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研(四)——语文课堂——字里行间的自我追寻
发表日期:2015/10/22 15:43:38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lkxxjs 有723位读者读过
语文课堂——字里行间的自我追寻 时间:2015.10.20 内容:祝云龙老师执教四上《九寨沟》 谢婧老师执教五上《黄山奇松》 祝云龙老师讲座《让课堂因朗读而精彩》 于永正老师对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有一句很朴实的话—语文不是让学生懂得,而是让学生学会表达和运用。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有一个整体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文本的述说方式要得到充分尊重,从枝节的分析中“拔出腿”来,还语言训练以真面目;二是要对文本进行整合,去粗取精,形成核心语文教学价值。这两个层面,一是强调对文本整体把握,同时又强调对文本的创造性处理。文本不是语文,我们要通过文本来做语文的事情,时时不忘 “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有了这样的整体感之后,我们的教学价值观就逐渐明晰了。 另辟蹊径——用整体创造出更高层次的美 九寨沟的美是不言而喻的,多媒体惊艳的展示可以让学生如临仙境,教师煽情的学语言可以让学生如沐春风,教但是这和看一幅画、听一段朗诵有什么区别呢?语言文字及其表达形式本身所具有的美又体现在何处呢?所以如果教学仅仅停留在这一层面上是远远不够的。更高层次的美不是通过视听,而是通过语言、心灵、表达来创造的。 由于第 3 自然段写景的相对“唯美”,造成了第4自然段写动物部分的相对“被忽视”,或者说不知道如何去处理这一自然段内容,更多的把这一自然段作为第3自然段的附属品,一读带过。而祝云龙老师别出心裁,抓住文本中第四段介绍稀有动物的段落,从特点、动作两方面体悟出它们在九寨沟生活的快乐,从侧面体现出这是人间仙境。祝教师首先应该带领孩子们明确的是动物和景物一样,都是这个“童话世界”的组成部分,甚至动物的人格化倾向更增添了童话色彩。作者的行文之中,这些动物可爱之处呼之欲出,它们有的小心谨慎,有的行动敏捷,有的憨态可掬,有的热衷打扮,这些多有童趣啊。借着这童趣的热情,让这些动物向学生走得更近。在品味“也许”一句时,也能带着孩子感受,与文本对话,这并不是仅仅呈现了一个排比句,“也许”只是一种可能,意味着可能发生,也可能不会发生。这种带有神秘感的一种偶然,更是让这个童话世界充满了一种新奇、一种探险、一种渴盼。教师若问:那你喜欢自己有什么样的奇遇呢?既而把学生带到了九寨沟的神奇世界。 合作探究——从学习方式中感受美 课堂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能力、性格方面的差异进行组合教育,组成4--6人为学习单位的合作小组,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提出有一定合作价值的问题。《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与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作为老师我们需要挖掘教学资源、重组教学信息,找准切入点,进行更为有效的教学。如今天的课堂里,祝老师提出小组合作——动物代言人,要求孩子们从四种动物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种,以“我“替动物说心里话,我是——。利用这一合作,孩子们不仅能够充分抓住动物们的特点,而且在练笔的过程中将课前搜集的材料自动连接,此时教师再润物细无声,一步步耐心引导学生解读作者的思路,由表及里地去思考、想象,将语言文字背后的奥秘层层剖开,使得文本内部的“隐秘”自然显现,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以学生的生活为发散点,引导学生化“笼统”为“具体”,从而让学生言之有物。 语文课程是一门注重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生只有通过文本进行有效的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活动,才能真正地学好语文。如果我们教学的时候,老是为学生圈定重点的段落,让学生读、背、理解、体会,那仍是对文本内容的机械分析。生本课堂、学本课堂需要追求自然、朴素的境界,让语文还原本真,让语文尽显颜色,让语文更有语文的味道,让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穿梭文本,实现文字的自我追寻。
| |
祝老师讲座《让课堂因朗读而精彩》 《语文课程标准》中朗读的目标要求:5~6年级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学会朗读能训练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教师应带领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语文学习的快乐,在朗读中提升语文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实施训练的。 一、创设情境激兴趣 学生有无兴趣,是训练成功与否的内在动力,所以,首先我们要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多媒体课件固然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但教师创设情境最简单、最有效的手段是富有情感、生动活泼的教学语言。创设情境可以引导学生批文入情,设身处地地想象、体会,加强情感体验,评析文本中令人怦然心动的优美词句,学生就会产生很大的兴趣和动力,这样的朗读指导才是有效的。学生在朗读中情不自禁地走进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学生才能读出意,读出情,读出味。在朗读教学中借助电教或其他一些手段创设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调动学生主体参与,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提高。 二,教师范读是基础 曾几何时,随着现代录音教学手段的引进,教师范读越来越难听到了。其实教师范读这一朴实的教学方法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亲其师,信其道”, 由于小学生的向师性很强,在课堂上,教师的范读,能让学生触发情感,加深对文本的体验。虽然高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朗读水平,但毕竟是处在发展中,不够成熟,完全放手是很难达到感情朗读要求的。范读是教师主体地位的体现,书声朗朗的语文课堂不能没有教师的参与,置身事外何谈指导?即使教师范读水平不高,只要真情投入,照样能点燃学生的激情!因为课堂教学既是师生之间的一种学习对话,更是一种情感的交流!何况学生需要教师榜样力量的激励, 教师自己不朗读,学生怎会有读的兴趣? 三、培养心理素质 朗读是表达情意的手段,学生只有在朗读中投入情感,以情激情,才能更好地演绎作品。很多学生在朗读时不敢直起身子伏在桌子上,或放不开喉咙,声音太小。之所以这样,就是因为胆怯、紧张所导致的。高年级学生的心思是十分敏感的,自尊心特强,多批评势必伤害他们的自尊,给他们的心理造成压抑,产生自卑,学生的学习热情自然会受影响。所以教师在平时要多培养学生大胆、大方、镇定的心理品质,多采取“赏识”教育,对学生所作所为多肯定多鼓励,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调动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激发学生的情感,这也是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的重要环节。 对学生的朗读作出有针对性的评价能让学生取长补短,自我提高,促进朗读水平提高。高年级学生心灵十分敏感,自卑、害羞、猜疑等心理品质往往让他们接受不了批评,一次负面评价有时会彻底扼杀他们的朗读积极性。针对这一时期学生的心理特点,朗读评价应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卡耐基曾说:“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美和鼓励。”在评价时尽高年级学生心灵十分敏感,自卑、害羞、猜疑等心理品质往往让他们接受不了批评,一次负面评价有时会彻底扼杀他们的朗读积极性。量从正面引导,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优点,多给予恰当的表扬,少一些批评,让评价发挥促进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一个学生的朗读水平得到发展。就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自信心,使学生处于兴奋、主动的状态,能积极主动参与到朗读中来。 六、坚持长期训练 提高朗读水平需要长期地训练,俗话说:“熟能生巧”。教师在教学中,要随时对学生朗读进行指导,寻找一切机会来训练学生的朗读技能。平时教学中要加强课文朗读,引导学生熟读成诵,这对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无疑是一个极大的推动。朗读水平的提高要靠充分的朗读实践,要靠 扎实的朗读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会大大提高。 |
发表于2015-10-21 9:09:00
祝老师的课给我整体印象是质朴而扎实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在这节课中祝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是本节课的主要特点,让学生作动物的代言人,实在是在学生充分理解文本,熟悉各个动物的特点,感悟到九寨沟的美的基础上的一次综合练笔。这样的练笔形式轻松而活泼,学生在练习中达到了对文本前后的整合,既落实了基本的语用训练,又达到了请改态度价值观上的提升。 整节课还有一些细节让我觉得老师对文本的钻研还是很深入和透彻的。如四个“也许”起到了连句成段的作用,一个小小的逗号也能起到表情达意的作用,用想象的方法来练习朗读。此外,老师在课伊始,还注重让学生领会资料搜集的办法,以让我们获得的资料更好的为理解文本内容服务。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环节,却实实在在引导学生学习更多的是习得方法,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而并非记住最终的答案。这就提醒我在自己的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能力和学习过程以及所使用的学习方法。围绕这些动脑筋,才能真正做到“授之以渔”。 | |
第2楼 |
发表于2015-10-21 10:23:00
《九寨沟》是一篇介绍旅游胜地的文章,这篇课文以生动的笔墨,饱蘸着对祖国山河的一片深情,精心描绘了九寨沟奇丽美妙的自然景观,使人不禁陶醉于九寨沟那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里,折服在灵幻的异兽珍禽的童话世界里。文章层次清楚,语句清新,辞藻华美,重墨浓情,易于朗读和背诵。 祝云龙老师在课上讲解了四种珍惜动物的特点,让学生找出来四字词语,另外让学生找出来动词描绘四种动物,这有利于学生更好的了解四种珍稀动物。接着用图片展示各种动物的动作图片,但是我觉得此处如果能让学生学一学动物的各种动作会更有趣!最后让学生代表动物发言,训练了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把作文教学融汇到平时的课文学习中,有助于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黄山奇松》这篇文章在我第一次教的时候,就很想去看看黄山,之后我也特意去了一趟黄山,领略了课文中的那些美景,看了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写景的文章总能引起我们想去的心思,而老师在教的时候也应该向着激起学生兴趣的方面。我觉得谢老师在展示图片的时候应该逐个讲解,有些学生根本没有看出韵味,因此留下的印象也不深。 | |
第3楼 |
发表于2015-10-21 13:49:00
祝老师上课很娴熟、精炼,用简单准确的语言向学生讲解了九寨沟珍稀动物的主要特点,因为第一课时祝老师已经介绍了九寨沟的自然风光,异兽珍禽这一部分的教学,相对第一课时的自然风光来说,学生的兴趣点也许不是太高,而祝老师依然能够在珍稀动物这一自然段巧妙的从句式下手,可谓是细微之处见真功,“也许???”和“也许,???”让学生反复诵读感悟珍稀动物的稀少,之后再引导学生从动作方面来研究动物们的不同特点,最后小组合作之动物代言人,替动物说说心里话,学生学习热情高涨,祝老师还在提醒学生们在思考的时候要注意在九寨沟这个大环境里面这些动物的心理,既训练了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 谢老师执教的《黄山奇松》也是一篇描写大自然美景的文章,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之情,谢老师抓住黄山奇松的“奇”让学生来理解课文,在课的开始引导学生归纳了三个自然段的段意,之后对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分别作了简单阐述,重点讲解迎客松,课标指出中年级语文教学一定要落实重点词句的训练,加强朗读的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学中更要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并根据学生的学,恰当的调整教学策略,真正做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并在学习中学有所获,学有所得,谢老师出示重点词句的时候如果能请学生一起反复读一读品味奇松之奇,或姿态之美,应该会更好一点,仅个人之见。 | |
第4楼 |
发表于2015-10-21 14:05:00
祝老师在教学《九寨沟》第四自然段时,询问学生读到了什么,学生开始畅所欲言,教师将不可能出现在九寨沟的动物点出来,由此扩展到其他地域的动物的形容。并让学生围绕着说一说感受。然后,根据学生的喜好,将他们分成不同小组,进行小组合作交流。 谢老师在教学《黄山奇松》第一课时,其实大部分学生没有去过黄山,对黄山松知道的很少,很难真切的体会到黄山松的神奇秀美,谢老师就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让学生对黄山松树有个直观的认识和感受,产生探究欲望。因此,在学生看完迎客松的图片,读完描写迎客松的句子之后,谢老师安排学生自由地说说自己的想法,用个性化的语言发表自己的见解,侧重领悟迎客松的奇。通过研读,让学生自主发现:黄山奇松的“奇”主要表现在姿态奇美、热情好客。黄山松的“热情好客”主要借助松树的独特姿态,通过人们的想象来加以表现的。 | |
第5楼 |
发表于2015-10-21 15:39:00
《九寨沟》以生动的笔墨,饱蘸着对祖国山河的一片深情,精心描绘了九寨沟奇丽美妙的自然景观,老师要带领学生欣赏这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使学生折服于灵幻的异兽珍禽的童话世界里。 第四段抓住 “体态粗壮”、“机灵的小眼睛”写出金丝猴的特点;抓住“憨态可掬”、“若无其事”来描述大熊猫的特点;抓住“行动敏捷”、“对着湖面美滋滋地照镜子”写出了小熊猫的可爱。在体会之后,再次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读出自己的体会。这样,既符合中年段重视词句训练的要求,又通过词句的学习,进一步进行朗读的训练,会收到较好的效果。让学生读、说,感受小动物的可爱。学生在读中感悟到了九寨沟的神奇与美丽,被九寨沟那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给陶醉。学生在朗读中理解、体验、积累、内化语言文字,领悟语言文字所蕴涵的思想感情,从而让学生产生对朗读的兴趣。学生感在其中、悟在其中,对课文的感受深了,对九寨沟的赞美之情就情不自禁了。 《九寨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度,把语文学习落实到具体的词句上。通过赏心悦目的课件,把学生带到那充满诗情画意的环境,让学生在读中受到美的熏陶。 | |
第6楼 |
发表于2015-10-21 21:31:00
祝老师执教的是课文《九寨沟》的第二课时,在教学中有一些处理,我觉得非常到位,有方法,有深度,有生成,有合作,让课堂扎实有效。 祝老师主要讲解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在这里,出示了动物的详细的资料,用红色标注出重点部分,让学生自行感悟查找资料需要有选择。然后老师进行了一个自然过渡:文中是哪个词把四个句子连在一起的?就把“也许”拎出来了,真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然后让学生通过思考感悟到“也许”的作用和文字运用的准确和精确。在教学的最后,祝老师还设计了一个小组合作的环节:动物代言人!同学们在小组合作中,代动物发言,从很多反面来表达,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自身的思维能力,资料整合能力和表达能力都能得到大大的提升。总体来说,祝老师的课是成功的。 | |
第7楼 |
发表于2015-10-22 8:26:00
《黄山奇松》是一篇描写黄山秀美风光的散文,课文以生动的笔墨再现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字里行间流淌着美感: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谢老师在教学时能运用文本充分地训练学生的朗读,整个教学以读为主线,引领学生自读自悟,充分尊重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如:你读了课文觉得黄山奇松的特点是什么?你从哪儿体会出来的?你能把你对黄山奇松的感受读出来吗?你能做小导游吗?等等。让学生自己对课文的领悟取代教材的讲解分析,让学生自己的感性体验取代整齐划一的指导,整个设计都是为了张扬学生的个性激发灵性服务。 其次,谢老师的课堂教学中能抓住重点词语引导学生朗读理解,如:通过 “饱经风霜”“郁郁苍苍”等词突出的理解感受了黄山奇松的雄健有力,引导学生想象黄山奇松的历史。教学过程始终坚持语言文字的训练,使课堂教学充满了浓浓的语言味。 再次,一节好的语文课离不开一个“情”字,谢老师教学时努力创设课文的情境,运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和情感唤起学生的情感,以情促情,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积淀。 最后,提出一些有待商榷的建议: 1.学生朗读的还远远不够,尤其是“陪客松”、“送客松”的部分。另外,指导朗读时目的性、针对性如果再强一些就更好了。 2.课堂中老师的牵引再少一点,可以再放手给学生自读、自悟、自得。 |
全文共三个自然段,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每个自然段可以独立成段。第一自然段是讲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写出了它们的“奇”,是全文的重点段。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美。全文结构上,按“总分结合,点面结合”的方式谋篇,是一篇陶冶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学生语言素养的好教材。
谢老师在教学本课时,重点抓住黄山奇松的“奇”字,将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特点和姿态表现出来,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得出黄山松树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融入详写和略写的写作方法,将课文中写作方法一点一滴的教给孩子们,这样到写作文时就会写出丰富多彩的文章。(刘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