,住着几户人家。山里的几座亭台错落有致地排列着,树上、路边盛开着各种美丽的花。这首童谣巧妙地把一至十的数字镶嵌其中。本课还配上两幅插图。图一描绘了小山村的景象,表现了童谣的意境。图二用十个运动员和十个球帮助学生识记十个表示数字的汉字。本节课教学中,朱晓梅老师,开展了各种各样有趣的活动,从数字搭配连线到后面的配乐朗读。无不体现朱老师的细心。在课上,朱老师努力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轻松的学习氛围,鼓励他们大胆地学习新知识。利用插图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图习惯,培养说话。

魏奇缘老师:《一去二三里》是一首古代童谣,它向我们呈现了一幅郊外的美竟:在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小山村,饮烟袅袅,住着几户人家。山里的几座亭台错落有致地排列着,树上、路边盛开着各种美丽的花。这首童谣巧妙地把一至十的数字镶嵌其中。本课还配上两幅插图。图一描绘了小山村的景象,表现了童谣的意境。图二用十个运动员和十个球帮助学生识记十个表示数字的汉字。
   在本课教学中,朱老师努力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轻松的学习氛围,鼓励他们大胆地学习新知识。利用插图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图习惯,培养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