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教学教研>>教育教学>>两组建设>>语文中心组>>文章内容

语文教研(二)吟咏体悟吸精髓 含英咀华品文味

发表日期:2015/10/13 14:22:36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lkxxjs 有681位读者读过


语文研讨

吟咏体悟吸精髓 含英咀华品文味

                                                                 -听《虎门销烟》有感

时间:2014.9.29

执教:张冬香主任

内容:四上《虎门销烟》

      张冬香主任讲座《也谈“用语文的手段解决语文的问题”》

落叶闪过的尾巴,是九月的剪影倔强的想要扬起,始终不肯落地伸手掠过的空气夹杂着尘土的迷离似蒲公英的飞行却没它那份清新。九月的尾巴上,禄口小学的多媒体教室里又迎来了一次教研活动。

“疑问是思维的导火索”,传统的课堂教学里教师处于中心地位,关注的是教师怎样教,教得怎么样,把知识的传授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任务,评课时教师整堂课的精心准备的环节,一个个问题有设计有准备地提出,让学生“动眼、动耳、动手、动口”,忙得团团转,课堂容量很大,但学生的思维实际上却是被动者,表面上学生在思考,学了很多知识,可其实并没有真正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疲于应付数量多、强度高的问题,完全跟着老师的思维转,没有充分自主思考的余地。因此,在课堂上教学的构思与设想,目标的清晰显得尤为重要。

《徐悲鸿励志学画》是以简练的笔触,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了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的经过,揭示了虎门销烟的伟大历史意义,讴歌了中国人民爱国御辱的斗争精神,是一篇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全文结构严谨,重点突出,记叙有叙,本文重点是销烟的经过。

今天的课堂里,张主任抓住文本特点,由点切面,夯实字词,理清脉络,引导学生关心文本中人物的命运与喜怒哀乐与时代的背景,体会文本的思想感情,以情引入,领情行走,用情做线,让学生走进文本、学习文本、感悟文本。

 扣住壮举 丰富文本 精读抒情

“提领而顿,百毛皆顺。”这“领”,就是文章的中心词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抓住了它,就抓住了理解和把握全文的“金钥匙”。张主任设计巧妙,抓住作者赞叹虎门销烟是一次壮举。“ 壮”在字典中的意思是气势盛大的、雄伟的,那么在本文中哪里看出“壮”?带着这个问题,自由阅读课文 2~5 自然段,画出印象深刻的字、词、句,多读几遍。联系时对 2~5 自然段的学习,教师先放手让学生充分自读自悟,因为有阅读前的拓展、铺垫,阅读本段课文难度不会太大,并在其中渗透了直接与侧面描写的教学。在学生充分读书的基础上,教师以学定教,组织交流,适时引导,扣住关键字词句和不同的角色体验,以及和时代背景相呼应,把握文章内涵,再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体会中华民族英勇、豪迈的精神。

生本对话 师生对话 多元呈现

    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营造要加强引导和有效点拨。而且我们老师需要处理好师生关系,营造民主、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采用灵活、多样而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励学生,调动他们学习的参与性。张主任在谈自己的《虎门销烟》学习时,安排在课外阅读时间,给学生播放电影《鸦片战争》,有利于学生在视听感官刺激下对课文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有清晰的认识,从而能够较好地实现对课文的情感和主题的把握,从而使得多元解读合理。课文的多元解读,可以就作品的主题、结构、语言、手法等多方面进行;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解决阅读中的问题;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思维的发展以及语感的培养。而精选一些同质阅读材料,设计与课文内容对比的多元阅读的点,更有利于学生多元解读能力的提高。在后面的音乐、课堂上大量的资料的涌现,都能从足智多谋的角度进行对比阅读,可以使学生在多元阅之读中训练思维,提高能力。

著名语文教育家王尚文先生说过:“把全部都聚集于如何指导学生理解或运用语言文字上,这就是把工夫华仔了该花的地方的语文课。”阅读教学要上出自己的味道,要咬定语言不放松,注意“言意得兼”,关注言语的形式、内容和表达效果,针对文体特点整体把握,找准文本的关键词句,引导学生细细品读、瞄准精读,让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引领下走入文本,联系具体语境和设身处地的体验,增进文本的理解,从而与文本、与作者真情对话。

本着教育的良知,本着对孩子的热爱,本着对幸福人生、清明世界以及美好未来的向往,让我们在新课改的旗帜下,在钻研课标、改进语文课堂的过程中,携起孩子幼小的手,吟咏体悟吸精髓 含英咀华品文味。让我们回到童年,回到母语温暖的怀抱,回到生命应有的圆融和美丽。

 

 

楼主

也谈“用语文的手段解决语文的问题”

 张冬香

    去年四月到上海学习,有幸聆听了有全国小学语文界泰斗之称的特级教师支玉恒老师的讲座《用语文的手段解决语文的问题》,感受深刻,发人深省。从那以后,我就努力尝试在自己的的语文教学中体现这样的思想,尝试用语文的手段解决语文的问题。

什么是语文的手段呢?听,说,读,写即是语文的最基本的手段。那么,什么是“用语文的手段解决语文的问题”,就是用听说读写的手段去完成字词句篇的学习,并在这种语言训练的过程中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训练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和能力,提高语文素养。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课堂实际谈谈如何用语文的手段解决语文的问题。

   《海伦·凯勒》这篇课文一开头就写了小海伦不幸的遭遇“不幸的小海伦,在生了一场重病之后,双目失明,双耳失聪。天哪,谁能想到,当时她才是一个一岁半的娃娃呀!从此,小海伦与有声有色的世界隔绝了。她面对着的是无边无际的黑暗和死一般的沉寂。她不能喊一声“妈妈”,也不能倾诉心中的希望和要求。”对于这段文字的理解,有的老师让学生在课堂上闭上眼睛堵住耳朵,体验双目失明,双耳失聪的感觉,然后让学生谈谈感受,再进行朗读。

    《理想的风筝》一课中,描写刘老师写板书的一段非常感人:“逢到要写板书的时候,他用圆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而他每转一次,就引起同学们一阵激动的心跳。”我听过一节课,那位老师为了让学生感受刘老师的艰辛,让学生上台表演,学生在讲台和黑板之间金鸡独立地旋转,结果引来哄堂大笑,老师斥责“这怎么能笑呢?”你说这样的环节设计有何意义?孩子们怎能不笑?

第一个教学片断看似让学生体会到了海伦的不幸,但是依靠的却不是语文的方法,而是依赖其他的方法。第二个片段更是无稽可笑。这些做法的根源在于,教师认为学语文就是学习课文,理解了课文内容就完成了阅读任务。实际上,语文教学不同于其他任何学科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语文学科学习的直接对象是语言的形式,是语言本身。一句话,要在语言实践中提高语言实践的能力,就要用语文的手段解决语文的问题。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在教学这两篇课文时,是这样做的:

教学《海伦·凯勒》这课时,我让学生先自己默读课文,画出描述小海伦不幸遭遇的句子,读一读,品一品,批注感受,然后全班交流,在学生谈了自己初步的感知后,根据学生的发言引导“从哪些具体的文字感受到这份痛苦与绝望?”再让学生默读课文,抓住语言文字去感悟,最后我尝试以诗歌创作的形式激发学生与人物产生共鸣:

可怜的小海伦呀,

她想看________,

可是她看不见!

她想听________,

可是她听不见!

她想说________,

可是她说不了!

……

陪伴她的只有_____,

只有_______ ……

学生想象着,述说着,走进了小海伦那只有无边无际的黑暗和死一般的沉寂的世界,感受到了她与有声有色世界的隔绝,体会到了那连喊一声妈妈也不能的绝望与悲痛……这时再让学生配乐读这段文字,那种朗读联结了学生的内心感觉和情绪,读出来的感情是滋润的,从而使人感动。这种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完全用语文的手段来解决,学生通过有创造性的语言训练,既进一步理解、感悟了课文,也促进了学生自身的语言、思维、想象的发育。

教学《理想的风筝》一课时,我让学生默读第5小节,读完后问学生“哪个字拨动了你的心弦?”(转)出现几次?(急速地一转、转向黑板、转向讲台、跳跃旋转、每转一次)然后我让学生闭上眼睛,听我配乐朗诵,一边听一边想象这些旋转的画面“逢到要写板书的时候,他用圆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而他每转一次,就引起同学们一阵激动的心跳。”听完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接着我引导学生想象说话:

也许,他人生中第一次这样的旋转是失败的,他跌倒了,

也许,他曾经不止一次地跌倒在讲台与黑板之间,

也许——(学生接着说下去)

孩子们一开始说得比较拘谨,但渐渐地越说越好:

也许,他的胳膊在跌倒时也摔破了,

也许,他拄拐杖的那只手已经磨破了,

马上就有学生接着说,

也许,磨破的手还没完全长好就又破了,

也许,那手心里全是老茧……

这时,我语锋一转:

    但是,

他从来没有想过——(放弃)

从来没有想过——(离开他的讲台)(离开孩子们)

我看到,就连平时最调皮的孩子此时眼眶里也溢满了泪水,我自己也是哽咽难语。最后,伴着音乐,我让学生自己去朗读这段文字,将情感宣泄到朗读中。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学生通过聆听、思考、想象、说话、朗读等一系列语文的手段感悟到了刘老师的艰辛与坚定,一个坚强的、热爱学生的伟大老师形象定格在学生心中。这种用语文的手段来感悟理解文本的方式,不仅让学生能够深度体会人物情感,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篇末,我想用支老师的话作为结语:语文教学是语言的学问,我们的教学方法应该是语文的,应该用语文的手段去解决语文的问题。

 

Re:语文教研(二)吟咏体悟吸精髓 含英咀华品文味
发表于2015-9-30 20:28:00
《虎门销烟》,一篇仅有6个自然段的课文,张主任却挖掘出了许多的内容,从内涵到语言文字,既有历史知识,又有爱国情感;既渗透阅读写作知识,又有语文综合能力的训练。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也颇有新意,非常巧妙,让我们受到了极大的启发。
一、布置预习导航,帮助学生进行前置性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预习导航是学生进行前置性学习的有力抓手。前置性学习不同于以往意义上的预习,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包括字词的学习、课文大概内容的掌握、重点内容的理解、课外资料的查找、自己的疑问等等。而过去的预习往往没有这么具体,学生只是大致的了解一下课文,学习主要还是在课堂上。而有效地完成前置性学习,学生能够主动去学,有些知识(比如字词)学生自己就能学会。到了课堂上,老师让学生通过“我会学”环节进行展示,既是相互学习、相互补充的过程,也是自我知识内化的过程,效率非常高。学生自主学会的远比老师灌输给他的要记得扎实得多,学生也能收获成就感,提高学习兴趣,提升学习能力。
二、课堂容量大,关注到听、说、读、写各个方面
尽管只有短短的四十分钟,但我们会发现张主任的课堂容量非常大,关注到了语文学习的听、说、读、写的各个方面。课前导入部分,张主任为孩子们带来“张老师讲故事时间”,介绍虎门销烟的历史背景,声情并茂,学生听得非常入迷,一下子就被带进了当时的历史氛围中。课上,张主任设计了几个巧妙的说话练习,比如由分析第二小节的环境描写的好处,让学生练说“去秋游喽??????”,学生一下子就能掌握以景写情、境由心生的方法和妙处。再如,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时,指导学生根据时间、地点、主要人物、重大意义这几个方面来概括历史事件,教给学生概括的方法。这节课的读主要安排在第二小节的朗读上,不是特别多,朗读方法主要是齐读,可能不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至于写,张主任可谓在教学时结合文本时时处处渗透着写作知识,比如:如何概括题目,如何以景写情,如何恰当运用叠词增强表达效果等等。
这节课,充分展现了张主任深厚的语文功底,展现了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和游刃有余的运用,对学生学习心理和需要的清晰的了解,以及课堂的超强的驾驭能力,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学习。
1
Re:语文教研(二)吟咏体悟吸精髓 含英咀华品文味
发表于2015-10-2 22:45:00
《虎门销烟》一课记叙了1839年6月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的经过,揭示了虎门销烟的伟大历史意义,讴歌了中国人民爱国御侮的斗争精神,是一篇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这篇课文仅6个自然段,但里面包含的内涵却耐人寻味,与此同时,张主任的这堂课也正好给了我们一个完美的诠释。课上既有历史故事的呈现,也有情感的抒发;既有朗读指导,也有写作指导,大大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素养,也让我获益匪浅!
首先,正式上课前,张主任用讲故事的方式向学生介绍了鸦片战争,后又用图片让学生明白鸦片对中国国民国力的毒害,为学生学习课文做好铺垫。接着从整体入手,说说你认为的虎门销烟是件怎样的事件?再讲文章主要事件时,张主任还特意花了一点时间,指导学生根据时间、地点、主要人物、重大意义这几个方面来概括历史事件,教给学生概括的方法。然后让学生抓住关键字词句去体会文中的情感。这一系列的教学流程都是特别清晰,让人不得不佩服教师的功底。
其次,在教授字词时,张主任提前让学生进行了充分的预习,为阅读文本扫清了障碍。同时也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一个“我会学”的环节,让学生之间相互提醒易错的字音、字形,让学生形成相互学习的意识,也能够让这些字词知识内化为自己所有, 一举两得,这样的教学环节很有新意。因为新课标就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学习所能抓住的远比教师传授的更容易扎根!
最重要的是张主任在一堂课中让学生进行了听、说、读、写,这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语文教学就是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训练,要想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必须要将其与读写能力的培养同时进行、全面推进,才能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特别是其中的说话练习,所以在教学环节中,张主任又设计了一个“我会写”在分析第二小节的环境描写的好处时,给学生几个例子,比如 “去秋游喽……”,让学生能结合自己的心境和当时的情景去写,领悟这种写作方法并能够运用到以后的写作上去。
这堂课真的可谓是环环相扣,层层渗透啊,也让我们看到了张主任对文本的钻研,与学生的对话交流,更让我们看到了张主任游刃有余的课堂驾驭能力,这些都是值得我去好好学习的!
2
Re:语文教研(二)吟咏体悟吸精髓 含英咀华品文味
发表于2015-10-4 16:22:00
《虎门销烟》记叙了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的经过,揭示了虎门销烟的伟大历史意义,讴歌了中国人民爱国精神,是一篇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让学生懂得鸦片给中国人民造成的危害,了解“虎门销烟”的起因和经过。
张主任在课前布置的预习导航上有生字预习,段落预习,历史资料的查找等,比较详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课上,一开始就用张老师讲故事,将历史事件抛给学生,但是我觉得可能还不是特别的直观,如果用战争的图片或者小视频来展现会更吸引学生的眼球。接着学生字,让学生讲解字中容易出错的部分,使得学生更能记忆的深刻。因为以往都是老师说,学生听着,该错的地方还是照样错的。 然后张主任讲解课文,重点突出在鸦片的害处,禁烟为何是伟大壮举。前者通过图片、资料,让大家直观的了解鸦片不仅毒害了中国人民的身体还毒害了人民的精神。后者则是通过读书比较原句和去掉关键词之后的句子来介绍环境描写对于作文的作用。还让学生自己仿照着写“秋游咯”“考试”等,让学生切身感受环境描写。
张主任的课汇集了听说读写,内容环环相扣。让学生得到了锻炼,这种高质量的语文课非常值得我学习。
3
Re:语文教研(二)吟咏体悟吸精髓 含英咀华品文味
发表于2015-10-5 10:13:00
《虎门销烟》一课记叙了1839年6月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的经过,揭示了虎门销烟的伟大历史意义,讴歌了中国人民爱国御侮的斗争精神,是一篇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语文基础知识是学习语文的基础,只有打好基础,才能有所进步,有所发展。上课伊始,张主任便话费大量时间让孩子们展示写好的要提醒的生字,还重点提醒了字音、字形等。还通过句子比较叠词的作用,如“男女老少”,强调了人多等。由于课前张主任已经布置下去了预习导航,孩子们对课文有了初步了解和认识,课堂教学更加有效,也更加轻松了。在教学中,这的确很值得借鉴。
这是一个大快人心的壮举,可以发现,张主任在教学时,时刻把学生的情绪集中在“壮”这个字眼上,首先感受销烟前的隆重、壮观,让学生充分感受出场面的隆重、壮观,然后让学生读出这种场面;让学生边读边想像当时的情景,把气势读出来;最后体会出销烟在老百姓的心中是大快人心的,体会出人民的那种爱国的感情,是一种感情的迸发,学生们读得气势磅礴,震撼人心。
在课堂教学时,张主任补充资料,为孩子们讲了一个小故事,补充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相关历史知识,这不仅能让学生更好的吃透文章的内容,还是情感的升华与洗礼,是爱国主义的迸发!本人觉得这一环节在本课的教学中十分重要,就像冬日里的阳光一般被渴望着。
张主任的语文课,已不是平常的教课文,而是将写作技能相融合的知识技能课,对孩子们来说,处处是锻炼,也处处是收获。课上,张主任设计了几个巧妙的说话练习,比如由分析第二小节的环境描写的好处,让学生练说“去秋游喽??????”,学生一下子就能掌握以景写情、境由心生的方法和妙处。再如,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时,指导学生根据时间、地点、主要人物、重大意义这几个方面来概括历史事件,教给学生概括的方法。张主任可谓在教学时结合文本时时处处渗透着写作知识。
张主任的课,处处都重视孩子,是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看问题,去思考,值得我们学习。
4
Re:语文教研(二)吟咏体悟吸精髓 含英咀华品文味
发表于2015-10-7 17:31:00
《虎门销烟》一课记叙了1839年6月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的经过,揭示了虎门销烟的伟大历史意义,讴歌了中国人民爱国御侮的斗争精神,是一篇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张老师首先让学生感受销烟前的隆重、壮观,让学生自己读了第二自然段之后从文中的“水泄不通”、“彩旗林立”看出场面的隆重、壮观,然后让学生读出这种场面;接着进一步引导从将要下令时的情景和销烟时的情景中发现“礼炮轰鸣”、“群情沸腾”,让学生边读边想像当时的情景,把气势读出来;最后让学生体会出销烟在老百姓的心中是大快人心的,体会出人民的那种爱国的感情,当学生们把自己的情感放在其中后再去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时,更是一种感情的迸发,学生们读得气势磅礴,震撼人心。
在开始学习课文时,张老师补充资料:清朝末期,清政府腐败无能,中国受到外国列强的肆意欺侮。但中国人中也有一股爱国的力量,他们作出了可歌可泣的贡献。林则徐就是其中的一位。他主持的虎门销烟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事件,它说明中国人不是好欺侮的。这次行动狠狠地教训了外国列强的嚣张气焰,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
这是一篇爱国主义教育的课文。在本篇课文教学中,张老师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和孩子们在历史中反思。
1、开课向学生介绍了鸦片战争,以及用数字让学生明白鸦片对中国国民国力的毒害。为学生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然后从整体入手,说说你认为的虎门销烟是件怎样的事件?而引导到“伟大壮举”,以此为中心点,找出相关的段落来学习体会。
2、抓住文本,落实文字的训练。读通课文,抓住关键词、段来走进文本。指导朗读。让学生真真切切回到当时的历史年代。
5
Re:语文教研(二)吟咏体悟吸精髓 含英咀华品文味
发表于2015-10-7 18:40:00
《虎门销烟》一课共6个自然段按事情发展顺序,第一自然段交代了虎门销烟的时间;第二至五自然段叙述了虎门销烟的经过,并用生动的语言描写了群情激奋,人心大快的销烟场面;最后一个自然段揭示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深入到这一历史事件中,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再通过文中的语言文字来深入了解虎门销烟的伟大历史意义。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围绕教学目标,可以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一、有效导入,感受壮观
文章描述的是170年前的历史事件,这是一个大快人心的壮举,在教学时时刻把学生的情绪集中在“壮”这个字眼上,首先感受销烟前的隆重、壮观,让学生自己读了第二自然段之后从文中的“水泄不通”、“彩旗林立”看出场面的隆重、壮观,然后让学生读出这种场面;接着进一步引导从将要下令时的情景和销烟时的情景中发现“礼炮轰鸣”、“群情沸腾”,让学生边读边想像当时的情景,把气势读出来;最后让学生想像自己也在现场,自己也在欢呼,体会出销烟在老百姓的心中是大快人心的,体会出人民的那种爱国的感情,当学生们把自己的情感放在其中后再去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时,更是一种感情的迸发,学生们读得气势磅礴,震撼人心。

二、激情洋溢,读出壮观
在设计中围绕爱国这一情感主题,安排学生经历两组截然不同的情感体验:一怒一喜,一悲一壮。悲: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感受鸦片让许多家庭倾家荡产,家破人亡。怒:鸦片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我们的人民竟被列强蔑视为“东亚病夫”而饱受屈辱,激发学生对帝国主义的强烈愤恨。喜:看到鸦片被彻底销毁,全体中国人发自内心的喜悦、激动。壮:通过虎门销烟这个大事件,体会出中国人民的力量、意志、壮烈豪迈的爱国情感。 本课其中的一教学目标就是要让学生学会从语言文字体会出这一伟大的“壮”举,因此一开始就引导学生去读书,找到有关“壮”的语句,再去读,引导学生探究还要读出一个“壮”字,读出中国人 的气势、力量,崇高的爱国情。加上课堂采访的灵活方式,调动学生交流讨论的兴趣。
三、联系生活,升华壮观
当学生沉浸于虎门销烟的壮举中,沉浸于林则徐的英勇斗争精神中时,可话锋一转,“林则徐虎门销烟,震惊中外,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壮举,人们永远地记住了他,但今天走私毒品现象依然猖獗。那些大毒枭想尽一切方法从国外贩毒运毒。为了赚取高额的钱财,他们不仅残害着同胞的身体和灵魂,更在危害着国家的安全。面对这样的情况,你有什么想说的?”“此时此刻, 面对林则徐,你还有什么想说的?”教师注意引导,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想,激发学生的情感。
6
Re:语文教研(二)吟咏体悟吸精髓 含英咀华品文味
发表于2015-10-7 20:49:00
《虎门销烟》记叙了1839年6月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的经过,提示了虎门销烟的伟大历史意义,讴歌了中国人民爱国御侮的斗争精神,是一篇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教学是要让学生深入到这一历史事件中,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然后再通过文中的语言文字来深入了解虎门销烟的伟大历史意义。这一课张老师设计的重点是让学生懂得鸦片给中国人民造成的危害,了解“虎门销烟”的起因和经过。体会林则徐与英帝国主义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了解“虎门销烟”的伟大。《虎门销烟》是一篇爱国主义教育的课文。也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文章。首先老师给学生讲了《林则徐请客》故事,激起学生的兴趣.然后从整体入手,说说你认为的虎门销烟是件怎样的事件?而引导到“伟大壮举”,你认为哪些语句体现了这是一件伟大壮举?学生勾画后,请学生说说。学生结合历史,结合课文最后一段懂得了:林则徐邀请外国商人参加是为了告诉那些外国人中国人是不可欺侮的。他这样做沉重地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教学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体会林则徐与英帝国主义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了解“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课堂高效率,很多工作都放到了课前,让学生课前预习查资料解决。课堂成了学生展示的舞台
7
Re:语文教研(二)吟咏体悟吸精髓 含英咀华品文味
发表于2015-10-9 11:03:00
一、有效导入
于漪老师说过:“课的第一锤一定要敲在学生的心坎上。”文章描述的是170年前的历史事件。为了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张老师由背景故事导入,这样既触动了学生的兴趣,又把历史与现实统一在爱国主题之下。在“我会学”环节中,张老师充分利用了预习导航,由学生上台展示本小组的生字预习情况。孩子们上台以后都说的很精彩,不仅提醒了易错字的字音、字形,也向大家展示了工整、规范的粉笔字。《语文课程标准》中有一个鲜明的教学理念——“以学定教”。这一基本理念将教学活动定位于学生的学先于教师的教,即以学生的预习活动启动教师的教学活动。教师通过阅读学生的“预习学案”,了解学生的需要,思考相应的对策,更有利于教师以学定教。让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以往单一的、机械的“听讲—练习”的被动状态转向“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主动展示”的积极主动学习状态。
二、体味“壮举”
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很多,如果没有一个统一、有趣的话题,很难调动学生的兴趣。这就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本课时交流话题紧紧围绕“哪些语句体现了这是一件伟大壮举?”展开的。张老师从“环境、人、礼台布置”三个方面来引导学生体味“壮举”。张老师在教学时,时刻把学生的情绪集中在“壮”这个字眼上,首先让学生们感受销烟前的隆重、壮观场景,接着由学生自己读第二自然段并理解从“水泄不通”、“彩旗林立”等词语,从而感受到看出场面的隆重、壮观,然后指导学生读出这种场面。然而张老师并不是仅仅就停留在了读这个环节中,而是深入文字,读写结合。比如在带领学生理解“景由心生”时,张老师列举了秋游和考砸了两个情境,由此让学生明白借景烘托的这一手法。这一“读的过程”将读与思结合了起来,既有情感体悟,又有知识与技巧的积累。语文课本作为经典例子的集合,在日常教学中占了很大比重。要使其更有效的服务于学生,就要把它“先读薄,再读厚”。读薄,就是在阅读中系统地发掘、整理能运用于写作的句子、结构与思路、主题等有价值的东西。这就是使认知系统化。读厚,就是结合一些发散思维的训练,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把所学得的知识与技巧融入到写作中,把所阅读的文章变成“源头活水”。
8
Re:语文教研(二)吟咏体悟吸精髓 含英咀华品文味
发表于2015-10-10 11:17:00
自从聆听了张主任《虎门销烟》这一课后,有两个词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里,一个是“厚积薄发”,另一个就是“鲜活灵动”。
厚积薄发
1839年6月3日,林则徐下令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鸦片。这一历史事件对于现在四年级的孩子来说,有很多背景资料他们是不知道的。张老师在前置性学习时安排孩子自己查找关于虎门销烟的资料,同时还规定要把自己查找来的资料进行整理和筛选,这就锻炼了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打开了孩子接受新事物的大门。同时我还注意到,张老师还安排了孩子们在小组中进行资料的分享,也向同伴介绍自己资料得来的途径,是自己上网、家长帮助还是向同学咨询。
除了孩子们在课前做的充分准备,张主任自己更是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收集工作。更是因为这样的厚积,才能出现课堂上精彩闪光的薄发。一个孩子说当时销烟场面大,光销烟池就有两个。张主任顺势问:“你知道这个销烟池大概有多大吗?”孩子摇头,张主任适时补充资料:“据记载,这个销烟池长50米,宽50米,想象一下,体育课上还可以跑一跑,看看有多大。”正是这样,孩子一下子体会到了硝烟场面的壮观。
厚积是课前丰富的积蓄,薄发是课上智慧的火花,这样的课堂怎么会没有韵味,怎么会不吸引人呢?
鲜活灵动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本节课无时不闪现孩子们积极举手发言的景象,不时不充斥着学生内心情感的流露。我们看到孩子们爱思考,爱表达,这些正是我们希望孩子应该呈现的课堂状态。为什么张老师的课孩子们这么活泼?我想就是因为孩子们在自学中有所得,在小组中有收获,在探究中有发现,他们有真真切切的学习体会,所以课堂气氛才会如此鲜活灵动,充满了学习的快乐。
希望我们今后的语文课都能打开学生爱表达的欲望,让语文课不要在沉闷中默默流走。
9
Re:语文教研(二)吟咏体悟吸精髓 含英咀华品文味
发表于2015-10-12 20:10:00
张主任的《虎门硝烟》一课十分精彩,让我们能看到老师对文本教材的重新解读,利用教材教教语言文字的应用,教孩子们要掌握的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从课上我也学到了一些并在自己的教学中尝试应用。
一、生字让学生自主学
课上,张主任的教学有个环节是“交流预习成果”,采用“小老师教生字”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生字。在一年级的教学中,我也尝试过让小老师教生字,学生自己到我这里拿田字格卡片,把自己想教给大家的生字写在上面,课上再教同学,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孩子们自主去学习生字。而张主任是让孩子们在小组内学习生字,课上请小组代表展示要提醒的生字。这两天我也学习了这种方式,小组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一些自主性较差的小朋友在小组的带动下也参与到学习中去。课上让小老师来教生字,老师落得轻松,孩子学习生字的兴趣和效率也提高了。
二、关注《补充习题》上的练习
课上,在帮助学生理清脉络这一教学环节中,张主任设计了这样的练习:
虎门硝烟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意义:
几点列出的内容,就能让虎门硝烟这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一目了然,张主任也告诉孩子们如果要描述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就应该从以上几个方面去述说,让孩子学会了方法。如果翻开学生的《补充习题》,可以看出这样的练习正是关注到配套习题而设计的,配套练习上的题目和书后的题目都是课文要学习的重点,关注到习题而设计教学常常能事半功倍。
三、吃透教材,教学生所要学
一篇文章内容太多,要依托文章交给孩子什么是我们要思考的。张主任围绕“壮举”,通过学生的朗读交流,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的作用,它们都让人感受到“壮举”。精读第二小节时,张主任提问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描写的?孩子说出来的零零散散,老师适时总结从“环境”来描写的,并创设一定的语言情境,让学生感受环境描写随人的心情变化,设计说话练习,让学生学会使用环境描写。今年我依然教二年级,这本书已是教第二个年头,但依然像拿了本新教材一样,对于课文中教给孩子什么,仍然有些摸不准,我还要继续认真研读教材,把握课程标准,让孩子在课堂上真正有所得。
10
Re:语文教研(二)吟咏体悟吸精髓 含英咀华品文味
发表于2015-10-13 11:02:00
《虎门销烟》一课记叙了1839年6月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的经过,揭示了虎门销烟的伟大历史意义,讴歌了中国人民爱国御侮的斗争精神,是一篇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这篇课文仅仅两百多字的,可内容却蕴含深刻的韵味和伟大的意义。张老师吃透了课文,翻阅众多资料,站在一个高度立意上去讲授这一课。第一课时讲虎门销烟这件事,第二课时讲林则徐这个人,一人一事,紧扣全文,统筹全文。张老师深厚的语文教学技能十分让人钦佩。
正式上课,张主任用讲故事的方式向学生介绍了虎门销烟的背景,后又用图片让学生明白鸦片对中国国民国力的毒害,为学生学习课文做好铺垫。在讲授生字词的时候,有“小老师教生字”环节,让同学们自己带着字卡讲授容易写错的字和读音,把学习的主动权交到学生。一些容易读错的二类字,张老师进行教学。学生与老师之间分工明确,学习事半功倍。对于全文的新授,张老师紧扣课题,提问“写了一件什么事情”,提示从课题入手培养学生简洁概括事件的能力。紧接着就围绕着林则徐虎门销烟这件事展开,说写事顺序,填写重大历史事件“时间,地点,主要人物,重要意义”再围绕这些说成一句话。张老师在出示主要意义时紧抓“伟大壮举”让同学们读课文寻找体现伟大壮举的语句。再在此基础上教学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张老师对于作者的写作手法颇有研究,在同学们找到伟大壮举句子之后,让同学们想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去写的。体会“分外壮丽”“男男女女”词语,并进行仿写。
在张老师的课堂上,扎实落实听、说、读、 写教程,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更广的吸收语文知识。这堂课上的充实又有趣,张老师在教程上有所取舍,立意高远,让人受益匪浅。
11
Re:语文教研(二)吟咏体悟吸精髓 含英咀华品文味
发表于2015-10-13 13:32:00
今天听了张主任《虎门销烟》这一课,收获颇多。
这是一篇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记叙了1839年6月,林则徐率领文武百官在虎门销毁了200多万斤害人的鸦片,这一举动震惊中外,让外国侵略者看到了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张主任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深入到这一历史事件中,课前查找了充分的历史资料,用慷慨激昂的语言描述了虎门销烟时的壮观场面和历史意义。由于课前预习比较充分,感觉整堂课上得较成功。   
抓住主线,创设激情,进入情境  
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是一个大快人心的壮举,因此在教学中张主任时时刻刻把学生的情绪集中在“壮”这个字眼上,引领学生用心地、细细的品读课文,从哪些语句中我们能深深的感受虎门销烟是壮举?学生在细读课文后,首先感受到的是销烟前人的多而广,抓住了第二自然段中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水泄不通”等词读悟出了人多而广;其次是感受到了销烟的隆重、壮观,让学生自己读了第二自然段之后从文中的“水泄不通”、“彩旗林立”看出场面的隆重、壮观,然后让学生读出这种场面;接着进一步引导从将要下令时的情景和销烟时的情景中发现“礼炮轰鸣”、“群情沸腾”,让学生边读边想像当时的情景,把气势读出来;最后让学生想像自己也在现场,自己也在欢呼,体会出销烟在老百姓的心中是大快人心的,体会出人民的那种爱国的感情,当学生们把自己的情感放在其中后再去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时,更是一种感情的迸发,学生们读得气势磅礴,震撼人心。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