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教学教研>>教育教学>>两组建设>>备课组>>五年级>>语文>>文章内容

禄口小学五年级语文第一次集体备课材料

发表日期:2015/9/14 21:40:30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禄小教师 有630位读者读过

《师恩难忘》集体备课材料

《师恩难忘》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之所以设为首课,我想编委会肯定考虑到9月10日的教师节。课前我搜索、学习了各种渠道的资料,准备打响开学的第一炮。

1、对于教材,我了解了什么?(我真正掌握教材了吗?)

  这是著名作家刘绍棠写的一篇深情而朴实的缅怀老师的记叙文。作者通过对小学一年级时一位教学有方、有才华的田老师的回忆,抒发了自己对这位乡村小学老师的尊敬和感激的情怀。教学完这篇课文,我想到了前一段时间看到的一篇关于“随文练笔”的文章,再一联系马上要到的教师节,我确定了本课第一个练笔的切入点:

一、进行以描写人物为内容的练笔

二、进行以发挥想象为内容的练笔

2、初读教材,我产生了哪些问题?如何解决了这些问题?(我的问题一定也是学习者的问题,我解决问题的方式也许会给学生提供启示。)

 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回忆《师恩难忘》的第二段内容,再次体会那种“身临其境”般的感觉,并让学生讨论知道这篇文章之所以能写的如此生动具体,就是因为作者选取了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典型事例。然后我让学生联系《师恩难忘》说一说怎样才能写好一个人?

3、设想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根据自己学生的情况,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他们可能会遇到什么障碍?)

 什么样的事例叫做典型事例呢?这是学生们可能遇到的障碍,学生回答后我就会适当总结说:“凡是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令人感动的事情,不论事情是大还是小,都可以称之为典型事例。”《师恩难忘》中田老师在讲古诗时,编出一段娓娓动听的故事。课文对田老师所编的故事进行了比较详尽的描写。用古诗编故事,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学生改编的兴致同样也很高,充分发挥了想象力,有的写出了童子和作者之间有趣的对话;有的写出了寻者在寻访之前高兴得心情和寻访之后遗憾的感受……

4、我认为的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不完全是教参里设定的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清课文脉络。学生讨论分段,概括段意.

难点:学习作者紧扣题旨选取典型事例,在叙事之中融入自己真实情感的写作方法。

5、我要给学生传递什么信息?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在掌握教材和其他课程资源的基础上才能做出决定!)

  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以及能够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本课教学中,我将利用多媒体,综合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教学方法。在学生看书、观看影片案例的基础上,运用问题解决式教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课堂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学生在生理上表现为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的特点,采用形象生动的视频影音播放、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法,才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学习本课时,我将指导学生采用讨论法、探索研究等学习方法,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学习动力。   

6、我要怎样布置预习?(有充分的预习,才有课堂的真正自主!)

   同学们已经五年级了,从幼儿园到现在,老师一直伴随着你们一起成长。找一些对于老师,有许多赞美、歌颂的文字。

7、我有哪些资源、工具可以利用?(鼓励思考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哪些功能解决问题。)

  电脑。

8、我预设的教学程序有哪些?(模块式主题,不用详述。)

一、设境引入

二、初读感知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四、师生交流,深入感受

五、理清课文脉络。

六、迁移积累,升华感知

9、我的教学过程:

教学一开始,我紧扣《师恩难忘》课题,让学生读题思考,产生疑问。果然,学生思维活跃,一下子疑问迭起:谁师恩难忘?师恩难忘谁?难忘什么?为什么难忘?老师的恩情是什么?……从问题上分析,学生不仅需要知道一些表面上的知识,还渴望明白更深一层次的课文,挖掘文章的内涵。这正是作为一个高年级学生所要求的。我认为,这样的交流,不仅能激活学生生活中的鲜活的“情感因子”,也可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

   随后,我和学生一起学习了《师恩难忘》这篇课文。这篇课文朴实而深邃,我将如何开发学生的情商,引导学生去走进它呢?我的目光投向了文中的田老师,一位让作者四十年来一直铭记在心的一位普通老师。他究竟有何水平和本领,竟让他的学生如此的尊敬?表面上看,这是一位善讲故事的老师,但将作者感到钦佩的是其会讲故事吗?显然不是。这充其量是老师的一技之长而已,那作者所谓的“恩”从何来呢?重新梳理了一下课文内容,让我真正明白了作者那份情意来自何处了,这份“恩”来自于教学设计的独具匠心,来自于几年如一日的谆谆教诲,来自于田老师对学生们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来自于田老师对学生的深深的爱。因此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自读课文,你觉得田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子细细品味,引导学生理解田老师润物细无声高妙的教学艺术,对学生们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及对学生们深深的爱。

                  《师恩难忘》集体讨论、评讲材料

根据教材特点,落实《课标》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结合教材理解需要和自己的教学经验,更为了尊重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教法采用读书指导法和讨论法,学法采用自主读书、讨论交流法。老师的口才和文笔都很好,想来这些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教学基本功吧。假如连这些也没有,在今天要做一个好的语文教师恐怕也是不易的。

贯茜:

教学过程依次为:复习导入、整体感知 精读品悟 拓展延伸。特别说明本课时的教学是在学生充分熟练自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的,要让学生有整块的读书时间,真正走进文本,与文本自主对话。注重潜移默化是老师的教学之道。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田老师以他的教学实践对此作出了最好的诠释。就在那一个个故事里,田老师把文学的种子悄悄地播洒在孩子幼小的心田中,将开启文学大门的钥匙默默地传递到孩子稚嫩的小手里。这种犹如春雨润物般的教育,无声又无痕,但你分明能够听到种子发芽、长叶、开花、结果的美丽声音。几十年后,在文学领域已有所建树的刘绍棠,还念念不忘当初是田老师把他领进了文学的殿堂。

杨茹:

《课标》在第三学段明确提出,阅读叙事性文章,要了解故事梗概,能简要概括文章内容,叙述自己印象深刻的场景、细节。强调了课文整体感知的重要性,用词语联系课文说话,正是对这一要求的落实,同时也是对学生语言运用的一个训练。有人说,数学是清清楚楚一条线,语文是模模糊糊一大片。语文作为思想传承的载体,的确具有一定的模糊性,教学中,我们老师应该努力寻找教学的主线,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清晰简洁,因此寻找这条主线展开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希望给学生一个清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