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第一学期语文集体备课(二)
发表日期:2015/11/15 9:39:18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禄小教师 有637位读者读过
江远畅主任主备《牛郎织女》
第13课《牛郎织女》第一课时教案
教材简析:
课文讲述了一个动人的神话故事:孤儿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美丽的姑娘织女。在封建社会孤儿能找到自己喜爱的人做妻子吗?启发思考后孩子们的答案当然会是否定的.怎么办?人们在现实世界里实现不了的理想只有*想像来完成.因为封建统治者禁锢不了人们的思想,阻止不了人们的想像。所以文中虚拟了一个通人性对人友善,宁可为朋友牺牲自己生命的老牛形象。老牛是牛郎的唯一亲人。老牛的这一举动将故事推向了高潮,也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民对命运的极力反抗。即便是牛郎也有追求美的权利——社会本来就应是人人平等的。牛郎的妻子同样可以是美若天仙的。同时也表明人间的亲情是非常宝贵的。(这一点可以结合感恩亲情教育拓展助读)。他们男耕女织,过着美满的生活。
在封建社会,社会底层人们眼中的幸福生活便是如此。这就是他们朴素的理想。粗茶淡饭,夫妻恩爱,是最起码的要求。可就是这,在当时也达不到。因为有王母娘娘这类的封建统治者的压迫,他们讲究门当户对,完全剥夺了牛郎这类人的幸福和他们追求幸福的权利。让他们的温饱也成问题。王母娘娘知道后,拆散了他们,并带着天兵天将抓走了织女。封建统治者横行霸道的形象跃然纸上。这可激起同学们对牛郎织女的深深的同情和对王母娘娘的怨恨。美好的事物人们总想将它永远地留住,何况是孩子呢!
牛郎急忙披上老牛的皮,用竹筐挑着两个孩子去追赶织女,被王母娘娘用玉簪划出的天河隔开。从此,牛郎织女只能隔河相望,天长日久,他们就成了天河边上的牵牛星和织女星。
这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朴素的思想:牛郎织女不能相聚是因为王母娘娘的霸道,激发人们对专制者的憎恨和对善良的人们的同情。这也是神话与科学沟通的一个契点。
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揣摩神话故事所蕴含的作者思想感情,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感悟人物的情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文中的主人公同喜同悲同怒,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引领学生树立强烈的正义感的;还要帮助学生从神话到科学的理解中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和写作意图。
教学目标:
1、识记生字新词,独立阅读课文,能讲这个故事。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整个故事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初步感受到民间故事的美好熏陶。
教学重点:识记生字新词,独立阅读课文,能讲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整个故事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课前搜集有关资料。
2、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1、提问:喜欢过节吗?喜欢哪些节日呢?
2、老师:“对了!那同学们又清不清楚每个民间节日所不同的习俗呢?下面老师就来考考你们,看谁做得又快又准!”。
3、出示,请同学们为它们连线
七夕节 五月初五 吃粽子赛龙舟
端午节 正月十五 登高插茱萸
重阳节 七月初七 赏月吃月饼
元宵节 九月初九 拜月乞针线
中秋节 八月十五 看灯吃汤圆
4、“现在同学们知道了,每个民间节日都有不同的习俗,为什么会不一样呢?这可跟他们产生的缘由有密切的关系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们之中的一个:七夕节的由来。”
二、人物认识:
1、出示课文中的插图,让同学们观察,图中有哪些人物?
2、初步介绍文章的主要人物:牛郎和织女。
三、介绍文体:
《牛郎织女》是民间故事。民间故事的一般特点是有完整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性格,语言口语化,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
四、预习交流
1、词语交流:
2、主要内容交流:
提示:找找几个人物之间关系,用简单的语言概括故事主要内容
(牵手 分离 相会)
五、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意。
1、请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全文,试着给课文分段。
2、学生汇报。
课文按时间顺序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到“那该多好呢”)
第二部分(“一年一年过去”到“这就算安了个家”)
第三部分(“一天晚上”到“牛郎高兴地回答”)
第四部分(“第二天黄昏时候”到结束)
3、再读课文,提出想想解决的问题
六、请同学们围绕着自己不理解或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自学。
(一)小组内交流。
(二)全班汇报。
七、感知课文:
1.快速阅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边读边做记号。
2.自主学习: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相识前 相识中、相识后)
八、学习前两部分
1、再读课文,思考:
牛郎是怎样的孩子?牛郎的童年是怎样度过的?他是怎样和织女走到一起生活的?
2、请同学们围绕着自己不理解或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自学。
小组内交流。
全班汇报。
3、分析探究:老师与同学共同分析课文找出上述问题的答案。
答案允许多样化,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
板书设计:
美满生活
老牛诀别
13、牛郎织女 织女被抓
携子追赶
鹊桥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