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教学教研>>教育教学>>两组建设>>数学中心组>>文章内容

两校交流,学习进步

发表日期:2015/9/22 14:20:43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禄小教师 有696位读者读过

两校交流,学习进步

­                            ——记第一次数学教研活动

917日,开学半个月,学校就紧锣密鼓安排了校级公开课,我们一小牵手二小共同学习提高,展现了两节不同风格的课堂,为数学教研团队的研究拉开了序幕。

首先是我上了一节《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我的预想是:通过孩子身边的物体面引出对长方形和正方形记忆,然后回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引发猜想,接着在小组合作动手实践的活动中让孩子自主体验感悟、验证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最后在练习的基础上巩固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发展孩子的活动经验。但是,在具体的课堂中,我做的还很不到位,时间把握不合理、细节抓的还不准、活动组织还不流畅,导致最后练习时间不够,课堂的精彩还没有得到真正展现。

第二节是赵玉红老师上的《简单的周期》,虽然赵老师才工作第二年,但是对教材把握还是很到位,引入的激趣、新授的深入、练习的层次,无不让我们感受到了赵老师的教学能力,尤其市对简单周期现象方法的分析,每一种都很详细,善于抓住孩子的动态生成,给孩子灵动的空间,课堂的精彩自然水到渠成。

课后,王校长对两节课做了细致点评,从课标要求的四基入手,为我们分析了一节完整的课所应该具备的基本要求,尤其最后对两节课中的基本技能的训练提出了要求,为两位老师的进步提出了期望。研讨中,两校的数学团队老师们都很积极的提出了很多自己的想法,最后还要很多想法都没有来得及表达,相信我们的博客群会更加热闹,有更多精彩的想法出现。

 

教案: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一.       导入

1.            谈话:小朋友们,是不是很久没来这个教室上课了?那老师就要来考考你们的眼力了。

问:你能找找教室里哪些物体面的形状是长方形呢?哪些物体面的形状是正方形呢?(注意表述完整性。)

问:你还在哪见过长方形或正方形呢?(画一个长方形、正方形)

揭示:看来长方形、正方形在我们生活中很重要,就让我们通过这节课来进一步的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板书课题)

二.       教授

1.            交流想法

问:对长方形、正方形你有哪些认识?

学生交流:长方形    4条边      (上下、左右)对边相等,4个直角

 正方形     4条边       4条边相等,4个直角。

2.            思考方法

谈话:同学们想到了很多,那这些想法对不对呢?《(打上?号)这些只是我们的猜想(板书)》你能用什么办法验证呢?说说你的想法。

结合学生交流说明:可以用尺量一量、折一折,看看是不是相等,也可以比一比角是不是直角。

3.            验证特点

1)            长方形

说明:老师为你们准备了长方形和正方形。

请先拿出长方形的纸,用你喜欢的方法,量一量或折一折、比一比,验证你们的想法,注意:量的同学把数据记下来。

交流:你是怎样验证的?做给大家看一看。

              量,长度一样。

              折,对折(上下对折、左右对折)。

(以上是对边相等)

              比,三角尺上的直角比。

  总结:长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点?

2)            正方形

思考:你现在会用刚才的方法验证正方形的特点了吗?

拿出正方形的纸,集体想办法验证?

交流验证方法(量、折、比),注重学生对折法的分析:沿对角线对折,让四条边重合,说明四条边相等。

小结正方形特点:个人说、集体说。

3)            比较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引导:回顾长方形、正方形,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同桌说一说。

交流:⑴相同(4条边;对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

      ⑵不同(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4条边都相等)

说明:我们通常将长方形长边的长叫长,短边的长叫宽。

正方形每条边都想等,每条边的长叫边长(板书:长、宽、边长)

4.            回顾反思

引导:回顾刚才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过程,我们是怎样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

交流小结:我们先提出了长方形、正方形边和角特点的猜想,在通过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的方法,验证了它们的特点。

三.       巩固

1.            想一想做一做

谈话: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现在老师为你们带来了一样东西,认识吗?(钉子板)

你会在上面围一个长方形吗?为什么说它是长方形?

要求:那你能将它改成正方形吗?可以怎么做?(引出:长=宽时,长方形变成正方形)

2.            想一想做一做

问:会将钉子板上的长方形变成正方形,那你能在长方形纸上折出一个正方形吗?

学生活动,交流方法:体会长和宽相等时是正方形。

3.            想一想做一做

同桌合作拼一拼,展示拼成的长方形和正方形,说说是怎样拼成的?

4.            想一想做一做

活动了这么多,下面请同学们回到自己的数学书,它的面是一个什么图形(长方形)

你能指出它的长和宽吗?(注意横、竖、斜不同位置的长、宽)

你估计数学书的封面的长、宽各是几厘米?

动手量一量,并记录下来,看看你估计的是否精确。

5.            想一想做一做

请在方格纸上画一个长方形、正方形,标上长、宽、边长,写上几厘米。

同桌介绍自己画的图形。

四.       总结全课

问:这节课你认识了什么图形?是怎样认识的?

 

Re:第一次数学教研活动
发表于2015-9-22 20:56:00
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提的最多的是“双基”教学,就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备课的时候也是在这些方面下的功夫最大。在今天的听课过程中,我看到了“四基” 教学,在“双基”教学基础上又增加了基本数学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的教学,听完课之后,认为这些都是为学生的一切考虑,是为了让学生能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下面我将从“四基”来对今天听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和《周期性的规律》做出的听课反思。
一.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重在“理解和掌握”。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不能依赖死记硬背,而应以理解为基础,并在知识的应用中不断巩固和深化。”这就是说,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应该注重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如刘老师上的正方形和长方形有什么样的特征,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个直角、四条边且对边相等;同时,正方形和长方形在现实生活中又是怎样和现实的一些具体的问题联系起来的。掌握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把这个对象用新的情境表示,即学会用理解的知识解决一个新的问题。
二、基本技能
基本技能在“理解和掌握”中形成。课程标准指出:“在基本技能的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技能操作的程序和步骤,还要使学生理解程序和步骤的道理。”这就是说,数学基本技能的教学也应该注重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比如赵老师讲的是一些简单周期现象中的规律,并要求学生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周期现象表现为一种周而复始,循环出现的结构。周期现象的教育价值在于培养学生发现规律,遵循规律,利用规律,通过眼前预料以后,通过有限想象无限。学生首先要通过观察发现现象中的规律,初步认识周期现象,然后对现象的后续发展作出判断。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在二年级时已经学习过有余数的除法,并且已经初步接触根据余数判断的知识。
三、基本思想
以知识和技能为载体,感悟数学基本思想。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思想蕴涵在数学知识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是数学知识和方法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与概括,如抽象、分类、归纳、演绎、模型等。”其中,最基本的数学思想是抽象的思想、推理的思想和模型的思想。在小学阶段,抽象思维是主要的,纯粹的演绎推理并不多,小学生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在教学中有些知识开始就很抽象,而后结合具体的内容训练学生,如刘老师上的长方形和正方形这课中,让学生在获得新知过程中大胆放手,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通过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说一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领悟,由生活中具体的物品,到抽象的几何图形,自然过度、水到渠成,充分体现了“探索式学习”的优越性。为了让学生动起来,教师为学生准备了充足的活动材料。学生在活动中发现、活动中思考、活动中体验、活动中发展。通过这些具体的教学过程,使学生感悟到数学思想,基本把握数学思想。
四、基本活动经验
在学习和掌握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注重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学生不断经历、体验各种数学活动过程的结果。”《长方形和正方形》这节课创设了大量的学生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口表达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活动。学生自然的成了学习的主人,有效地提高了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探索必须有一定的时间,本节课一系列活动的设计给了学生充足的用眼看、用手做、用嘴说、用耳听、用脑想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有了充足的时间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也提高了自主探索的时效性。学生通过参加这些活动,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们积累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
总之,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四基”,努力实现课标提出的“使学生通过数学学习能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这一目标。
2
Re:第一次数学教研活动
发表于2015-9-24 20:00:00
我认为无论是哪一门课的教学都离不开对教学目标的把握。目标从“双基”到“四基”的改变,不仅是完善,更是进步!对于刘利萍老师与赵玉红老师的两节课,我将分别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及“基本活动经验”这四个方面来谈一谈我的思考与感悟。
首先,基础知识方面。我认为要让学生牢固掌握一节课的基础知识,教师主要要从教学目标和内容这两大方面下功夫。就刘利萍老师的《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而言,这节课学生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就是理解长方形的4个角相等,对边相等,正方形的4个角相等且4条边也相等。整节课中,无论是怎样的引导方式与操作活动,都是围绕这些基础知识进行的,也是为这些基础知识服务的。且在最后总结相同点与不同点的表格中体现尤为突出。赵玉红老师在处理《找规律》这节课上,目标定位也非常准确,重难点突出处理,学生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也很明确,即知道“周期现象”这样的规律,并能利用这样的规律判断第几个是什么图形或颜色,并能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小问题,且着重强调用除法计算这种相对简便的判断方法。
其次,基本技能方面。学生学习知识不应该是盲目的,而是要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利用知识来帮助我们适应生活。课堂上主要体现在“应用巩固”和“简单的操作活动”上。印象比较深刻的是赵玉红老师的《找规律》这节课上,在学生了解了何为“周期现象”后,引导学生用三角、方块、圆圈这三种图形自主设计按周期规律排列的图形序列。我认为这就是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最终目标,也是检验学生知否掌握基础知识的重要标准。
再次,基本思想方面。任何学科间均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在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尤为重要。在刘利萍老师的课堂上,“从猜想到验证”就是学生需要掌握的很重要的研究数学问题的思维方式。这样的数学思维方式在《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中体现较为明显,在其他数学内容的学习中额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
最后,基本活动经验方面。在我看来,这方面与基本技能是有一些交集的。除了表现在课堂上为了获取知识而安排的操作活动外,还体现在对基础知识的应用方面。子啊刘利萍老师的课堂上,学习可以获得的活动经验包括测量长度、对折比较等等;在赵玉红老师的课堂上,学生在学会观察规律的过程中有了画圈、画图的活动经验。
我相信,无论是引导学生学习怎样的知识,只要能从“四基”着手考虑,教师和学生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3
Re:第一次数学教研活动
发表于2015-9-28 5:57:00
听了两位老师的课,感想如下:
1、 基础知识方面
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不能依赖死记硬背,而应以理解为基础,并在知识的应用中不断巩固和深化。”这就是说,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应该注重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在《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这节课上,刘老师先让学生找出教室里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引导学生观察这些长方形和正方形,接着让学生猜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再通过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等操作活动来验证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猜想。掌握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把这个对象用新的情境表示,即学会用理解的知识解决一个新的问题。刘老师在学生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后,又将长方形和正方形在现实生活中是什么样同现实中一些具体的问题联系起来。
赵玉红老师在处理《找规律》这节课上,教学目标清晰明确,重难点突出,学生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也很明确,即知道“周期现象”这样的规律,并能利用这样的规律判断第几个是什么图形或颜色,并能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小问题,且着重强调用除法计算这种相对简便的判断方法。
2、 基本技能方面
课程标准指出:“在基本技能的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技能操作的程序和步骤,还要使学生理解程序和步骤的道理。”这就是说,数学基本技能的教学也应该注重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在赵玉红老师的《找规律》这节课上,在学生理解什么是“周期现象”之后,引导学生用三角、方块、圆圈这三种图形自主设计按周期规律排列的图形序列。我认为这就是让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掌握基本技能。
4、基本思想方面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思想蕴涵在数学知识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是数学知识和方法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与概括,如抽象、分类、归纳、演绎、模型等。”刘老师在《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这节课中,先让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猜想,再让学生通过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说一说等活动来验证自己的猜想。通过这些具体的教学过程,使学生感悟到数学思想,基本把握数学思想。
5、 基本活动经验方面
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学生不断经历、体验各种数学活动过程的结果”。在《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这节课上,刘老师创设了大量的动手操作和小组合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不但理解和掌握了基础知识和技能,也在活动中积累了数学上的基本活动经验。

5
Re:第一次数学教研活动
发表于2015-10-17 20:09:00
每学期的开始,都是教师工作最忙碌的时候,刘利萍老师和赵玉红老师能够在如此忙碌的情况下,精心为我们准备这两节课,实属不易。接下来,我简单谈一下我听完后的感想:
对于刘老师《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这节课,我觉得刘老师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把握得很精准,针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围绕“猜想”、“验证”、“展示”、“总结”、“比较”,以及后面的“围一围”、“折一折”等教学活动展开。教学思路清晰,简洁流畅,有层次感。对于教学中出现的一些小状况,例如:学生在验证完长方形边角特征后,在验证正方形的边的特征的时候,有学生还是像验证长方形的边的特征那样,只能验证上下、左右两组对边分别相等,而不能验证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我觉得此时教师可以进一步利用问题去让学生发现自己的问题,并引起学生思考,认识到这种方法的缺陷性,从而想到还需要沿着对角线折叠,才能证明四条边都相等。
对于赵老师《简单的周期》这节课,上课一开始就运用“男女快速记忆PK赛”这一环节,迅速有效得让孩子们进入上课状态,并由此引出课题。整节课同样目标很明确,重难点很突出,课堂定位也很准确,通过先观察、发现规律,在运用画图或者列式的方法解决有规律的问题,从而比较方法的优劣,循序渐进地开展课程,最后通过“生活中有哪些周期现象”将同学们本节课学习到的知识回归到生活中,学以致用。
总之,两位老师上的课都很精彩,瑕不掩瑜,都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10


 

 

 

跟帖:

 

Re:第一次数学教研活动
发表于2015-9-22 20:56:00
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提的最多的是“双基”教学,就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备课的时候也是在这些方面下的功夫最大。在今天的听课过程中,我看到了“四基” 教学,在“双基”教学基础上又增加了基本数学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的教学,听完课之后,认为这些都是为学生的一切考虑,是为了让学生能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下面我将从“四基”来对今天听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和《周期性的规律》做出的听课反思。
一.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重在“理解和掌握”。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不能依赖死记硬背,而应以理解为基础,并在知识的应用中不断巩固和深化。”这就是说,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应该注重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如刘老师上的正方形和长方形有什么样的特征,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个直角、四条边且对边相等;同时,正方形和长方形在现实生活中又是怎样和现实的一些具体的问题联系起来的。掌握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把这个对象用新的情境表示,即学会用理解的知识解决一个新的问题。
二、基本技能
基本技能在“理解和掌握”中形成。课程标准指出:“在基本技能的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技能操作的程序和步骤,还要使学生理解程序和步骤的道理。”这就是说,数学基本技能的教学也应该注重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比如赵老师讲的是一些简单周期现象中的规律,并要求学生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周期现象表现为一种周而复始,循环出现的结构。周期现象的教育价值在于培养学生发现规律,遵循规律,利用规律,通过眼前预料以后,通过有限想象无限。学生首先要通过观察发现现象中的规律,初步认识周期现象,然后对现象的后续发展作出判断。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在二年级时已经学习过有余数的除法,并且已经初步接触根据余数判断的知识。
三、基本思想
以知识和技能为载体,感悟数学基本思想。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思想蕴涵在数学知识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是数学知识和方法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与概括,如抽象、分类、归纳、演绎、模型等。”其中,最基本的数学思想是抽象的思想、推理的思想和模型的思想。在小学阶段,抽象思维是主要的,纯粹的演绎推理并不多,小学生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在教学中有些知识开始就很抽象,而后结合具体的内容训练学生,如刘老师上的长方形和正方形这课中,让学生在获得新知过程中大胆放手,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通过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说一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领悟,由生活中具体的物品,到抽象的几何图形,自然过度、水到渠成,充分体现了“探索式学习”的优越性。为了让学生动起来,教师为学生准备了充足的活动材料。学生在活动中发现、活动中思考、活动中体验、活动中发展。通过这些具体的教学过程,使学生感悟到数学思想,基本把握数学思想。
四、基本活动经验
在学习和掌握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注重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学生不断经历、体验各种数学活动过程的结果。”《长方形和正方形》这节课创设了大量的学生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口表达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活动。学生自然的成了学习的主人,有效地提高了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探索必须有一定的时间,本节课一系列活动的设计给了学生充足的用眼看、用手做、用嘴说、用耳听、用脑想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有了充足的时间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也提高了自主探索的时效性。学生通过参加这些活动,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们积累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
总之,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四基”,努力实现课标提出的“使学生通过数学学习能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这一目标。
2
Re:第一次数学教研活动
发表于2015-9-24 20:00:00
我认为无论是哪一门课的教学都离不开对教学目标的把握。目标从“双基”到“四基”的改变,不仅是完善,更是进步!对于刘利萍老师与赵玉红老师的两节课,我将分别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及“基本活动经验”这四个方面来谈一谈我的思考与感悟。
首先,基础知识方面。我认为要让学生牢固掌握一节课的基础知识,教师主要要从教学目标和内容这两大方面下功夫。就刘利萍老师的《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而言,这节课学生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就是理解长方形的4个角相等,对边相等,正方形的4个角相等且4条边也相等。整节课中,无论是怎样的引导方式与操作活动,都是围绕这些基础知识进行的,也是为这些基础知识服务的。且在最后总结相同点与不同点的表格中体现尤为突出。赵玉红老师在处理《找规律》这节课上,目标定位也非常准确,重难点突出处理,学生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也很明确,即知道“周期现象”这样的规律,并能利用这样的规律判断第几个是什么图形或颜色,并能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小问题,且着重强调用除法计算这种相对简便的判断方法。
其次,基本技能方面。学生学习知识不应该是盲目的,而是要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利用知识来帮助我们适应生活。课堂上主要体现在“应用巩固”和“简单的操作活动”上。印象比较深刻的是赵玉红老师的《找规律》这节课上,在学生了解了何为“周期现象”后,引导学生用三角、方块、圆圈这三种图形自主设计按周期规律排列的图形序列。我认为这就是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最终目标,也是检验学生知否掌握基础知识的重要标准。
再次,基本思想方面。任何学科间均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在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尤为重要。在刘利萍老师的课堂上,“从猜想到验证”就是学生需要掌握的很重要的研究数学问题的思维方式。这样的数学思维方式在《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中体现较为明显,在其他数学内容的学习中额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
最后,基本活动经验方面。在我看来,这方面与基本技能是有一些交集的。除了表现在课堂上为了获取知识而安排的操作活动外,还体现在对基础知识的应用方面。子啊刘利萍老师的课堂上,学习可以获得的活动经验包括测量长度、对折比较等等;在赵玉红老师的课堂上,学生在学会观察规律的过程中有了画圈、画图的活动经验。
我相信,无论是引导学生学习怎样的知识,只要能从“四基”着手考虑,教师和学生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3
Re:第一次数学教研活动
发表于2015-9-28 5:57:00
听了两位老师的课,感想如下:
1、 基础知识方面
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不能依赖死记硬背,而应以理解为基础,并在知识的应用中不断巩固和深化。”这就是说,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应该注重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在《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这节课上,刘老师先让学生找出教室里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引导学生观察这些长方形和正方形,接着让学生猜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再通过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等操作活动来验证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猜想。掌握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把这个对象用新的情境表示,即学会用理解的知识解决一个新的问题。刘老师在学生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后,又将长方形和正方形在现实生活中是什么样同现实中一些具体的问题联系起来。
赵玉红老师在处理《找规律》这节课上,教学目标清晰明确,重难点突出,学生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也很明确,即知道“周期现象”这样的规律,并能利用这样的规律判断第几个是什么图形或颜色,并能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小问题,且着重强调用除法计算这种相对简便的判断方法。
2、 基本技能方面
课程标准指出:“在基本技能的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技能操作的程序和步骤,还要使学生理解程序和步骤的道理。”这就是说,数学基本技能的教学也应该注重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在赵玉红老师的《找规律》这节课上,在学生理解什么是“周期现象”之后,引导学生用三角、方块、圆圈这三种图形自主设计按周期规律排列的图形序列。我认为这就是让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掌握基本技能。
4、基本思想方面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思想蕴涵在数学知识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是数学知识和方法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与概括,如抽象、分类、归纳、演绎、模型等。”刘老师在《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这节课中,先让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猜想,再让学生通过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说一说等活动来验证自己的猜想。通过这些具体的教学过程,使学生感悟到数学思想,基本把握数学思想。
5、 基本活动经验方面
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学生不断经历、体验各种数学活动过程的结果”。在《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这节课上,刘老师创设了大量的动手操作和小组合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不但理解和掌握了基础知识和技能,也在活动中积累了数学上的基本活动经验。

5