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教学教研>>教育教学>>两组建设>>数学中心组>>文章内容

进步尽在磨练中

发表日期:2015/10/14 20:38:31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lkxxjs 有737位读者读过

 

进步尽在磨练中

                          ——记第一次牵手实小联谊活动

新学期,一直以来的两校联谊转变成了三校联谊,实小、禄小、二小,三所学校在1014日整整一个上午为我们禄小的数学教师带来了一场空前的学习盛宴,三维老师共同奉献的《认识分数》一课让我们回味无穷。

一个上午,我最大的感触就是进步真的不是说说而已,需要我们老师真正去钻研、去领悟、去实践,只有真正进入教学的角色,潜心研究,我们的课堂才会真正进步。陈良力老师呈现的《认识分数》让我感触最深,让我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天壤之别。磨课前后,陈老师的课堂变化真的特别大,之前听了陈老师的磨课课堂,然后今天再听,发现陈老师对内容的设计、对课堂的把握、对学生的调控等都进步很大,让我感觉磨课真的很有必要,只有在不断磨练中才能不断改进。而徐睿老师课堂带给我们的是饱满的激情和对分数的细致分析,尤其是学生对1|2的理解明确深入,同时关注了学生对分数的创造性。最后,实小冯卫星老师的课堂则展现了对分数内容的整合,显示了老师的深厚功底。而且,冯老师的语言干净精炼,直指关键。冯老师对学生的动态生成毫不避讳,努力展现每一位学生的思考过程。

三位老师的课堂各有所长,都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变化。活动最后,冯老师针对老师们在课堂中的一些细节问题做了点评,从时间把握、活动设计、教材钻研等方面逐一分析。同时,还从课堂教学设计入手,分析了一堂好课需要关注的几个细节,让我们更有体会。

 

Re:第三次数学教研
发表于2015-10-15 22:32:00
本周听了三位老师讲的三年级《认识几分之一》一课,学习了很多。《认识几分之一》是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的内容。从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到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是认识分数的一次发展。理解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并不难,理解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学好本课知识,有利于学生对分数的产生和发展有进一步的认识。我觉得三位老师各有千秋,做到了如下四点:
一、情境设计真实、有效
本节课设计了通过4个苹果、2瓶水的平均分配,到1个蛋糕如何平均分配的情境,自然导入到用一个新的数——分数表示,导入自然流畅。所选的是学生在生活中最常见的生活经验,快速、自然地引入新知的探索,真正做到有效的情境为有效的课堂服务。
二、教学方法朴实、有效
在学习活动中学生进行了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讨论概括等多种活动,徐睿老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发展了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在教学分数意义时,徐睿教师并没有向学生灌输,而是让学生动手折纸,在学生交流后概括得出,进一步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教师教得流畅、学生学得主动。
三、充分展示学生的真实想法,教师做到“对症下药”。
本节课在冯卫星老师让学生动手折二分之一时,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教学,学生在创造过程中有自已的很多想法,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多种折法进行比较、展示,充分暴露学生原生态的思想,在这样的环节处理下,教师既能了解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能给学生一个分析自已思路的机会。
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做到有效主导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进行几分之一的大小比较教学时,陈良力老师设计了折一折、想一想、比一比、议一议、说一说的教学流程,并在总结归纳的基础上,通过再次练习进行巩固。在这整个过程中,始终给学生以自由发挥的空间,教师只是进行适时地点拨和有效的提问,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使学习过程始终处在高效、融洽、热闹的氛围中。
3
Re:第三次数学教研
发表于2015-10-20 16:48:00
《认识分数》这一课很热门,已经听过多次了,每次的感受都很深刻且不同,这次“牵手实小”的感触是最大的。因为这次的3节课给了我们更开阔的眼界,告诉我们不能局限于某一课时来思考,而是需要整合某块知识点来展开备课。
就陈良力老师的课堂而言,无论是从重难点还是课堂趣味性方面,都是值得我去学习的。在新授课中,陈老师通过分苹果来引出“一半”该用什么数来表示,这过程中通过列除法算式来算出每人分得的苹果数是很重要的。在操作活动方面,陈老师引导学生用正方形和长方形纸充分展示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帮助学生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且又顺其自然地引出比较大小。
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实小冯老师的课堂,他大胆的整合教材,将第一课时的主要内容整合为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这样的突破不仅需要我们对这一课时重点思考,更重要的是对整个《认识分数》知识点的结合与理解。
结合之后的研讨,作为青年教师,我认为在学生活动操作方面是非常值得我立即学习实践的。冯老师分别从看、听、说三个方面说了一些自己的见解,如活动中问题需要精准,学生目光需要聚焦(体现在让展示的孩子站高),活动目标要明确等等。此外,冯老师课堂上的一些细节处理是很值得我们借鉴的,比如“涂色”用斜线表示,帮助孩子节省活动时间,且注意力也转到“分”的上面而非“涂色”方面;再比如学生上台展示了自己的分法以后,冯老师都会让他们自己贴在黑板上,并在旁边写出对应的分数,与此同时又让下一个孩子站高展示,这样不仅锻炼了孩子书写分数,又节省了时间。还有冯老师课堂的结尾小广告让人眼前一亮,既考察了孩子们对分数的理解,又通过课堂传递给孩子们“分享”二字,是很巧妙很有意思的!
总之,这次的“牵手实小”让我有了更多的思考,收获当然是颇多的!
8
Re:第三次数学教研
发表于2015-10-22 20:58:00
实小、禄小、二小三校联谊开展了一次同课异构展示课,从课堂展现的精彩而言,可见三位老师都在《认识几分之一》这一课颇费了一番功夫,各有各的魅力。
陈老师从导入引出平均分,再到教学二分之一,再到动手操作,折出几份之一,都在由浅入深地一步步让同学们感受分数几分之一的意义,整个教学思路很清晰,教学基本功也很扎实,可能在后面总结“把一个物体或者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每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的时候,对学生来说稍稍有些难度,可能没必要说的这么深,或者这么标准。
徐睿老师的课,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老师上课时的情绪非常饱满,最为一个旁听者,我都不得不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更何况是作为主角的学生,教师上课时积极的情感,很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这一点,还是值得我去学习的。同时,徐老师的教学环节的设置也是环环相扣的,设计的很精妙,教学得也很细致扎实。
实小冯卫星老师的课,最佩服他的,莫过于上课时那泰然处之的淡定神情,无论在课堂中出现什么样的问题,他都能一一化解,有时还显得格外风趣幽默,我想这与冯老师对教材的研究,对学生的研究是离不开的,也就是在研讨过程中,冯老师说的“课堂教学的网状结构,而非线性结构”,每个环节,都充分预设学生的回答,却又不按照预设的顺序来进行开放式教学设计。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