禄口小学语文教研活动(一)
发表日期:2015/9/25 11:01:25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lkxxjs 有812位读者读过
向文字更深处漫溯
---听《徐悲鸿励志学画》有感
时间:2014.9.15
执教:毕长虹老师、王玥老师
内容:四上《徐悲鸿励志学画》
走在九月的景色下,遐思一如生了双翼的彩凤,从心灵的窗口起飞,拜揖歌舞窈窕的玉宇琼楼。九月,穿过留在夏季的所有温度。在窗棂上刻画成一朵雾花,留下些许在心底的不舍,让记忆在笔尖流逝。有太多美好的词语可以用来形容九月,于是就在这样一个蓬勃的季节里,禄口小学与禄口二小联校语文教研活动在禄口小学多功能教室如期开展。
《徐悲鸿励志学画》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讲述了年轻的画师徐悲鸿留学法国时,为回击外国学生的嘲笑,励志勤奋学画,以优异的成绩为中国人争光的故事,赞扬了徐悲鸿为祖国勤学苦练的可贵精神。今天的教研课,两位老师选取了文本里不同的内容执教,但都能牢牢以“励志”为主线,思维的火花一直在碰撞中闪现。课堂上,老师们引导学生在文章的字里行间驻足流连,反复品读,让学生在“走近”“走进”“走出”文本的过程中,获得有效资源,与人物形成共鸣。感受到徐悲鸿的精神,感受“真正的中国人”背后的含义,在咀嚼、品味、诵读中,获得自己个性化的体验。
理清一条脉 水晶帘动微风起
审视我们的日常教学,具体到每一篇课文,他们都有着各自鲜明独特的语言特色和丰富动人的人文内涵,这就需要教师对文本进行深入地、有针对性地解读,对文语言秘密进行挖掘、确立与把握,具体到每一节课,我们或许不能面面俱到,但我们要把训练真正落实到实处,就必须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脉络,从而找准力点,重点训练,串联文本,从而真正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
在本课教学中毕长虹老师抓住“徐悲鸿怎样励志学画?”这个中心问题,让学生体悟出文本中的“从此,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让孩子们借由词句推开全篇课文的脉络。毕老师在教学时能够抓住年段特点,让孩子借由:“嫉妒、激怒、励志(1-3);不知疲倦、临摹、清苦(4-6);功夫不负有心人、优异、承认(7-8)”等一系列关键词将课文的结构理清,并在其中解决了生字词的教学,并让孩子得到了说话与概括的训练,可谓一举多得,值得学习。
指明一条路,一水户田将绿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育教学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就阅读教学而言,学生发展不能只定位于知识的收获,更要关注能力的提高,智慧的集聚,情感的浸润,精神的挺立。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沉入文本语言,“读出教材的味道”,还要引领学生向文字的更深处漫溯,品出字面背后的意思,品出人物的精神精髓。语文教学就应抓住语言文字的训练。本课中毕老师借助言语训练,如抓住“画呀,画呀”,感受徐悲鸿的学画的刻苦,并由此链接出:清晨,东方露出淡淡的曙光,同学们( ),可徐悲鸿( );夜深了,万家灯火早已熄灭,邻居们( ),可徐悲鸿( );节假日到了,那些外国学生( ),可徐悲鸿( )。让孩子们进行想象填空,品出文字背后鲜活的画面。阅读教学应根据文本的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有的时候要根据需要把语文所应有的“厚度”体现出来。这两个自然段,无论是学画的刻苦,还是生活的清苦,文字所描述的只是平面的图画,显得单薄了些。为此,教者首先引领学生想象,同时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当丰富、立体的画面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眼前时,孩子们就会更加走入文本,产生共鸣。
我们一直在追求高效课堂,那么,怎样的 课堂才是高效的?就阅读课而言没有统一的 标准,但其着眼点是不可改变的,学生课堂上 收获的多少是衡量教学效果极好的标尺。纵观今天的课堂,学生在与文本 的反复交往中品出了语言的内涵,品出了文本 的精髓,品出了人物撼人的魅力,达成了与文本人物、与作者之间的心灵默契和情感融会。 同时学生学习的热情被激发出来了,思维被激 活了,知识储备被调用了,想象能力、说话能 力、行为的品评辨别能力都有了积极的发展。 四十分钟的教学,能有如此收获,何其丰也!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需要帮助他们在品读文段时,在与语言文字的反复“交往”品出情感,品出过往学习藏在文字背后的意思,品出段落中体现的人物积淀的文化储备,品出课外阅读的收获。让人的思想精髓的基础上,还要引领学生审视全文,将在段落中呈现的块状形象深印在学生脑中。 把文段中品出的人物块状的形象进行有效整 更要注意引领学生对全文进行“面”的透彻结合,使之更丰满,更立体,达成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审视。著名学者钱理群教授说过,语文教育是心灵默契和情感的融会,从而需要实现从真正意义上给学生一个‘精神的底子’,培养学生的灵魂与文字精神的拥抱。
都说语文是一幅画,画上是一派绚烂的风光,一个斑斓的世界;都说语文是一抔土,它孕育着人类的文明,滋养着民族的希望;都说语文是一段情,愿我们能够带着孩子在这里感受温暖、寄寓梦想、抚慰心灵,向文字更深处漫溯!
徐悲鸿励志学画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毕长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抓住关键词体会徐悲鸿是怎么励志学画的,体会徐悲鸿奋发努力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充分体会徐悲鸿的励志,理解徐悲鸿发奋努力,刻苦学习的精神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创设情境:
9月3日上演了一场激动人心的阅兵仪式,看完了阅兵,你心情怎样?
(激动、高兴、自豪……)但是100年前的中国却备受他国欺虐与凌辱,就在当时那个动荡的年代,有这样一位中国人,他来到了法国留学,他会在异国他乡遇到些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7课······板书课题。
2.激趣:你们了解徐悲鸿吗,谁来交流?
相机点评:你知道的真多呀!说说怎么查到的,你不但爱学习,还很会学习。学习一篇课文了解了解主人公,对我们理解课文很有帮助哟!如学生所谈有限,
3.释题:文章的题目往往就会概括出这篇文章写的内容,那你看完题目知道这篇文章是关于徐悲鸿的一件什么事情吗?(励志学画)他是怎样学画的?(励志)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出示要求:
1.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找出哪几节分别写了徐悲鸿励志学画的原因、经过和结果。可以在书上做记号。
原因(1~3) 经过 (4~6) 结果(7~9)
三、检查预习
大家学习热情很高,要表扬。但老师还是要检查一下才放心。
1.认读生字词:
嫉妒 激怒 励志 (1~3)
不知疲倦 临摹 清苦 (4~6)(讲生字“倦”)
功夫不负有心人 优异 承认 (7~8)
2. 那你能用上这些词语把徐悲鸿励志学画的原因经过和结果简单的概括一下吗?
3、总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概括主要内容并不难,象这种写人记事的文章,我们只要找到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并抓住每一部分的关键词,用一句完整的话把它概括出来,再把这些话串起来就是一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课文精读,体会“励志”
那徐悲鸿到底是怎么励志学画的呢?请默读第4 至6 自然段,把打动自己的一些词语、句子画出来,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一)刻苦努力(体会“不知疲倦”“日夜奔驰”“勇往直前”)
1.当时,巴黎的博物馆里陈列着许多欧洲绘画大师的作品,每逢节假日,徐悲鸿就进馆去临摹。
①“每逢”说明去的次数多,不放过任何可以学画的时间。
②“临摹”是什么意思?他是怎么“临摹”的?(潜心)徐悲鸿在“临摹”谁的作品?这些绘画大师的作品容易临摹吗?
③面对这样的困难徐悲鸿放弃了吗?(坚持、勇往直前)
2.他画呀,画呀,常常一画就是一整天。
①“常常”、“一整天”说明在画画上花费的时间多。(努力)
②句子对比:体会徐悲鸿在画画上花费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刻苦努力)
a.他画呀,画呀,常常一画就是一整天。
b.他常常一画就是一整天。
体会徐悲鸿在画画上花费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刻苦努力)
③想象说话:体会徐悲鸿不分昼夜、废寝忘食画画的精神。
清晨,东方露出了淡淡的曙光,同学们 __________,可徐悲鸿__________。
深夜,万家灯火早已熄灭,邻居们__________,可徐悲鸿__________ 。
节假日到了,那些外国学生__________ ,可徐悲鸿__________ 。
(二)生活清苦
1.徐悲鸿的生活十分清苦。他只租了一间小阁楼,经常每餐只用一杯白开水和两片面包,为的是省下钱来购买绘画用品。(讲生字“购”)
①“只”、“小”:省钱购买绘画用品。
②“经常”、“一杯白开水”、“两片面包”:省钱和省时间来画画。
(三)体会“不知疲倦”“日夜奔驰”“勇往直前”
从此,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
①“不知疲倦”“日夜奔驰”“勇往直前”仅仅是形容骏马吗?其实更是徐悲鸿励志学画的表现,也是徐悲鸿精神的象征。
五、总结全文
1.总结徐悲鸿的“励志”就是“不知疲倦”、“日夜奔驰”、“勇往直前”的努力学画。
2.结合前文所学内容感悟“功夫不负有心人”。
六、板书
7.徐悲鸿励志学画
刻苦努力
生活清苦
发表于2015-9-16 10:29:00
秋风习习送凉意,两校交流有新意。昨天有幸听了两位老师上《徐悲鸿励志学画》一课,这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讲述了年轻画师徐悲鸿留学法国时,为了回击外国学生的嘲笑,励志勤奋学画,以优异成绩为中国人争光的故事,赞扬了徐悲鸿为祖国勤学苦练的可贵精神。 教学中,毕老师以“ 励志学画”为主线,能够紧紧抓住课文的重点来让学生研读课文。介绍当时中国人走到哪里都会受到凌辱的社会背景,让学生和历史对话,更好地理解、体会徐悲鸿的心中所想、所感、所恨。 而王老师通过欣赏奔马图,回顾课文主要内容,激趣导入。接着围绕课题中“ 励志”一词说说意思,并区分“立志”,在关注学生的已知中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产生阅读冲动,形成阅读期待,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的愿望和兴趣。 精读课文时毕老师以外国学生的话外之音、徐悲鸿被激怒后的内心活动、徐悲鸿在学画过程中遇到困难时的精神动力等文章中没有直接交代的内容为突破口。毕老师抓住了这些“空白”,引导学生联想揣摩,不断丰富人物形象,从而逐步引导学生对课文内涵准确、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例如:课文第二自然段描写了外国学生说的话,“徐先生,我知道达仰很看重你,但你别以为进了达仰的门就能当画家,你们中国人就是到天堂去深造,也成不了才。”外国学生的话是话中有话,掩饰不住对中国人的偏见和歧视,让人越读越气愤,毕老师抓住了作者留下的这一情感空白点,以此来激发学生们的情感,触发他们更深入地去理解课文内容。 整节课学生通过自主阅读与讨论,自读自悟、潜心会文,在毕老师悉心的启发引导下领悟徐悲鸿为祖国勤学苦练的精神,与文本展开对话。教学设计实现了从: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结构,力图探求作者构造语言的方式、文本的思维结构,努力深入文本的深层意蕴,实施有效教学。学生与文本对话过程中,毕老师能把对语言意义的理解和对语言运用之妙的感悟结合起来,在咀嚼、品味、诵读语言中,领悟语言的精妙,使对话得以深入进行。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们年轻教师还要不断学习、不断研磨,争取上出一堂堂精彩的课! | |
第2楼 |
发表于2015-9-16 21:57:00
《徐悲鸿励志学画》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徐悲鸿励志勤奋学画,以优异的成绩为中国人争光的故事,赞扬了徐悲鸿为祖国勤学苦练的可贵精神。 在执教《徐悲鸿励志学画》一课可通过情境导入,用徐悲鸿的几组国画切入,尤以《奔马图》为主,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让学生在学文之前对徐悲鸿肃然起敬,带着敬仰和好奇走进文本是不错的方式。 在课堂中,始终以“励志“为主线,先扣题设疑,比较“励志”和“立志”的区别,“励志”不仅是立下志愿,还要为这一目标刻苦努力,并且还有振奋志气的含义。以问题导学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 1、 徐悲鸿为什么励志学画?(原因) 2、 徐悲鸿是怎样励志学画的?(经过) 3、 徐悲鸿励志学画的结果怎样?(结果),并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教学,引导学生给课文分段,并教授了常见的几种分段方法。在理清文章脉络后,老师又促发学生加强对“励志”的品悟 ,围绕课文的关键语句“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来研读课文。引导学生从徐悲鸿励志的“志”入手,说说徐悲鸿立下了什么志愿?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你认为真正的中国人是什么样?把问题抛给学生去讨论、思考,通过讨论、交流,大家的结论是:真正的中国人应该是自强不息、有足够的聪明才智、使外国人佩服的人。接着进一步引导:徐悲鸿又是如何做的?徐悲鸿取得成就后,外国人的态度是怎样的呢?在学生交流时,引导让学生探究徐悲鸿的精神力量就在于他要做一个真正的中国人.徐悲鸿用事实让外国人明白了只要心中装有祖国,就有学习的动力,就能为祖国争光,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通过一步一步引导,学生逐渐懂得了要想不受人欺负,首先要自己立志图强,从小要学好本领。 学生通过自主阅读与讨论,自读自悟、潜心会文,领悟徐悲鸿为祖国勤学苦练的精神,与文本展开对话。在此过程中再对学生设置说话练习,把对语言意义的理解和对语言运用之妙的感悟结合起来。在咀嚼、品味、诵读语言中,领悟语言的精妙,对话得以深入进行。学生在学习语言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育人教育似春风化雨浸润在言语的学习和运用中。 | |
第3楼 |
发表于2015-9-17 12:55:00
让语文课上出实效 对语文课的质疑从来也没有停歇过,有人说:“不上语文课,孩子也会说话,说不定会说得更好。”也有人说:“孩子生病了一个月在家,回学校考语文照样能考个好成绩。”那么我们的语文课真的是没用吗?到底语文课能不能让学生有所得,有提升?这些是我们语文老师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今天毕老师上的这节课《徐悲鸿励志学画》就给我带来了许多启发,让我有种茅塞顿开、豁然开朗的感觉。 借助词语串联段落大意 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3—4年级)的学生有明确的要求:“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毕老师执教时,以词语为抓手,让孩子尝试着去说一说每一部分的大意。她在屏幕上出示了:“嫉妒、激怒、励志(1-3);不知疲倦、临摹、清苦(4-6);功夫不负有心人、优异、承认(7-8)”我想这种借助词语的概括方法为孩子把握整篇文章的内容搭建了一架梯子,课中孩子利用“嫉妒、激怒、励志”这三个词语,能快速的说出“外国学生因为嫉妒徐悲鸿,说中国人即使到天堂也成不了才,所以徐悲鸿被激怒了,下定决心励志学画。”我们发现学生概括时,语言变得简洁了,事情也能说清楚了。从段落再到整体篇章,学生就能说出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我们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毕老师这种利用词语概括的方法就是课上学生最好的收获。今天他利用词语很方便、快速的说出课文的内容,明天再遇到概括的时候,他也许就会想到这种方法,将其在学习中运用。“教是为了不教”,这不就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吗? 最近我常常抱怨学生上课时表现不积极,发言不主动。是不是就是因为课堂上他们没有获得到达目标的梯子呢?爱因斯坦说过:“所谓教育,就是当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之后所剩下的东西。”也许明天学生们忘记了《徐悲鸿励志学画》这篇课文讲了什么,但是他们可以自己去阅读,甚至可以找来更多的关于徐悲鸿资料来阅读,从一篇篇文章中说出徐悲鸿的事迹,感悟徐悲鸿的精神。 跳出课本想象人物故事 阅读是一种体验,它融入了读者自己的人生经验,在阅读过程中,读者通过文字去想象人物,补充空白,甚至有时会同人物同呼吸、共命运。 毕老师在教学重点问题“徐悲鸿是怎样励志学画的?”时,让学生去找一找、画一画,然后再小组交流。学生经过自己和文本对话、自己和同学对话,激发了阅读感受的不断碰撞,体会了徐悲鸿励志学画的刻苦精神。不仅如此毕老师还让孩子们去想象:清晨,东方露出淡淡的曙光,同学们( ),可徐悲鸿( );夜深了,万家灯火早已熄灭,邻居们( ),可徐悲鸿( );节假日到了,那些外国学生( ),可徐悲鸿( )。这一过程打开了学生思维的空间,让学生仿佛看到了徐悲鸿手拿画笔,汗水浸透衣背,专心致志学画的情景,徐悲鸿励志学画的可贵精神就不言而喻了。这种水到渠成、不留痕迹的教学,比空洞的谈徐悲鸿有多么伟大,不是高明的多了吗? 情境的创设为学生在阅读中体验搭建了一个平台,让纸上的人物变得鲜活起来,更让故事变得生动起来。试想枯燥的课本怎么比得上可感的生活呢,所以我们应该让语文课变得有温度,带着学生跳出课本的故事,其实是为了让学生更加好地走进文本,感悟人物。 一节课四十分钟,是多么的宝贵啊!我们语文老师要让这四十分钟变得有意义,不虚耗学生学习的时光,向课堂要效率,让语文课上出实效。 | |
第4楼 |
发表于2015-9-17 20:38:00
9月15号,两校交流,听了毕老师和王老师的两节同课异构的课,感悟颇深,同时,张主任和刘校长的评课也非常的发人深省。这一次的交流,让我也意识到了语文课该怎么去上,怎么去上好,怎么让学生更好的把握教材。 《徐悲鸿励志学画》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讲述了年轻画师徐悲鸿留学法国时,为了回击外国学生的嘲笑,励志勤奋学画,以优异成绩为中国人争光的故事,赞扬了徐悲鸿为祖国勤学苦练的可贵精神。 教学中,毕老师首先通过课题“徐悲鸿励志学画”让学生产生疑问,继而提出相关问题: 1、 徐悲鸿为什么励志学画?(原因) 2、 徐悲鸿是怎样励志学画的?(经过) 3、 徐悲鸿励志学画的结果怎样?(结果),并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教学,引导学生给课文分段,同时毕老师也抓住了文章中的关键词,让学生用给出的词语连贯起来说一说文章的这三部分的内容。她在屏幕上出示了:“嫉妒、激怒、励志(1-3);不知疲倦、临摹、清苦(4-6);功夫不负有心人、优异、承认(7-8)”这种问题教学和借助词语的概括方法能够很好的帮助学生对文本进行一个梳理,也锻炼了学生概括文本的能力。同时毕老师也将字词教学穿插在文本教学中,结合文本内容更好的理解字词的意思。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活动。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具有自主性、独立性,教师则起引导、点拨的作用,而不是用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要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充分地去读书。要善于营造一个有利于阅读主体情 绪化的“场”,使他们主动地去读,专注地去读,兴致勃勃地去读。学生读书的积极性越高,其所获就越多,其效果就越好。本课中。毕老师就是借助言语训练,比如“画呀画呀”这一句,利用这一句引导学生想象填空:清晨,东方露出淡淡的曙光,同学们( ),可徐悲鸿( );夜深了,万家灯火早已熄灭,邻居们( ),可徐悲鸿( );节假日到了,那些外国学生( ),可徐悲鸿( )。由此激发学生阅读文本后内在的情感。文本教学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语文来源与生活,这有这样,学生才能产生共鸣! 而在王老师的教学中,我最欣赏的是她的错误教学法,板书课题是故意把“励志”写成“立志”,让学生一下子就注意到了“励志”这个词,同时也借此区分了这两个次词。接着王老师也是抓住“励志”这一主线引导学生去读课文,说说徐悲鸿是怎么来励志学画的。精读课文时毕老师主要抓住外国人的话来体会徐悲鸿内心的悲愤,徐悲鸿经历的磨难等等文章没有直接表现的内容。同时也利用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心中的爱国情感,使他们更加深入的去理解文本内容。 课堂教学很重要,作为语文老师,更要好好把握这45分钟的课堂,要通过精心备课,钻研教材等等,要让这45分钟上出实效来! | |
第5楼 |
发表于2015-9-18 11:10:00
《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反思 《徐悲鸿励志学画》是一篇励志的人物故事。文章讲述了我国著名的绘画大师徐悲鸿先生年轻时留学法国,遭到外国学生的嘲笑。为了回击他,他奋发向上,刻苦学画,以优异的成绩改变了外国人的偏见,增长了中国人的志气,赞扬了他为祖国勤学苦练的可贵精神。 两位老师紧抓文章重点,扣主题,步步深入,让学生感受到徐悲鸿那伟大的爱国情操。 一、紧抓课眼,设疑提炼 王老师在教学时,从题目入手,紧扣“励志”一词,抓住题眼,引导学生质疑,并从学生质疑中提炼出三个问题:即徐悲鸿为什么要“励志学画”?(关注原因)徐悲鸿如何“励志学画”?(关注过程)徐悲鸿“励志学画”取得了什么样的成绩?(关注结果)这样一来,文章的脉络就比较的清晰,带着这样的问题进行初读课文,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感知。 二、抓关键词语,体会人物 王老师解决第一问题时,学生独立阅读文本,迅速得出结论,而重点则是引导学生体会人物语言和内心,所以老师抓住人物的语言中关键词进行反复的品读,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但在朗读中,学生的对人物的语气把握不够精准,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这和平时的训练有关。张主任在评课中说道,先出示—徐悲鸿被激怒了。在一步步引导学生感受那个外国人那嘲笑中国人的语气。值得我在日后的教学中进一步的加强。事后,我在想,如果采用表演的形式,适当的修改语言,让人物形象“活”起来,体会的也许会更深,朗读也许会更好。 三、前后比较,升华主题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句话揭示了文章的主旨,读懂这句话也是文中的重点之一,从文字本身来理解并不难,但要真正的理解这句话,需要联系上下文,研读文本,毕老师采用由“中间”向“两头”辐射的阅读策略,帮助学生读懂这句话,并结合学生课前了解到的资料作为补充,加深对这句话的理解。通过层层推进的阅读引导学生真正的走近文本世界。 | |
第6楼 |
发表于2015-9-19 8:44:00
《徐悲鸿励志学画》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讲述了年轻画师徐悲鸿留学法国时,为回击外国学生的嘲笑,励志勤奋学画,以优异的成绩为中国人争光的故事,赞扬了徐悲鸿为祖国勤学苦练的可贵精神。“功夫不负有心人”揭示了文本的主旨。从“徐悲鸿在巴黎求学时是怎么样下功夫的、”入手,理解徐悲鸿怎样励志学画。这部分是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每逢节假日”、“常常”、“一整天”等体会徐悲鸿“不知疲倦”、“潜心”提高画技的刻苦精神;从“小阁楼”、“一杯白开水和两片面包”等体会徐悲鸿为了学画,宁愿过着十分清苦的生活,从而衬托他发奋努力。 王玥老师和毕长虹老师都抓住重点进行教学,思路清晰。尤其是毕长虹老师利用生词进行段落概括的教学设计可谓令人眼前一亮。两位老师上课切入的角度不同,都让我学到了不少 | |
第7楼 |
发表于2015-9-20 21:47:00
毕长虹老师和王玥老师分别用自己的风格向我们展示了一节精彩的新授课。 《徐悲鸿励志学画》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讲述了年轻画师徐悲鸿留学法国时,为回击外国学生的嘲笑,励志勤奋学画,以优异成绩为中国人争光的故事,赞扬了徐悲鸿为祖国勤学苦练的可贵精神。课文层次清楚,过渡自然,用“更加奋发努力”、“功夫不负有心人”等词句,承上启下,转承自然。另外课文首尾呼应,前文写外国学生因偏见而出言不逊,后文写那个学生,因徐悲鸿油画轰动画界而鞠躬道歉。文章前后对比更鲜明地突出了文章的主题。这是一篇培养学生刻苦勤奋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爱国情怀的好文章。 毕长虹老师的课堂自然亲切,学生积极发言,兴趣浓厚,对徐悲鸿刻苦学画的过程进行了细致讲解,画呀画,画呀画,这句话将徐悲鸿的刻苦努力表达的淋漓尽致。 王玥老师在讲课过程中抓住时代的特点,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以及对徐悲鸿内心不甘受嘲讽的理解。(刘春燕) | |
第8楼 |
发表于2015-9-22 20:49:00
上周听了毕长虹老师和王玥老师的《徐悲鸿励志学画》一课,这两位才走上工作岗位一年的新教师,有着良好的教态,写着一手漂亮的粉笔字,对文本有着自己的解读,我真是自愧不如。 毕长虹老师思路清晰,先让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再围绕“徐悲鸿是怎么励志学画的?”展开教学。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时,毕老师先让学生按徐悲鸿励志学画的原因、经过、结果进行了分段,这让学生分清了课文的段落层次。随后出示词串让学生概括原因、经过、结果,降低了学生概括的难度。通过让多个孩子概括,让学生明白概括要语言简洁。记得听过程老师上这一课,她也是利用词串让学生来概括,只是概括的是课文的主要内容。《语文课程标准》对三四年级的阅读要求中说到“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我想正如张主任所说,直接让学生用词语说内容会更好。程老师让学生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时,先自己说,然后请学生说,再在小组内说一说,这样给孩子提供了更多的说的机会。 王玥老师通过填空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给孩子提供了一根拐杖,我觉得在填空完读完后,可以让学生自己说一说,达到先扶后放的效果。整节课围绕“徐悲鸿为什么要励志学画”展开,抓住外国学生说的这样一句话“徐先生,我知道达仰很看重你,但你别以为进了达仰的门就能当画家,你们中国人就是到天堂去深造,也成不了才!”通过反复朗读,师生配合演一演,让学生体会外国人的和徐悲鸿的心理。张主任评点时说这个时候补充些资料,二三十年代的历史背景,学生将能更深入的理解文本。这让我知道适时地补充资料是非常必要,今天我刚教完《再见了,北京!》一课,这一课主要讲述的是2008年的奥运会闭幕式的场景。我的孩子们在那个时候才刚刚出生,对于他们来说北京奥运会还是很陌生的,在课前我让学生搜集了关于奥运会的资料,课上我也补充了奥运会的申办过程,竞技结果,让学生在知识、情感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基础,这样他们更有兴趣去阅读这对于他们来说还比较难的课文。 | |
第9楼 |
发表于2015-9-23 20:43:00
上个星期,有幸听了毕长虹老师和王玥老师执教的《徐悲鸿励志学画》一课,又听了张主任和刘校长的评课,获益良多。 毕长虹老师首先以介绍徐悲鸿的背景导入新课,给学生一个理解课文的平台。接着,要求学生自由读课文,并思考:哪些段分别写了徐悲鸿励志学画的原因、经过和结果,让学生分别用“嫉妒、激怒、励志”,“不知疲倦、临摹、清苦”,“功夫不负有心人、优异、承认”来说说段意,穿插教学生字“倦”,将生字词教学与划分段意结合起来。这一环节,虽说设计的比较精彩,但是对于学画的原因、经过和结果不应该提前告知学生,而是应该在大体理清文脉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归纳。之后,毕老师抛出了主问题:“徐悲鸿是怎么励志学画的?”要求学生在书上找找画下来,写写自己的感受。小组讨论后,出示“他画呀,画呀,常常一画就是一整天。”和“他常常一画就是一整天。”比较两句的不同,培养学生的语感。接着,毕老师进行想象说话练习:清晨,同学们在干嘛,徐悲鸿在干嘛?深夜,同学们在干嘛,徐悲鸿在干嘛?当学生有了一定理解后,带着自己的体会朗读。最后,以怎样“励志”展开讨论。在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解后有感情的朗读。 王玥老师用《八骏图》图片导入新课,让学生先用自己学会的词描述,然后跟老师一起写课题“徐悲鸿立志学画”,通过比较“立志”与“励志”的不同来展开教学,引导学生理解“立志”是树立,励志是“激励”的意义。生字词教学后,引导学生解决“徐悲鸿为什么要励志学画呢?”出示关键句“一天,一个外国学生、、、、、、也成不了才。”和“达仰很着重、、、、、一些人的嫉妒。”补充当时中国的背景,并通过演一演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外国学生的“不礼貌”和徐悲鸿的“刻苦努力”。 课后,张主任从如何选择选择生字新词,如何朗读,从哪些角度来理解课文,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和思路。刘校长在如何落实目标,培养学生的语文习惯、素养等方面也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对于我这个刚上任不满一个月的新教师来说,通过这次教研活动,确实收获不少。希望以后自己能多加学习,努力提高教学水平! (谢丽) |
禄小贾蕊欣
首先,依据课标和学情,明确教学目标,确定重难点。
《徐悲鸿励志学画》是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讲的是徐悲鸿在国外求学时受到外国人的嘲笑而被激怒,进而励志发奋学画,最后成为世界著名的大画家。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对当时的历时背景是不熟悉的,所以难以理解当时外国人瞧不起中国人,欺侮中国人的言行和动机,这是学情,要想理解徐悲鸿“励志”学画,这一背景需要补充给学生。毕老师和王老师在上课过程中都关注到了这一点,但呈现方式不同:毕老师是在导入的时候以9月3日的大阅兵激发学生对祖国国力强盛的感知,借以对比一百年前国力衰败,中国遭受外国列强的侵略,中国人走到哪里都受到侮辱和嘲笑,直接奠定了课文的基调,因为受辱所以“励志”,学生直截了当地理解了徐悲鸿励志学画的原因。而王老师本课时的重点在于解决“徐悲鸿为什么励志学画”,所以王老师是将这一历史背景融入课文,结合外国学生的言行,让学生通过表演去体会。两位老师基于学情,又各自根据自己的授课重点,恰当地将这一背景知识补充进学生的认知。
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确立的最重要的依据是《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各学段的阶段性目标,对听、说、读、写应该达到什么样的程度都有明确的规定,所以我们在备课和教学中一定要明确,并在教学环节中体现。比如说,毕老师设计的用关键词语说句子,以及关于想象的练习,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的思维,也让学生尝试概括、梳理了课文的脉络,加深了对关键词句的含义的理解。既依据了课标的要求,也符合学情,扎扎实实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得以训练。
第二,教学环节的设计巧妙,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认知需求。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现在所倡导的是注重学生自身的阅读体验,重视学生的“学”。所以我们在备课的时候要充分了解学生在上课之前的认知架构,据此巧妙地设问,巧妙地设计教学环节。在概括课文大意的环节上,两位老师的做法截然不同:毕老师是在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三部分分别出示了三个关键词,比如“嫉妒、激怒、励志”,让学生用上这三个词说说徐悲鸿励志学画的原因。这些词同时也是生词学习的重点,这就既落实了学生的生词,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同时也理清了课文脉络,化繁为简,概括课文大意也容易些,一举三得,非常巧妙。王老师是出示了一段填空,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初步感知来填关键词,以此把握课文的大意。我个人比较倾向于毕老师的做法,从学生的反应可以看出,如果直接给出一大段让学生来填,对学生来说有些难度,一下子不太好把握,而且达到的目的也稍显单一。
要想上好一节语文课真的很不容易,需要我们语文老师吃透课标,吃透教材,了解学生,并融会贯通,巧妙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