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读一本书活动形式下的阅读思考团队研讨记录(二)
发表日期:2015/9/30 14:44:32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zfx 有672位读者读过
同读一本书活动形式下的阅读思考团队研讨记录(二)
9月28日下午,针对贯茜老师阅读指导课教案,我们团队开展了专题研讨会,对班级读书交流课应怎么上,到底以什么模式去上展开了研讨。
《大林和小林》教学案例设计
贯茜
(一)教学目标:
1、通读两则故事,了解作者及本书的主要内容。
2、通过阅读续写加深对人物的理解,认识书中的两个主人公,分享他们的故事。
3、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教学重点:知道如何阅读整本书。
(三)教学难点:掌握阅读方法,制定阅读计划,精读第一个故事。
(四)教学准备:《大林和小林》整本书、习作本。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童话,以它神奇曲折的情节,生动浅显,拟人化的描写,把我们带入了一个神奇的世界。《大林和小林》这样的童话作品不仅同学们爱读,像老师一样的大人也非常喜欢读。问问你的父母、亲戚朋友,说不定他们就曾经读过这本书呢!
二、介绍主要内容:
《大林和小林》主要介绍了:大林和小林是一对亲兄弟,他们的父母因贫苦而早早死去,两兄弟只好外出谋生。大林被富翁叭哈收养,改名唧唧,天天好吃懒做,养尊处优,在 200个仆人伺候下,变得肥胖无比。小林在资本家四四格的工厂里做童工,饱受欺凌和虐待,他和小伙伴们不甘心被四四格变成鸡蛋吃掉的命运,奋起反抗,打死了四四格。小林四处做工,最后当上火车司机。大林与蔷薇公主结婚,坐火车去海滨,与当火车司机的小林相遇。小林他们需要用火车为灾民运送救济物资,举行了罢工,大林叫来怪物推火车,怪物却把火车推到了大海里,大林漂流到了一个遍地是财宝的富翁岛上,饿死了。
三、阅读之旅:
1、走进故事读文字
(1)、默读故事,让我们再走进书中的文字,走进故事品读文字。在这本书里有些很特别的描写,简直可以创世界吉尼斯纪录了,还记得吗?把你印象最深的和同桌说一说。不记得的,可以翻开书快速浏览一下(学生交流)
有哪些特别的描写呢?谁先来说?
(2)、那么多特别的描写,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板书:夸张)
(3)、像这样夸张的手法,故事中还有呢?你找到了吗?
(4)、老师考考你们,是不是真的会读书?第十三章中有个唧唧参加运动会和乌龟、蜗牛赛跑的故事,记得吗?那场比赛真叫绝!你们看,比赛结果出来了!(出示)
2、感悟故事品人物
(1)、默读故事,让我们再走进书中的对话,走进人物的内心。在作者的笔下,大林和小林两个人物形象完全不同,他们个性不同,经历不同,命运也不同……
(2)、同学们各抒己见。
(3)、小结:刚才我们将这两个人物放在一起对比着读,引起了同学们更加深入地思考。像这样比较着阅读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板书:对比)
(4)、读完了这本书,老师觉得——在我的心里就住着一个大林,一个小林。有的时候我就像大林,想要懒一懒、享享福,遇到困难也会害怕,也想逃避。就拿这节课来说吧,当时接到任务,我就想呀:哎呀!放暑假了,我可以在家里吹吹空调,吃吃冷饮,看看书,那多舒服呀!还是不上了吧?
3、续编故事激想象
(1)、小林和大林失散了,各自的境遇又会是怎样的呢?又会遇到什么令人感到新奇的事情呢?选择一个写一写。
(2)、小组交流,大组汇报。
(3)、展示优秀作品。
4、推荐故事拓视野
(1)、同学们,今天我们又去书中走了一圈,又有了许多新的收获,让我们一起感谢这位作家,亲切地叫叫他的名字——张天翼。
(2)、老师再向大家介绍张爷爷另外两本好书
研讨记录:
朱晨灿老师:
一、关注书中特色,抓住孩子心灵。
《大林和小林》这本书表面上没有色彩绚烂的语言,却是一部非常幽默、诙谐,充满智慧的书。就如书中有许多夸张的描写,引得孩子们哈哈大笑,让孩子们说说“书中之最”,最长的数字、最长的名字,最大的饭量,最长的卫队…….真是数不胜数,在收集时,孩子们都发出了惊叹声,学生们觉得非常有趣,也点燃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下面的交流做了铺垫。
二、注重故事情节,关注写作手法。
看一本书,不仅仅要看里面精彩的故事情节,还要教给学生一些简单的写作方法,在介绍人物时,通过猜谜语,听声音等方式,让学生抓住人物的外貌、穿着、性格等特点来把握书中人物在,在介绍大林和小林时,将大林和小林两个人物对比着读,而不只是流于形式地读书,只注重情节,不关注作者的写作手法。
三、抓主要人物,感悟人物的性格特点。。
这本书中有许多人物,我抓住了两个主要角色进行体会,通过多种形式的讲故事,激发孩子们的对主要人物大林和小林精彩故事的回忆,共同享受阅读的欢笑和焦急,同时引起学生深入的思考,在一次又一次的讲故事中,人物的形象在不断的丰满。大林的胆小怕事,好吃懒做,小林的勤劳勇敢、正直善良、吃苦耐劳,在回忆和讨论中感悟作品背后的深刻含义,钱不是万能的,只有通过辛勤的劳动才能收获真金。
魏奇媛老师:
阅读指导,重在激发兴趣,指导方法,培养习惯。其中兴趣是前提,习惯是保障,而方法是关键。读书是一门艺术,我看过一本书就叫《读书的艺术》。我班有一个学生读书情趣很浓,读书数量也很多,但是收效甚微,因为他读书只关注情节,总是走马观花的,显然方法有问题。读书要有效,最重要的是要学会“静静地思考”,透过语言文字的表层,走进作者心灵的深处。教师如何引导得巧妙、得当,起到一种“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就像闻老师说的“老师首先就是一个爱好儿童文学的人,是一个拥有童心的人。”所以我总是这样想:语文教师不爱读书,很多时候真的会感到“手足无措”,总有一天会觉得“寸步难行”。
陈永静老师:
阅读指导课该怎么上?我们思考与钻研得还较少,好在有许多老师的成功经验可以借鉴。阅读指导课的教学目标应该与语文教学的整体目标是一致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发展,它更着眼将来,所以“不要有过强的功利色彩”。我以为对整本书的指导应该成为一个系列,可以分割为三堂课或五堂课等。单靠一堂课就要完成整本书的指导,恐怕会有一种“老鼠吞象”的无奈。具体到一堂课,教学的目标、重点如何把握,教学的环节如何安排,难点如何突破等,这些都值得慎重思考与研究。
当然,要做到尽善尽美也是不可能的。所以,教无止境。我们经常进行这样的研讨,我们就会不断地逼近阅读指导的理想境界。
引导学生读书,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责任,是我们每一天都应该做的工作。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一个爱读书的孩子,明天会成为一个有出息的青年,也许他一辈子会在心底里感谢从小引导他读书的老师。——这就是我们教师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