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研(六)——衷情与解读
发表日期:2015/11/19 15:25:45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禄小教师 有634位读者读过
语文教研(六) 衷情与解读 时间:2015.11.17 内容:刘春燕老师执教三上《小露珠》 孔海燕老师执教五上《黄山奇松》 2011 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的课程性质是这样表述的:“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可见,依托语言材料,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而“综合性”和“实践性”则是学习语言的重要特点。 两位新教师用自己的方式诉说着自己对语文的衷情与解读。 附孔海燕老师《黄山奇松》教学反思: 《黄山奇松》介绍了黄山“四绝”中的奇松一绝,它们姿态奇特,十分有趣。全文共三个自然段。第一段是讲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丽。课文采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和喜爱。 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就在于让学生去体会黄山松的奇,学习作者是如何来写这些奇松的。当然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朗读,要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理解才会更深,努力让课堂充满语文味。比如在讲到:迎客松姿态优,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这一句时,我是先让学生通过理解关键字词来先感受迎客松的外形特点以及迎客松的茂盛,比如“遒劲”和“郁郁苍苍”,再通过朗读这些词再读出这种生命力来,接着抓住“饱经风霜”一词体会奇松生长过程中的艰辛,通过想象迎客松会遇到那些磨难,不仅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还能去体会迎客松生长过程的艰辛、生命力的顽强,再通过朗读,学生很容易就会体会到松树的“奇”之所在,读为悟服务,悟反过来促进朗读的提高。在教学“陪客松”的时候,我主要是通过修辞手法的句子以及换句的方式让学生体会修辞的好处和作用。只有让学生学会比较阅读,才能更深一层地走入文本。 每一篇课文最重要的就是教会学生作者的写作方法,当然光会也是不行的,要动手去做,动口去说,只有得到实际练习,才能更好的把握这种写作方法,才能学会知识迁移。所以在课堂的最后,我安排了一个小练笔,让学生仿照第二自然段三种名松的写法自己也写写黄山其它的松树。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听、说、读、写是一个不可割裂的整体! 另外,我在教学中还重视图文结合。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每篇课文都有插图,插图的内容都和课文有一定联系,是一种不错的资源。在《黄山奇松》这篇课文中有三张插图,我又从网上找到与之相对应的三大奇松及其他黄山奇松的图片,将之放大。在上课过程中,结合课文的句子让学生边看迎客松图边读文,创设场景让学生理解课文,感受迎客松的奇。 比如学生都知道迎客松伸出手臂是为了迎接客人,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让同学们伸出手臂,对照图画想象是怎样迎接客人的,接着请学生示范动作,这样学生对迎客松的奇特感受就更深了,在小练笔时,也是出示其他黄山奇松的集锦图,看图说话。这一系列的教学手段就是为了学生能更好地挖掘课文的深刻内涵,理解黄山松的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引领者,所以我们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要让学生去发现、去探索、去创新、去体会......在这一点上,我还需要再多多磨练,向前辈学习、请教。 | |
楼主 |
|
发表于2015-11-18 8:44:00
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就在于让学生去体会黄山松的奇,学习作者是如何来写这些奇松的。当然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朗读,要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理解才会更深,努力让课堂充满语文味。比如在讲到:迎客松姿态优,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这一句时,我是先让学生通过理解关键字词来先感受迎客松的外形特点以及迎客松的茂盛,比如“遒劲”和“郁郁苍苍”,再通过朗读这些词再读出这种生命力来,接着抓住“饱经风霜”一词体会奇松生长过程中的艰辛,通过想象迎客松会遇到那些磨难,不仅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还能去体会迎客松生长过程的艰辛、生命力的顽强,再通过朗读,学生很容易就会体会到松树的“奇”之所在,读为悟服务,悟反过来促进朗读的提高。在教学“陪客松”的时候,我主要是通过修辞手法的句子以及换句的方式让学生体会修辞的好处和作用。只有让学生学会比较阅读,才能更深一层地走入文本。 每一篇课文最重要的就是教会学生作者的写作方法,当然光会也是不行的,要动手去做,动口去说,只有得到实际练习,才能更好的把握这种写作方法,才能学会知识迁移。所以在课堂的最后,我安排了一个小练笔,让学生仿照第二自然段三种名松的写法自己也写写黄山其它的松树。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听、说、读、写是一个不可割裂的整体! 另外,我在教学中还重视图文结合。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每篇课文都有插图,插图的内容都和课文有一定联系,是一种不错的资源。在《黄山奇松》这篇课文中有三张插图,我又从网上找到与之相对应的三大奇松及其他黄山奇松的图片,将之放大。在上课过程中,结合课文的句子让学生边看迎客松图边读文,创设场景让学生理解课文,感受迎客松的奇。 比如学生都知道迎客松伸出手臂是为了迎接客人,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让同学们伸出手臂,对照图画想象是怎样迎接客人的,接着请学生示范动作,这样学生对迎客松的奇特感受就更深了,在小练笔时,也是出示其他黄山奇松的集锦图,看图说话。这一系列的教学手段就是为了学生能更好地挖掘课文的深刻内涵,理解黄山松的奇。 |
第1楼 |
引用 |
发表于2015-11-18 9:02:00
《黄山奇松》是一篇描写黄山秀美风光的散文,课文以生动的笔墨再现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字里行间流淌着美感: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孔老师在教学时能运用文本充分地训练学生的朗读,整个教学以读为主线,引领学生自读自悟,充分尊重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如:你读了课文觉得黄山奇松的特点是什么?你从哪儿体会出来的?你能把你对黄山奇松的感受读出来吗?你能做小导游吗?等等。让学生自己对课文的领悟取代教材的讲解分析,让学生自己的感性体验取代整齐划一的指导,整个设计都是为了张扬学生的个性激发灵性服务。 其次,孔老师的课堂教学中能抓住重点词语引导学生朗读理解,如:通过 “饱经风霜”“郁郁苍苍”等词突出的理解感受了黄山奇松的雄健有力,引导学生想象黄山奇松的历史。教学过程始终坚持语言文字的训练,使课堂教学充满了浓浓的语言味。 再次,一节好的语文课离不开一个“情”字,孔老师教学时努力创设课文的情境,运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和情感唤起学生的情感,以情促情,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积淀。 最后,提出一些有待商榷的建议: 1.学生朗读的还远远不够,尤其是“陪客松”、“送客松”的部分。另外,指导朗读时目的性、针对性如果再强一些就更好了。 2.课堂中老师的牵引再少一点,可以再放手给学生自读、自悟、自得。 | |
第2楼 |
发表于2015-11-18 13:04:0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在执教《黄山奇松》一课时,孔老师就以此为设计理念,努力体现“自主感悟, 培育智慧”思想,引导学生读中感悟,读中思考。 课文是一篇写景美文,描绘了黄山风景区有许多奇松,姿态独特,十分有趣,人们对它情有独钟。在教学课文“迎客松”一段和第一小节时,孔老师有意设计了思维力度较大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充分接触文本、品读课文语言的过程中,体悟丰富的内涵,发展语文素养。 目前的语文教学普遍存在重知识传授轻智慧培育的问题,有知识不等于有智慧。现代阅读教学论认为,阅读是一个吸收和转换信息的心理过程,必须采取主动的阅读心态才能完成。两个片段所提的问题,都富有思维价值,有是本课教学目标所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犹如一块磁铁,吸引学生的探求之心,在阅读课文中学生便会自主研究,体会语言文字蕴涵的“意义”和“情味”,产生许多充满智慧的发现和感悟,不仅深刻地理解了课文内容,还训练了思维能力。学生也由此兴趣盎然,在朗读课文时充分得到了体现。 整堂课,学生读得是较充分、精彩的,体悟得也是较到位、智慧的。课堂上做到了书声琅琅,但如何进一步帮助学生运用语言,读中积累、读中内化,将“消极语言”化为“积极语言”,提高语文实践能力,还需进一步努力。才能更准确地把握教材,以及有效地调控课堂等方面,今后我们都要多钻研、勤学习、勇实践,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 |
第3楼 |
发表于2015-11-18 16:37:00
《小露珠》是一篇童话故事,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容易掌握。人物形象很美。课文中活蹦乱跳的小青蛙、翩翩起舞的小蝴蝶、天真可爱的小蟋蟀,人情味十足的喇叭花等等都给人以鲜明的印象;这则童话的意境也美。从夜幕降临小露珠开始形成,受到各种小动物们的赞美,到无声地滋润、装点植物,与植物们依依惜别,字里行间处处流露着浓浓的人情味。 这节课刘老师通过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使学生获得情感体验。对于刚刚进入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课始即能进入情境,实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在教学时,刘老师出示了钻石、水晶、珍珠的彩色图片,让学生认识钻石的闪亮,水晶的透明,珍珠的圆润,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再出示小露珠的图片,让学生把小露珠和这三样事物进行比较,感受用词的贴切。接着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加深对小露珠的印象,体会小动物对小露珠的喜爱之情。 综观整节课,刘老师凭借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充满童趣的教学语言,拉近了学生与教材间的距离,唤起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情感。学生在这种情感的支配下,自主愉快地阅读,积极主动地交流,感受到学习课文的快乐和获取知识的喜悦。这堂课也让我受益匪浅! | |
第4楼 |
发表于2015-11-18 21:09:00
刘春燕老师上的《小露珠》这篇课文是三年级的名篇。不少老师曾经都开过这一课,刘老师作为今年新入职的老师,对于这篇课文的解读与教学,我觉得有些地方可圈可点,是我可以借鉴学习的。一是,课堂教学很流畅,时间分配合理,教学环节紧凑。二是,对于学生的指导痕迹较少。比如让学生抓“爬、滚”体会小露珠的可爱。点“越来越......”突出小露珠形成的过程,并联系实际举例天气越来越凉了,我们身上穿的衣服也越来越多了来进行仿写训练。但是在某些地方想提几点建议,一是,多音字教学还是要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去记忆多音,,而不是说出音组个词就结束了。二是,分角色朗读表演时,应该一步步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带着动作,让学生的表演越来越好。这是一篇充满童趣的课文,教师应唤醒学生的童趣,走进文本。在表演中有不好的地方要及时指导,不能任由他们只是简单读读,应该一步步提出新的要求。这样学生能积极发挥想象力,取得更大的进步。 | |
第5楼 |
发表于2015-11-18 21:49:00
语文学习最重要的是通过学习教材,落实语言文字的运用。两位老师在教学中都关注到了这一点。 刘春燕老师通过动画展示“越来越大”“越来越亮”,生动直观地为学生展示了露珠的形成过程,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容易进入到学生的内心。继而比较去掉“越来越”后的效果,学生很自然地联想到去掉“越来越”后体现不出小露珠变化的过程,达到理解语言形式的目的。有了对“越来越”的表达效果的理解,再让学生练习用“越来越……”说话,便能水到渠成,将语言文字的运用落到实处。 五年级的语文教学中要帮助学生感悟具体语言形式的表达效果。孔海燕老师课上着重让学生抓住“枝干遒劲”“饱经风霜”等关键词,以及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让学生体会其背后的表达效果,感悟如何把景物写得具体、形象、生动。最后的小练笔——仿写“( )松,如同( ),( )。”引导学生将所学所感所悟体现到语言文字运用之中,达到内化的目的。 | |
第6楼 |
发表于2015-11-19 13:39:00
语言训练与情感体验相辅相成,使学生获得个性的感悟。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语言的内蕴,语言文字的训练如果不能与情感的体验融为一体的话,这种训练将会显得枯燥乏味,最终苍白无力。刘老师在教学中,用对话朗读的方法帮助学生朗读课文,在一问一答的朗读中,孩子不自觉地学到了知识。刘老师正是因为关照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所以比较句子这一理性的训练变得生动起来,于是学生乐于表达,思维活跃,感悟也深刻了。在引导孩子扮演花园里的其它小动物跟小露珠打招呼时,孩子们争先恐后举起了小手:“早啊,像珍珠那么圆润的小露珠。”“早啊,像泪滴那么透亮的小露珠。”“早啊,像星星那么闪亮的小露珠。”孩子的交流,有来自课本的语言,更有独特感悟的表达,他们在说话中交流了情感的体验,运用了学到的词句,其训练的效果肯定是显著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